APP下载

西双版纳傣族水文化的生态价值研究

2019-12-08骆静谊刘倩如羊毅韬

关键词:西双版纳傣族价值

田 甜,骆静谊,刘倩如,羊毅韬,彭 云

(1.华中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云南农业大学 工会,云南 昆明 650201)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双版纳傣族人民在治理水、开发水、利用水的过程中孕育了独特的爱水、敬水、惜水、护水的水文化,这种文化蕴涵着朴素的生态内涵,体现着人化自然、水化于人的和谐统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依赖日益密切的今天,如何发挥傣族传统水文化的生态价值功能,挖掘、传承和弘扬傣族水文化中的智慧和生态价值理念,将水文化嵌入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据调研显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西双版纳傣族水文化的生态效应正在发生嬗变,人们的水观念淡化,水资源被破坏,水环境恶化,水体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傣族水文化的传承。研究傣族传统水文化中所蕴涵的智慧,重塑傣族水文化的生态价值,对修复当地水环境生态系统,构建良性人水关系和生态文明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一、西双版纳傣族水文化的生态内涵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中老中缅边境,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国土面积19 124.5 km2。全州辖一市(景洪市)两县(勐海县、勐腊县)三区(旅游度假区、磨憨经济开发区、景洪工业园区)。2017年末户籍总人口100.0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77.8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77.9%。西双版纳世居着13个民族,其中傣族是主体民族,有33.3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3.3%。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和生活中,西双版纳傣族人民依托秀丽的山川、河谷肥沃的土地、茂密的森林、充沛的降雨、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以及热带气候,辛勤劳作,逐步形成了以稻作等农作物种植为主的稻作文化,以及内涵丰富、绚丽多彩的与水有关的生态文化。如傣族一年中的三个重大传统节日,即“桑堪比迈”(又称泼水节,每年阳历四月中旬)、“豪瓦萨”(又称关门节,每年阳历七月中旬)、“奥瓦萨”(又称开门节,每年阳历十月中旬)。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傣族水文化反映的是水与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关系的综合体,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与调适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1],是傣族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水观念、水信仰、水技术、水制度等与水事活动相关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2]。作为环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生态价值不仅对人类主体的发展需求,而且对傣族地区环境客体的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傣族的水观念

各民族的水观念与其历史记忆有关。西双版纳傣族是一个水的民族,被称为“水傣”。传说中,傣族的起源与水有着密切关系,他们认为天地形成起源于水,人类生命起源于水,万物生存起源于水,水是自然生态和人类存在的基本条件。在傣族的语言里,把水称为“喃木”,把雨水称为“喃风”,把土地称作“喃领”,“喃”是水的意思、“领”是土地的意思。傣族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如果没有水,再好的土地也没有用处,森林也就不会存在,各种植物也就不能生长;只有有水的土地,才有利用价值[3], 这充分体现了傣族人民对水的观察、认识、理解的细腻和透彻,以及对水的信仰。同时,在西双版纳傣族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拜水的习俗,他们认为万物有灵,水是一种具有生命的圣洁物质[4]。例如,在每年的农事活动中,傣族群众都有用猪和酒作为祭品来祭祀水神的习俗;傣族群众相信有神明居住在河里,会置办丰富的祭品到河边祭祀;婴儿出生时会用水给婴儿洗澡,人死后亲人会用水将死者的遗体擦洗干净;挖一口饮用水井时会建井栏井罩用来保护水井;在佛教活动中,傣族会把水当做圣物,等等。这些活动既蕴含着傣族信仰人是来源于水、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也表现出了傣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是一种朴素生态价值观的体现。

(二)水与傣族村寨及其建筑

我国的傣族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怒江、红河、澜沧江等河流的沿岸,其中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主要分布于澜沧江水系,包括罗梭江、南腊河、南阿河、流沙河、南果河、南览河等支流,全州大小河流2 762条[5]。 观察傣族人民居住的地理分布不难发现,西双版纳坝区傣族村寨要么依山傍水,要么临水而居,其“干栏式”建筑(也称为“竹楼”或者“木楼”)也主要分布于气候湿润、雨量丰富的区域,这种建筑既具有排水通风、防潮防虫、凉爽防兽等优点,也与当地自然、气候环境相适应,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水与傣族生活习俗

西双版纳地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地势低洼,受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风因素影响,形成了高温多雨、干湿分明的气候。千百年来,傣族人民充分利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形成了多样化的与水紧密关联的生活习俗。例如,习惯井里取水;男女皆习水性,每天劳作过后都要到河边洗澡;主食以水稻为主,不食山羊肉;交通工具载人用独木舟,载物用方舟;傣历新年要泼水等。这些生活习俗,不仅蕴含着傣族人民独具特色的水文化,更体现着傣族人民重视水、崇拜水、保护水、利用水的生态价值理念。

(四)水与傣族农业灌溉技术

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中,西双版纳傣族水文化与傣族水稻耕作技术存在着密切关系。傣族人民在水稻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水利灌溉生态技术,形成了水田维护、水稻种植、水源保护于一体稻作生态文化。例如,在河床水位高时,就用竹筒做的水车将低处的水抽取到高处的田地浇灌;在水田灌溉中,如果主水道的水源相同,傣族分水管理员就采用木质圆锥形的分水器将水分到各家各户的田地中。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一些村寨充分利用背靠山林的特点,通过在小河中筑坝修渠,将含有丰富养分的腐殖物沿着小溪和沟渠汇入稻田中,这既肥沃了土壤,改善了环境,也保护了水资源;傣族人民还形成了一系列保护水源、具有生态特点的管理制度,如对农业灌溉用水的管理中形成了自上而下垂直管理沟渠的制度、统一按时维修水利设施的制度、合理配置水源的制度等,这些具有原生性的水利灌溉技术和管理制度既反映了傣族人民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生态智慧,也体现了傣族人民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

二、西双版纳傣族水文化是生态价值与生态文明的统一

从傣族水文化的生态内涵可以看出,西双版纳傣族水文化的生态价值与生态文明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论是其水观念,还是其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都是以生态和理性为根本理念[6]。

(一)傣族水文化的生态价值与生态文明的理念具有一致性

1.注重把自然和文化统一起来

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Kluckhohn-Strodtbeck)的理论构架将自然与文化割裂开来,认为自然与物质世界应当受人类的控制,并服务于人类。但事实上,历史上的很多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中并不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西双版纳傣族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一个很好例子。傣族人民对山水一直保持着崇敬的感情,正是在这种信仰力量的保护下,原始森林、水源才得到了长期的保护。“山神”“水神”这些带有信仰色彩的角色,都是傣族先祖为了后代能友好地对待大自然而编创出来的,因为他们知道文化是一个民族中最有引导性的力量,只有把自然和文化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做到生态文明,进而体现出生态价值。这种自然与文化的统一还可以从我们熟知的每年傣族村寨旱季和雨季转换之前举行的泼水节中完美地体现出来,这种崇拜和歌颂水的活动形式,不仅是一种祈求风调雨顺的佛事活动,也是一种通过对水的崇拜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体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另外,从历史角度看,傣族人民对水的崇拜其本质还是源于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自然崇拜,反映出傣族人类生产活动对水的依赖性,并进一步折射出傣族人民繁衍生息、创造生命的敬畏心里[7]。

2.注重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基于傣族人民和西双版纳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对傣族社会文明进程的理解,傣族人民本身对水就有很深刻的认知。他们爱水、惜水,生活中处处注重水的可持续发展性。这些观念的养成有赖于生态价值与生态文明对傣族的耳濡目染。傣族人充分地利用这些生态价值去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住宅依山傍水,薪从山取,水从河取,几千年来依然维持这种生活习惯。傣族人民深知,人类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山川河流土地养育了傣族人民,人与自然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生命整体,人类在向自然获取时要遵循自然规律,如果人变得贪得无厌,从山里河里取走太多,就会带来严重的灾难。这种注重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实际就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他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秩序和人类社会秩序的和谐统一,即生态价值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

(二)傣族水文化生态价值与生态文明的功能具有相同性

不同的文化观为人们的活动提供指导,这就是文化的功能。西双版纳傣族水文化的生态价值与生态文明在功能上让人们懂得了爱水、敬水和护水,在水文化的氛围下悟出了很多珍惜水的道理。例如,在傣族中有一些妇孺皆知的谚语即 “保住龙山风水林,美景常在水长清”“水创世,世创水”“林是金,水是银,林好水美地才灵”。这些围绕着山山水水的谚语无一例外都表达出一个思想:“傣族真的很崇敬水。”还有,在傣族的传统水文化中,有把森林列为第一生命,水列为第二生命,在水井、水源头不许大小便、不许洗澡洗衣、不能让牲畜在其中直接饮水,每年对水源水井水塘等进行清理打扫的习俗和做法。这些思想和行为充分体现了傣族人民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品格,也体现了傣族水文化在生态价值与生态文明上的和谐存在。

(三)傣族水文化生态价值与生态文明的人水关系具有和谐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傣族人民深刻体会到人水关系和谐的极端重要性,认为一旦人水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遭到破坏,人就无法生存,就等于毁灭自己。“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从这句谚语中不难解读出傣族传统生态观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崇拜、敬仰和依赖。他们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森林、水、稻田、粮食都有神灵,应该排在人的前面,只有尊重他们,才能得到神灵的保佑,否则就会遭到自然报复和神灵的惩罚,所以人们应该不顾一切地去保护森林、保护水。例如,傣族的“居滨江,一日十浴”与水密切相处的生存体验而把水神灵化,它可以抚慰人的精神,成为人们灵魂的希望和阪依;把从菩提树上收集来的水作为圣水,体现着傣族人健康平安的精神慰藉等。这种观念的产生是因为傣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发现,森林和水对于他们来说都很重要,因此才创建了那么多保护森林水源的习俗。这些习俗文化无不体现着傣族人水和谐生存的思想。

三、西双版纳傣族水文化的生态价值面临的困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不断加强,市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等经济行为,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受到了破坏,其水文化的生态价值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居民水观念的改变

傣族人民水观念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是傣族人民对水的崇拜与信仰有弱化的趋势。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傣族人民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但对曾经自然环境下唯一的精神寄托——水的崇拜正在走向弱化,一些傣族群众对水“至高无上”的信仰也在逐渐变得模糊。傣族人民在这种观念的改变过程中,将一些现代化元素更多地引入到生活中,降低了傣族传统水文化在生活中的比重,一些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正在被抛去,一些青年不再相信水中有神灵,也不再对水神进行祭祀。多年前,在普通傣族居民家庭中,传统水文化的象征随处可见,地域民族风情浓厚,但如今包括泼水节等文化习俗,仅仅是为了吸引外来游客,很多傣族传统生活习俗正逐渐消失。二是傣族人民的护水节水意识在逐步淡化。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设美丽家园等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其护水节水观念强烈程度亦不如从前。如一些地区非法占用林地、毁林开荒、改变林地用途等问题日益突出,一些村寨的龙林、垄山等水源林遭到破坏,生活污水大量排放,一些节水技术逐渐失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还不强,等等。在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背景下,如果不增强傣族人民的生态和谐共生理念,如果政府不加强对工业废水、农业用水、生活垃圾以及其他污染的有效治理,如果不控制对水环境有害的开发和建设,那傣族水文化必将受到最致命的冲击甚至是消失的威胁。

(二)现代化带来的影响

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进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傣族人民贫穷落后面貌的同时,也给傣族地区带来了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傣族水文化衰退等问题。

1.商业化对傣族水文化生态价值的冲击

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过度商业化”的问题日益凸显,受经济利益和短期行为的驱使,开发商利用傣族水文化进行商业开发,导致水文化走样,“景区”无异于成为了“商业区”,传统水文化失去了存在的真正意义,水文化的未来也会被“过度商业化”所埋没。过度商业化还带了欺骗行为泛滥,游客投诉的案件不断,严重影响到傣族水文化的形象。

2.农业规模不合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由于经济市场的不断扩大,农业生产量也在不断被往上推,大面积森林被砍伐,荒地被过度开垦,湿地资源过度利用,自然湿地面积萎缩,湿地生态功能退化,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单一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导致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给水文化的传承带来极大的困难,局部区域外来有害生物危害等问题依然存在。

3.工业化污染对水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

大部分河流的水体污染都是当地工业化所带来的后果。例如,西双版纳的橡胶工业、制糖工业是带动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这些产业的发展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橡胶加工行业恶臭气体排放问题突出,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严重;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的焚烧填埋、城镇污水污泥处理等对水环境的危害不同程度的存在;采矿、采砂、工矿企业、取水和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旅游开发等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4.油烟污染较为严重

店外经营、占道经营、露天烧烤等造成的油烟污染也比较严重。西双版纳一些傣族传统村寨人民特有的原始纯朴的生态文化正在发生嬗变,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到沟渠,一些水池水井被遗弃,很多地区村寨边的河沟已经不能再用于沐浴,傣族传统水文化的生态价值理念正面临着消失的威胁。

(三)水环境在不断恶化

水文化源于水,发展于水,传承于水。西双版纳水环境面临着诸多问题,正在遭到严重破坏。突出表现在:一是水环境遭到破坏的状况比较严重。由于历史、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性气候的原因,影响了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水环境, 20世纪50年代以来,傣族村寨的水体污染就已经出现,水资源就开始遭到破坏。1958年,为了种植橡胶,西双版纳一些傣族地区森林遭到大量砍伐,这既破坏了保持水土的森林,又破坏了当地物种的多样性,使当地保护了多年的生态环境开始面临崩溃。到20世纪80年代,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到30%,这给傣族地区带来了难以恢复的损失。二是水制度错位的状况仍然存在。环境治理需要环保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扶持,但仅仅出台政策法规不足以治理水环境,是否做到贯彻落实,环境保护观念和法律法规是否真正深入人心,值得深思。目前政府出台的环保政策以及各种检查已经不少,但政策的贯彻执行、监督效率、责任落实、惩治力度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保护传统水文化中的一些村规民约执行不到位。三是文化设施和服务滞后的状况仍然存在。完善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重塑傣族水文化的重要方面。西双版纳现有的基层文化设施和服务难以满足广大傣族群众的现实需要。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设施功能不健全、布局不合理、管理不规范、人才队伍不足、经费保障率低、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公共文化设施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多头管理等问题普遍存在。

四、西双版纳傣族水文化的生态价值的保护和应用

(一)加强对傣族人民爱水、惜水、护水观念的传承与教育

一种文化的出现与发展需要千百年时间,但它的消亡只需要短暂的几年甚至几个月。如果没有了传承,傣族的水文化就会失去其原有的生命力,并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衰败。针对傣族人民水观念中出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当地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傣族居民爱水、惜水、护水等具有生态价值的水观念的传承与教育,尤其应着眼于对傣族年青一代水观念的教育,可通过举办讲座,宣传人与水、森林、土地等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它所蕴含的珍贵的生态价值,让他们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水文化所面临的危机以及保护水文化生态价值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和宣传,傣族人民一旦有了爱水、惜水、护水等具有生态价值的水观念,就会意识到身上肩负着的历史使命,就会投身到水资源与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去,就可以减缓因傣族居民观念变化对水文化带来的冲击,这对水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构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产业

针对现代化进程中对傣族水文化生态价值的冲击,第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产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旅游产业要遵循生态、休闲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发展现代旅游业,防止旅游商业化对傣族水文化的损害和破坏。第二,执行最严格的耕地资源保护制度,如退耕还林还草生态补偿机制、土地流转机制、三权分置等,以确保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水源头森林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第三,针对一些导致恶化水环境、破坏水资源、污染水源的加工工业、生产性企业和生活污水,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坚决进行整治,该停的坚决停掉,该转的坚决转掉。要注重在发展人类自身的同时,同时注重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运用,在人和水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三)转换、重塑和平衡傣族水文化中的人水环境

传承傣族水文化中的环境价值,需要转换、重塑和平衡傣族水文化中的人水环境。第一,对于傣族水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可将其转换为适用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以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生态环境的平衡。第二,传承和恢复传统水利灌溉系统中的科学成分。傣族传统水文化中有一些科学合理的水利灌溉技术、管理制度,以及一些日常节水护水生活习惯,应该恢复并发挥作用,如发挥傣族村民参与治水管水的做法。第三,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作为一种主要的社会控制手段,依法治水,建立健全相应规范的规章制度,完善乡规民约,仍然是传承和保护傣族水文化的首要选择,可通过一些地方性规章制度的整合,健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第四,加大对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为傣族水文化生态价值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载体和平台。

猜你喜欢

西双版纳傣族价值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傣族:亲水的民族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YUNNAN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
小黑羊的价值
救救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