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在上飞的55年 (之二)

2019-12-06蒋斯来

大飞机 2019年10期
关键词:蒙皮汉江飞机

开始独当一面

(接上期)蔡组长看到我的进步,在1964年11月中旬的一次小组会上向全组宣布,我可以独当一面,一个人独立负责修理襟翼,按月完成生产任务。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和施汉江师傅商量。

从那一天开始,我完全被作为一个正式工来使用,其实当时我的学徒期还未满。按照规定,学徒期为1年,我当时进厂还不到3个月,要到1965年8月底才满1年。

当时,厂里的维修任务很重,平均每月要维修20架飞机,年维修量通常在240架左右。1960年维修的飞机最多,达到306架,也就是说每月的维修量超过了25架。

当时,主翼工段共有4个小组,每组每月要完成5架份的维修。那时每周工作6天,因此必须在5天之内完成一架份的维修,才能完成当月的任务。这对工人们来说,是相当艰巨的。

我和施汉江每人负责一边襟翼的修理,基本上是固定的,我负责左襟翼修理,他负责右襟翼修理。我们的速度是每4天要完成1架份。

米格-15机翼后缘的襟翼舱内装有3根滑轨,襟翼前端则装有3个滑轮板,每个滑轮板上装有6个滚轮,每边3个,将襟翼滑轮板上的滑轮装入滑轨内,襟翼就可以沿着滑轨移动。飞行员通过操纵拉杆和作动筒,就能够将襟翼收起或放下,使其偏转30度左右。

我原本学的就是飞机设计和制造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进厂后又通过苦练基本功提高了技能,再加上在实际操作中处处留心学习,因此很快就掌握了襟翼的结构、零件外协处理流程等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蔡组长也就放手让我独当一面,和正式员工一样,进入了正常的生产。

这钱该怎么花

1964年年底,厂劳资科的一位领导组织全厂的新员工开了一个座谈会,地点就在当时厂部办公楼一楼的会议室。

这位领导先讲话,对大家表示欢迎,要求大家虚心向师傅们学习,刻苦钻研,苦练基本功,练好一身本领。此外,在思想上要要求进步,希望党员、团员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进步,还未入团、入党的人要争取早日入团、入党,这样才能对得起党、国家和人民对大家的培养。

这位领导给我们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他的话很朴实,没有高谈阔论,我們也都愿意听。接下来,他要我们自由发言,围绕进厂以来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收获、要求和建议。起先冷场了约3分钟,后来大家就纷纷举手要求发言,越来越踊跃,谈话内容也丰富多彩,有工作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也有思想进步方面的。

我仔细听了他们的发言,很受启发,也就根据自己做襟翼维修工作的实际情况,谈了一些感受。我的发言竟然得到了那位领导的赞赏。他的评价是,有血有肉,很丰满。因为他说的话很形象,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同时也深深记住了那个热烈的场面。

最后,一个女孩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她说,我进厂后,发了好多钱,我不知道这钱该怎么花?她这一问,出乎我们大家的意料,那位领导似乎也很意外,没有立即回答。

其实,这也是当时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共同现象。我从小家境不好,平时身上基本没有什么钱。在北京读书期间,在食堂里吃饭是不要钱的。因为我的学习成绩好,当时还享受到学校每月3元的最高助学金,感觉已经很满足了。进厂后,一下子得到这么多钱(尽管学徒期间工资不高,转正后,我每月的工资还不到50元),这对我来说也很震撼。我首先想到的是先把这些钱寄给远在农村的母亲,先尽孝道。这也是我们这代人的一种普遍想法:“以孝示亲、以信为本、以诚待人、以忍处事。”

有些同事和我不一样,他们在城市里长大,父母都有工作,生活比较宽裕。我后来知道,这个女孩在四车间,是液压工段的一名学徒工,她的家境比较殷实,所以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实际上,这也反映了那个年代的青年人的一种状况,基本上不花钱,更谈不上乱花钱了,厉行节约也是我们这代人的一个特点。

那时的青年,很纯朴,也要求上进。那个女孩的提问,是真心的,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劳资科的那位领导想了一下,就说,这钱该怎么花?我来帮你们安排一下:首先,留出每月的吃饭钱(当时在车间一线干活的工人每月32斤粮票,在科室的人员每月28斤粮票);第二,留出买生活用品以及必要的买衣服的钱;第三,留出买书和学习用品的钱;第四,留出一些零花钱;第五,将多出来的钱存入银行,聚少成多,到年底,给你的父母买一些礼物。

那个女孩频频点头,高兴地说:“谢谢领导,我知道了。”这种事在今天也许会成为人们的笑料,但那时,在我们这些年轻人之中确实发生过。

特别的嘉奖

进厂一段时间后,我通过比较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了技能,周围的人对我的评价也很好。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每天精神焕发、干劲十足,碰巧这时遇到了一次让我大显身手的机会。

大约是1965年5月上旬的一天,施工员王志光和施汉江吵了起来,我过去看了看,逐渐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当时,我们修飞机都是严格按照施工员的要求进行的,那天要修的飞机右襟翼损坏严重,施工要求是将外蒙皮、内蒙皮全部换成新的。但是,施汉江不同意,他认为只要将内蒙皮整张换新就可以了,外蒙皮不需要全部换新,只要部分切割换成新的蒙皮就可以了。

他们俩各执己见,争论得很厉害。我在一旁看了以后,认为王志光的施工要求是正确的,外蒙皮也应该全部换新,因为施汉江想保留的那一半外蒙皮也有些划伤,还是全部换新更能保证质量。施汉江坚决不同意,最后他说出了实话,因为外蒙皮和内蒙皮全部换新,从来没做过,他认为全部拆下后,只剩下摇摇晃晃的肋板,可能会定位不准,更重要的是,他担心不能按时完成维修任务。

争论了一段时间后,王志光果断地说:“就这样定了,全部换新。”此时,蔡组长来了,他也认为应该全部换掉。施汉江有些生气,他对组长说,“这活我干不了。”

当时,我进厂修理襟翼已经有9个多月了,蔡组长根据我平时的表现和能力,当场决定这架飞机的右襟翼由我来维修,施汉江负责维修左襟翼。

蔡组长说完后,将我拉到一旁,问我有没有把握。虽然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面对如此重大的修理任务,老师傅都没有做过,何况我一个学徒?我考虑了一下,对蔡组长说,施工员已经明确要这样修理,组长也分配了任务,那我就尽全力来完成。最后,蔡组长又嘱咐了我一句:有问题去请教施汉江师傅。

内、外蒙皮全部换新,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准确定位。我采取的办法是,先拆掉外蒙皮,内蒙皮暂时不拆,这样就能够维持襟翼一定的刚性要求。如果同时拆下内蒙皮,所有的肋板因为没有依靠,就如施汉江所说成为摇摇晃晃的状态,很难准确定位。

我将外蒙皮拆下后,到材料间去领了一块厚度为1.2mm的新蒙皮,然后将这块新蒙皮放在长桌上,再将旧蒙皮轻轻地放在新蒙皮上,用C型夹子夹牢。接下来,我用铅笔将旧蒙皮上原来的铆钉孔一个一个画在新蒙皮上,并画出4周轮廓的线条,然后拿掉旧蒙皮,用剪刀按照铅笔所画的轮廓线剪去多余的材料,每边留余量10mm,作为最后修配时的切除与修挫量。再用小一号的钻头(用直径为3.1mm的钻头,因为襟翼外蒙皮上的铆钉孔均为直径4.1mm)按照所画的铆钉孔钻出部分初孔,最后选择适当位置的孔,钻成直径4.1mm的孔,用穿心夹子将外蒙皮定位并与肋板固定。

此时,要将外蒙皮先固定,但不能铆接,因为还有内蒙皮需要拆下来换新。然后,就以临时固定的外蒙皮为刚性体,内蒙皮的拆下当然也照上述方法进行。等内蒙皮也拆好了,再将内、外蒙皮进行铆接,铆接时还要注意铆接的位置和顺序。

功夫不负有心人,内、外蒙皮全部换新成功,没有一个铆克印子,更没有一处划伤,非常美观。经过修配后,蒙皮与襟翼舱四周的配合也令人满意,三边的间隙完全符合要求,后缘也完全贴合,达到理想状态。经过检验,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件优等品,我的师傅蔡组长格外高兴,王志光、施汉江以及其他的师傅也前来祝贺,车间技术主任侯光华当面表扬了我。完成这次修理任务,我只用了4天时间,这是很不容易的。

最后,车间决定将我修理的这块襟翼放在大食堂门口的中央大道上展览一周。中午吃饭时,人们都要路过这里,厂里的广播台也進行了宣传报道,这事儿一下子全厂都知道了。(未完待续)

蒋斯来,男,1942年生于江苏省江都县。1960年考入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学习“飞机设计与制造”专业。1964年8月毕业,被分配来上海,在空军第十三修理厂(上飞公司的前身)工作。2003年退休后被上飞公司聘为返聘专家至2018年8月,他在上飞公司工作了近55年。其间,曾参加歼击机修理、运10飞机研制、麦道MD82/90飞机的合作生产、波音737NG飞机的转包生产,编写了《ARJ21新支线飞机的研制历程总结》和组织编写了《民用飞机制造技术与管理》等书稿,并出版了《英汉航空技术缩略语词典》等书籍。

猜你喜欢

蒙皮汉江飞机
飞机失踪
蒙皮换热器性能研究与地面试验
乘坐飞机
客车车身蒙皮的制作工艺分析
胶粘工艺在车厢蒙皮中的应用
千里之外
汉江
神奇飞机变变变
飞机飞起来啦
汉江水墨石专题藏家通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