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与创新困境中:“景漂”助力景德镇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2019-12-08朱辉球吴旭东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景德镇陶瓷 2019年2期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人才

/朱辉球 吴旭东(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一、景德镇陶瓷产业的现状和困境

上世纪90年代,景德镇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景德镇陶瓷在市场经济竞争中适应不了环境的改变,国有十大瓷厂改制“硬着路”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陶瓷产业开始走向低谷。随着近些年来景德镇开展“双创双修”、打造“世界手工艺创意之都”、 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等重大工程。景德镇得到了快速发展,重振瓷都雄风,景德镇陶瓷正在走向复兴。如今的景德镇陶瓷在传承和创新的困境中砥砺前行,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深层次原因。

1、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目标模糊

首先,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目标不明确。既想着力发展成陶瓷旅游产业、又想大力发展陶瓷工业,这使得景德镇发展一直徘徊不前,旅游需要保护环境,工业化则对环境和生态会有一定的破坏,无论在瓷业布局还是在旅游区布局上都存在着散而乱的情况,点多面广,这是目前景德镇遇到的一大困境,如何整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景德镇的艺术陶瓷享有很高的声誉,而艺术瓷则以传统手工制瓷偏多,数量上不占优势。在日用瓷、建筑陶瓷这块难以形成大规模量产,从陶瓷行业中看,陶瓷从业人员重复建设现象较多,在仿古陶瓷方面等互相依赖,这些也都是景德镇目前遇到的又一大困境。景德镇既想发展艺术瓷,又想发展日用瓷,但在陶瓷技术改革方面,步伐十分缓慢,面临着技术创新滞后、管理混乱、设备落后、自主知识产权意识不足、品牌概念模糊和效率低耗能高等诸多问题。

2、景德镇软硬件设施基础薄弱

景德镇陶瓷在技术、工艺、装饰、烧制离世界知名陶瓷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予以接受甚至有些排斥,使得景德镇在发展中遇到了诸多困境。景德镇也曾尝试过引进各类先进的陶瓷企业,发展高科技陶瓷、高档艺术瓷、日用瓷和建筑陶瓷等品类,但由于当时交通闭塞、信息、技术、设备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景德镇一直没有紧跟时代,景德镇陶瓷始终没有一个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没有一家上市公司,究其原因是软硬件设施基础薄弱。首先,在技术方面,在大型瓷厂中一条流水线上有几十个人,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得大量的陶瓷产业工人劳动消耗比重较大,制作的陶瓷十分粗糙且工艺性不强,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其次,在管理模式上相对落后,大都采用粗犷式管理,管理者安于现状思想落后,很多好的想法、陶瓷创新管理模式及技术,难以执行下去。导致陶瓷制作工艺和标准不同,规范难以统一。再次,笔者调查发现景德镇大部分瓷厂的机械设备陈旧,有些设备的引进时间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加上企业购置设备资金有限,外派人员出去学习、参观考察机会就更少。因此,景德镇陶瓷在装饰上一直停留在原来的老画面,花色、纹样、成型(注浆成型)没有改变,消费者对景德镇陶瓷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视觉疲劳。在日用瓷方面,坯体成型工序效率低、成型工序配套的模具性能落后、石膏模具及窑具性能较差,导致生产效率低、品质差、能耗和成本较高。这些设备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很难与国际接轨,离智能化、智能制造等相差甚远。

3、景德镇陶瓷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外流严重

景德镇从古至今是个移民城市,外来人口主要以九江、抚州、上饶地区及皖南的农民为主,以手工技艺为主,极其缺乏现代陶瓷技工和管理型人才。景德镇虽拥有四所陶瓷高校,国家、省、市三家陶瓷研究所,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众多陶瓷科研教育单位,每年培养着一大批陶瓷人才,但景德镇的高校毕业生由于择业观、地区差异等问题最终还是会选择离开景德镇。此外景德镇高校产教融合没能和景德镇陶瓷产业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导致培养的人才外流,大都是选择更为发达的产瓷区如佛山、潮州等地区。景德镇一直以来存在“重大师,轻产业”的现象,而景德镇的陶瓷大师又通常以家族式传承为主,随着国家产业快速发展,他们的后代却不热衷于此,导致人才青黄不接。以上的诸多原因导致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人才结构不合理。

二、“景漂”现象助力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

在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景德镇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景漂”现象增强了景德镇陶瓷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景德镇陶瓷文化品牌建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思想,千年不熄的窑火,锻造出来精美绝伦的陶瓷,使得景德镇成为世界陶瓷艺术的“圣地”、 陶瓷朝圣者的思想殿堂。“景漂”的聚集现象是一个必然现象,从景德镇历史上来看有“三迁”、“四汇聚”现象,元朝景德镇外来工匠多达10万余人等,充分说明了每一次“景漂”汇聚的背后就预示着陶瓷的大繁荣。 “景漂”从海内外聚集于此,在实现“陶瓷梦”的同时不自觉地助力于景德镇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近些年来,随着广交会、深圳博览会、各个产瓷区举办的大型瓷博会,不断地刷亮人们的眼界,在互相交流中取得进步,“景漂”人员来到景德镇后把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运用到陶瓷的实际生产中来。在生产设备方面,一改以往的规模化量产而转变成智能型生产及3D打印精细化生产;在陶瓷花色方面,由原来的丝网印刷升级成为立体翻转印刷,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清晰度不高、图像模糊、色彩浑浊等状况;在色彩、花色、制作工艺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在配方方面,也由二元配方升级到三元、四元配方并融合多种工艺在一起的创新配方;在烧成工艺方面,由原来单纯追求“玉”的质感上升到个性化色釉品质当中,高温颜色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景漂”人员改变了景德镇传统的制瓷工艺,极大地提升了景德镇陶瓷的品质,也使得景德镇成为全球陶瓷艺术家心中的圣地,助推景德镇迈向艺术之都。

三、“景漂”助力景德镇构建“大陶瓷”格局

随着景德镇近年来开展的“五城同创”、“双创双修”、“城市管廊”等建设,使得景德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景德镇本身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生态文明城市,吸引不少的中外人才慕名而来,他们认为在景德镇生活是一种很惬意的事情,这种远离喧嚣、慢节奏的生活成为艺术家、创业人员的首选,景德镇作为赣东北的宜居城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景漂”来此圆梦、创业。“景漂”把外来的先进理念带入到日用瓷、建筑瓷、艺术瓷、创意瓷、高科技陶瓷等各方面。以互联网引领陶瓷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瓷+N”、“交流+N”、“创新+N”带入了景德镇,初步形成了集陶瓷文化、陶瓷科技、陶瓷经贸、陶瓷制作为一体的“大陶瓷”发展格局。

1、“景漂”通过“瓷+N”,给陶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陶瓷+工业园”方面,“景漂”群体是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的主力军,以陶溪川为代表的众创空间,以三宝瓷谷、国际陶艺村为代表的艺术部落,聚集了大量的“景漂”和“洋景漂”进行艺术交流和创作。在“陶瓷+生活”方面,以邑山陶瓷工业综合体为代表聚集了大量的外来艺术家,倡导“陶瓷生活4.0”模式的体验+个性化定制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在“陶瓷+电子商务”方面由于“景漂”的加入,引入了溯源系统,加快建立和规范线上诚信机制,全市近1万家企业从事陶瓷电商,在京东、天猫、淘宝第三方交易平台注册并产生交易的陶瓷网店5万余家,使得景德镇入选“全国百佳城市”。

2、“景漂”通过“交流+N”,帮助景德镇与世界对话

“交流+商贸”中,在每年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以陶瓷作为载体对外交流,景德镇作为形象窗口,彰显时代特征,用陶瓷这一特殊符号对话世界。吸引国内主要产瓷区和世界主要产瓷国的知名陶瓷企业参展,为我国陶瓷行业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舞台,也为景德镇展示和推介陶瓷品牌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交流+人才”积极的人才吸引政策,近年来,景德镇按照“环境+平台+人才”模式,强化人才工作,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吸引、扎根、发展的生态模式。据景德镇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已成功吸引3万多名“景漂”前来创意创业,有5000多名“洋景漂”前来圆梦。“交流+企业”,随着景德镇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吸引大量“景漂”的同时,扩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陶瓷企业来景德镇发展,改变了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布局,助推了陶瓷行业的创新升级。

3、“景漂”通过“创新+N”,使陶瓷产品更具特色

“创新+产品”方面,景德镇推进侧供给结构性改革,引进国内外高水平“景漂”团队,很好地补齐了陶瓷产品设计短板、专业设计和民间创意不足。通过创新陶瓷产品,提高了附加值,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个性化定制生产为方向,避免低端同质化竞争。“创新+营销”利用互联网比较流行的电商平台,采用O2O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如把淘宝、京东与抖音快速联系起来,创建一整套“讲好景德镇陶瓷故事”的创意营销方式,让人们在体味陶瓷文化灿烂与辉煌、开放与包容的同时,充分认识到现代中国陶瓷文化的进步与活力。

四、“景漂”助力景德镇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

2 0 1 8年9月,景德镇创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 获国务院批准,以下简称“实验区”,为景德镇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实现陶瓷文化的新突破,不仅对景德镇的陶瓷,乃至对整个中国陶瓷文化的创新和引领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吸引了海内外人才的参与。“试验区”更多地为生活服务,进一步搭建陶瓷贸易的桥梁,让陶瓷走进千家万户,不仅仅让国人感受陶瓷之美,还要让世界重新认识到中国陶瓷这一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风采。“实验区”的建设中,努力打造“四地两中心”,即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国家陶瓷产业创新发展基地、世界陶瓷人才集聚高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中心、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中心。以项目化的形式进一步推进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和陶瓷文化繁荣,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培育陶瓷文化产业的新技术、新的业态模式。此外,“实验区”的建设更多地是全民参与,通过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学院、江西工艺美院、景德镇陶瓷职院等4所高等院校,以及国家日用暨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省、市三家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机构牵头,对接陶瓷企业,通过中小企业技术难题需求项目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先进成熟项目和产品的对接合作,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成果转移转化,为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也极大地加速了“实验区”的建设。

五、景德镇市政府从“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

景德镇市政府近些年来为“景漂”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解决好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吸引了许多外地人员来景创业、投资,让景德镇成为“景漂”艺术家创作的天堂、生产性聚集地。景德镇市政府总结以往“凤不来栖,即使来了,也栖不住,有城无市,有市不兴”的现象,出台了多项措施,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为选拔人才开展了“中国技能大赛——全国陶瓷职业技能竞赛”、“景德镇职业技能鉴定”、“景德镇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等活动,改变了以往异地户籍人员不能参加的尴尬局面,为此景德镇人社局的徐国平副局长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许多“景漂”人员改变了身份,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也为景德镇建设“实验区”选拔人才方式开辟了另外一种渠道。如通过这些活动选拔出的“景漂”人才有全国陶瓷职业技能大赛拉坯项目第一名的江西鄱阳县人占绍林等,他们在实现自己“陶瓷梦”的同时,也成就了景德镇陶瓷的复兴之路。

同时景德镇市政府加大对传统陶瓷产业智能化的改造,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景漂”人员参加技能培训、比赛竞赛、外出考察、学习交流等。“景漂”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技法,掌握了使用智能化设备的能力,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有些“景漂”通过学习其他产瓷区先进技术,已初步掌握利用3D打印陶瓷、机械手臂陶瓷成型、智能温控陶瓷烧制等。与过去落后的技术相比,劳动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使得景德镇制瓷工艺在诸多方面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为景德镇陶瓷的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总结

景德镇拥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为特色,并逐渐形成以青花瓷、粉彩瓷、玲珑瓷、颜色釉瓷的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蜚声中外。每年接待成千上万的陶瓷爱好者前来参观,他们或是研学旅学、或是慕名游览、或是拜师学艺、或是在高等学府深造陶瓷艺术等,来到景德镇后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陶瓷历史深深吸引,而选择留在景德镇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漂”现象。他们默默地为景德镇陶瓷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融入这座山水生态之城,不断提升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特色,共同谱写了人类制瓷史上最壮观的篇章。

猜你喜欢

景德镇陶瓷人才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人才云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