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动力因素探析

2019-12-06王云洪周洪力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社会化图书馆服务

王云洪,周洪力

(1.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2.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1 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状

20世纪 60年代,美国根据“战胜贫困计划”所倡导的各类图书馆应积极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提出了社区信息服务(Community Information Service)这一较为领先的概念[1],此后,西方国家的一些高校图书馆逐渐向公众开放。在国内,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一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2],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近年来,国内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地区社会化服务的报道非常多,图书馆界的学者们也做了诸多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主要集中在各地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工作的总结,以及关于服务内涵、服务内容、服务模式的探索与研究。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充与完善,呈现出不断深入、走向全面的发展的局面[3]。众所周知,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在校师生,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地方高校图书馆如此热情地参与社会化服务呢?这正是本文将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2 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动力因素分析

从本质上讲,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也是一种信息服务,也是由信息提供者、信息用户、信息服务内容、信息服务策略及保障机制等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组成。很明显,信息传播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借鉴互动信息传播理论,通过分析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来研究推动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动力影响因素,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2.1 互动信息传播理论

事物发展的动力通常源于自身的内部因素和所处环境中的外部诱因,二者的合力作用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我们把这种动力模式称之为互动模式。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互动模式是最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信息传播模式。典型的互动模型中都包括四个要素:信源、传播者(人)、媒介和市场中的用户。作为信源的机构和传播主体的人都有着自发的热情去推动信息的推广和传播,这就构成了互动信息传播模型中的推力。

同时,市场中潜在的信息需求者——用户,由于信息的匮乏或者不对称,又有着迫切的信息需求,我们通常把这种需求称之为信息饥饿,这种需求构成了互动模型中的外部拉力。传播主体和用户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他们是一个互动系统的两个方面,统一于信息传播的过程中[4]。互动模型既是一个链式结构系统,环环相扣,又是一个互动的传播过程,各环节相互作用,交换信息,寻找出一条有利于传播的最小阻力路径。如图1,图中的箭头表示传播要素间的紧密互动。

图1

基于互动信息传播模型分析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动力因素,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种因素在整个链式结构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它们的作用原理,对于我们开展好这项工作有着巨大的帮助。

2.2 内部动力因素

2.2.1 图书馆的使命

组织的使命感是决定组织行为取向和行为能力的关键因素,是组织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具有强烈使命感的组织,会主动寻找目标和行为方向,并积极研究自己所处的环境,变革自己组织的结构,迎难而上,为组织目标的实现竭尽所能。对公益组织而言,组织的使命感是组织发展的第一动力,这种使命感是一种纯粹的利他主义,它不断催促着组织及其成员不遗余力地用自己的行为带动更多的人变身成为公益事业的支持者。地方高校图书馆,从本质上讲,仍属于公共物品[5],为所有人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精神,而保护读者的阅读权益是图书馆基本精神的核心[6][7],可以说,为广大读者服务是其与生俱来的使命,图书馆组织的一切演化,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这一既定的使命,而地方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正是图书馆人践行组织使命的深刻体现。

从信息传播的路径看,高校图书馆在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中居于整个链式的第一位,对该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具有主导性作用。

2.2.2 图书馆人自我评估的需要

进化心理学流派非常关注自我评估的心理机制,他们认为这更能反映社会情景中更多的适应性特征。比如巴科(Barkow)认为,自尊是一种追踪声望、权力和社会地位的机制,“追踪和评估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8]。行为心理学流派也认可自我评估对组织行为的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在《人类动机的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又源于人自身的各种需要。并且他把人类价值体系中的各种需要分为两类:低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高级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评估是作为人的高级需要形式存在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图书馆人的自我评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按照该理论,每个人都有尊重的需要,期望获得别人的尊重、信认和高度评价(肯定),最终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把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这就是自我的实现。长期以来,图书馆虽然在高校办学过程中居于重要位置,但给很多人的印象却只停留在借书和还书上,图书馆人一直在努力改变这种窘迫境地,现实的职业危机感促使他们积极地转变。高校图书馆走出学校、服务地方的举措即是这种改变的一种方式。这种创新最大的好处就是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并使个人能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对图书馆人的自我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

2.2.3 图书馆服务边界的重塑

从信息传播的链式路径看,图书馆既是信源,也是信息传播的媒介之一。在新媒体盛行的新时代,肩负文化传承重任的图书馆需要进行伟大的变革,不断突破自己。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个伟大的、不断变革的时代,各种层出不穷的颠覆性创新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刷新着我们的认知。现在,传统的手工借阅逐渐被自主借阅所取代,传统的印刷读本不再是阅读的主体形式,采编工作基本转为外包服务……这一切都说明,图书馆的固有形象已经被打破,图书馆的服务边界需要重塑。

地方高校图书馆通常具有人才优势和基础配套设施方面的便利,相比于地方公共图书馆,其丰富完备的资源保障体系更胜一筹。近年来,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其结果就是居民有质量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在一些城市新区,新迁入的高校图书馆正好满足了当地居民的这一文化需求。而一些实力较强的图书馆,还能为新区的企业提供更高层次的顾问咨询等服务,深受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欢迎。开展地方社会化服务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新时代面对新环境做出的自我创新和改革,在这新的变革中,高校图书馆突破了自己固有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模式,是对图书馆服务边界的重塑。

2.3 外部动力因素

2.3.1 社会的需求

地方高校图书馆能广泛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上存在着真实而且巨大的需求,这种需求一直持续不断地拉动着此项工作的开展。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而我们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有限;另一方面,地方企业的升级改造也需要更多的先进知识技术参与进来,这些都为拥有更多优势资源的地方高校图书馆提供了社会化服务的机会。

2.3.2 政府的推力

政府的推动是地方高校图书馆不断扩大地方社会化服务的最大外力。不论是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增长还是丰富地方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政府都非常欢迎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而高校也愿意通过自身有限的开放,加深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关系,总之这是一个互利双赢的成功实践。在我们收集到的大量调查案例中,许多都能见到政府的身影,尤其是那些影响比较大的案例。政府介入的手段众多,其中资金扶持或引入第三方合作是最常见的方式。

总的来说,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图书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图书馆人积极变革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职能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无论是组织结构还是组织职能的转变,都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固有的服务边界。这些从图书馆内部产生的主动积极的因素是推动地方高校图书馆广泛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内部动力源泉。而社会存在的真实需求和政府之手是外部动力因素,它决定了该项工作开展的广泛性和持续性。

猜你喜欢

社会化图书馆服务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