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胁痛方剂的用药规律分析

2019-12-02胡棱玥孙越臣云雪林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9年9期

胡棱玥 孙越臣 云雪林

【摘 要】 目的: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数据挖掘功能,探索《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胁痛的组方用方规律,为进一步发现中医药治疗胁痛的方法以及对新药的研发提供基础和动力。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构建中医药治疗胁痛的方剂数据库。使用了关联、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的方法,以发现治疗方剂的用药规律组方规则以及对挖掘到的新方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治疗胁痛的方剂189首,涉及中药234味;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和组合,并演化出新处方9首。结论:研究表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录治疗胁痛的方剂以活血止痛、疏肝行气、养血敛阴、补益气血、清热化痰、健脾祛湿为主,药性多偏于微寒,药味辛苦,体现了对于胁痛需要遵循“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关键词】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胁痛;中医方剂大辞典;组方规则

【中图分类号】R25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7-0001-05

Abstract:By using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heritance auxiliary data mining,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rule of prescription medication in the dictiona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flank pain, and provided the basis and impetus for the further discovery of TCM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flank pain and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Use of auxiliary system (V2.5) software,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ain about database, using 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 the improved mutual information entropy clustering method, the complex system, the entropy level of unsupervised clustering data mining methods, to find the treatment prescription medication rule sets of rules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mining to New Zealand. 189 prescriptions for hypochynia were selected, involving 234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he frequency, common drugs and combination of drugs in the prescription were determined, and 9 new prescriptions were evolved.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hypochynia included in the dictiona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are mainly activating blood and relieving pain, soothing liver and qi, nourishing blood and regulating Yin, clearing heat and eliminating phlegm, and strengthening spleen clearing damp. Most of them are slightly cold and have a hard taste, which reflects the principle of “no pain in general, no pain in prosperity” to be followed in the treatment of hypochynia.

Key words:TCM Inheritance Auxiliary Platform; Threats Pain; Dictiona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Organization Rules

脅是指胸壁两侧,是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1]。根据经络学说因肝经主要分布于两胁之下,而胆附于肝,胆经多循于胸胁之中,所以胁痛的病位主要在肝胆。胁痛的病因病机复杂,总体来说分为“脉络痹阻,不通则痛”和“脉络失养,不荣则痛”两种。

从古至今,历代医家都在胁痛的治疗方面进行大量的探索,在众多古籍与医术中都有大量对胁痛的描述及治疗手段。笔者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集的治疗胁痛的方剂整理,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组方用药规律,为进一步发现中医药治疗胁痛的方法以及对新药的研发提供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录的治疗胁痛的方剂。

1.2 处方筛选

1.2.1 纳入标准 以“胁痛”为关键词,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进行检索;所有能够治疗“胁痛”的完整方剂及能够查出方药组成的方剂名。

1.2.2 排除标准 所有不符合“胁痛”界定标准者;重复收集者;古今记录相差较大的方剂。

1.3 方剂的录入与核对 将以上筛选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为了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需在方剂录入完成后对数据进行二次复查。

1.4 药名的标准化 中医药文化在几千年中华历史的迁徙发展中,因传播地域的不同和传承过程中书写标准不规范等原因,出现了不同文献中药物同名异物或异物同名等现象。为了避免这种不规范现象影响本次用药规律分析的结果,故在方剂录入过程中中药名称的规范应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统一规范[2]。对于炮制方法不同的同一药物作为不同的药物进行录入。

1.5 数据分析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数据分析系统”板块中“方剂分析”中的“组方分析”进行分析。利用软件中的查询功能,按中医病名“胁痛”筛选出治疗胁痛的方剂189首,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内容包括对药物频次的统计、对组方规律的分析以及对新方的分析(包括聚类分析、提取组合、网络展示和挖掘方剂中的新组合及新处方)。

2 结果

2.1 胁痛方剂常用药物频次分析 189首治疗胁痛的方剂中涉及药物234味。通过频次统计,使用频率在10次及以上的有43味中药。见表1。

2.2 组方规律分析 通过方剂分析方法,将支持度设定为“20”,置信度为0.8,按组合频次高低排列,得到常用药对组合17个,中药9味。见表2。通过预检索后,依照药物组合频次的大小进行排列,使用软件中“关联分析”功能算法得到关联规则,得到符合条件的9组数据。见表3。

2.3 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以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结果为基础,按照相关度与惩罚度的约束,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出3~4味药核心组合,总共9个,见表4。对新配方核心组合进行网络可视化处理,结果如图1所示。

2.4 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以上述核心组合为基础,进一步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可得到用于新方聚类的组合。由上述组合进一步聚合成的新处方9首,如表5所示,网络视图如图2所示。

3 讨论

胁痛病名首载于《黄帝内经》,古又称“胠胁疼痛,季胁痛或胁下痛”[3]。中医理论中胁痛的病因病机,通常可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来阐释。胁痛的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湿热蘊结导致肝胆疏泄失司,为不通则痛,或肝之阴血不足,经脉失于濡润,则不荣则痛[4]。同时中医认为胁痛的产生原因主要责于肝胆,兼及脾胃、肾[5]。病邪作祟,使人体内的气机运行不畅,血液运行不调,气血瘀滞体内从而导致人体产生疼痛。《素问·举痛论》中就曾有记载:“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故卒然而痛。”指出气不通、卒然而痛是“不通则痛”的病机基础。阐述了疼痛的病机在于气血运行的障碍,疼痛的病因则偏重于寒,奠定了中医治疗“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6-7]。有学者认为“不通则痛”的病理机制同时还包括经络踡急、经络胀满、气机不通、气机紊乱、血瘀不通等[8]。因气滞、血瘀、湿热互结等实邪而导致的胁痛,归于实痛的病机范畴。“荣”是指荣养的意思[9],当人体的任何部位失于滋养的时候,就会发生疼痛。古人就“不荣则痛”的病因病机已有大量的研究,如张景岳在《质疑录·论肝无补法》中提到:“肝血不足……为胁肋痛。”肝的气血不足,使其失去气的温煦和血的濡养[10],导致肝络失荣从而引发胁痛。气虚不化,无法推动血液的正常流动从而导致体内的血液稽留于胸胁而引发疼痛。《素问·举痛论》中提到:“……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而痛。”肝阴不足,无法正常充实肝脏濡润筋脉从而引发胁痛。因人体内的气血阴阳生化不足而产生的胁痛,将其辨为虚痛。

针对胁痛“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病机特点,本研究对数据库中治疗胁痛的189首方剂,共234味药物进行分析,其中药物频次前10的药物为当归、白芍、甘草、川芎、柴胡、枳壳、青皮、炙甘草、木香和陈皮,其中频次最高的药物为当归。当归归肝、心、脾经,有补血调血、养血止痛的功效。《本草从正》中认为:“当归……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11]。造成胁痛虚症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患者肝阴不足、气血亏虚、脉络失养,则“不荣则痛”。胁痛虚症的主要治疗方剂一贯煎,取叶氏“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之意,方中取当归养血滋阴柔肝,既能补益肝血亏虚又能缓解疼痛。白芍用药频次较高,归肝、脾两经,味酸,当人体出现疼痛并且病位在肝的时候,其可起到补益肝血、滋阴柔肝、收敛止痛的效果,常用于因血虚肝郁,肝气失于疏泄所导致的胁痛。甘草多配伍在治疗胁痛的方剂中做为使药使用,用以调和诸药,也经常配伍白芍、柴胡等疏肝理气药以养阴柔肝,缓急止痛。川芎、柴胡均归肝胆二经,为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的常用药。胁痛之病因多责于肝胆,如肝郁、肝经血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等都可以导致胁痛[12]。川芎活血化瘀的作用广泛,善于治疗恶血阻滞肝经,久而化瘀,“不通则痛”而引发的胁痛。枳壳、青皮、木香和陈皮均为理气药中的常用药,都有理气止痛、行气散结的功效,均可用于由气滞引起胸胁实痛。芸香科 Rutaceae 柑橘属 Citrus L.植物药用历史悠久,源于该属的药材在中药性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既存在共性,又各具特征。陈皮、青皮是柑橘属代表性药物,两药也同样具有这一特点[13] 。陈皮是采摘后进行干燥存放的成熟果实的果皮,放置一段时间后可以缓解其燥烈之性也可以使其药效更佳;而青皮为自落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两者都具有调畅气机、理气止痛的功效,均可用于气机运行不化,阻滞胸胁,“不通则痛”所导致的胁痛。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基于数据分析方法得到的新处方,以“通则不痛,荣则不痛”为基本治疗原则,为对胁痛的病机特点和医治方法的进一步研究發展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新的用药手段。

如新方组合2(白芍、当归、柴胡、生地黄、车前子)。方中使用的白芍、当归和柴胡均为药物频次出现在前十的药物。治疗血虚肝郁的基础方逍遥散即以柴胡为君药,使郁滞的肝气得以疏泄;当归既长于补血和血,又因其辛散的性味而被称为“血中气药”,在补血之中方能行血,除了能用于治疗由“不通则痛”造成的胁痛亦可以治疗由“不荣则痛”所造成的胁痛;其与养血敛阴的白芍共为臣药,佐以白术、茯苓、甘草、薄荷,主治因血虚肝郁脾弱而导致的胁痛。新方在逍遥散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保留了君臣三味药,再加上长于滋养肝阴的生地黄与善于清泄肝热的车前子,以达疏肝解郁、补血养阴、养肝健脾之功。

新方组合3(陈皮、青皮、紫苏、香附)。其中陈皮长于理气健脾,青皮长于疏肝破气,两者均为治疗由肝郁气滞所导致的胁痛的常用药。紫苏和香附均具有理气宽中、行气止痛的功效。其中香附主归肝经,常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腕腹胀痛等症[14],被历代中医誉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元帅”[15] 。这四味药的合用体现了新方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为主的治法思想。

新方组合4(小茴香、莪术、川楝子、三棱、木香)。本方的五味组成药物均归肝经,均具有行气止痛的功效。其中莪术和三棱长于破血行气,多用于治疗由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所造成的胸胁疼痛。川楝子性味苦寒,其在金铃子散中为君药,起到了清肝热、疏肝气的作用,主治由肝郁化火所引起的胁痛。但本药有小毒,应在配药过程中注意剂量的使用。本方共奏“破血、行气、清热、止痛”之意。

根据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对数据库中治疗胁痛的组方用方规律的挖掘结果提示,在胁痛的临床治疗和用药过程中,要根据胁痛“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病机特点,以“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原则为基础,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治疗思维,多法合参,灵活辨证,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注重的是,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在治疗胁痛方面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普及和良好的疗效。《诸病源候论》中提到“邪气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引胁与少腹。”主治:恶寒发热,胸胁疼痛,舌红苔薄,脉弦浮数。治法:和解少阳。方药:柴胡止痛膏(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赤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香附、川芎、玄胡、吴萸、木香、青皮、栀子、黄芩、冰片。用法:上面众药研细末后过目筛装瓶备用。用时加姜汁、葱汁、白酒调成饼状。取穴:期门、日月、章门、大椎、肺俞;将药饼敷贴穴位上,热敷每日3~5次[16]。由此可见,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得到的药物频次前十的柴胡、白芍、当归、甘草、川芎、青皮等药不仅在胁痛的內治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同时在胁痛的外治方面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软件挖掘到的数据结果只是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上,应用此软件分析得到的核心组合和新处方还须经过进一步探讨验证和临床检验。

参考文献

[1]胡伟婷,丁广智,王亿鹏.谢旭善教授辨治胁痛临证经验[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2):104-106.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35.

[3]郭振.胁痛病因证治源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3):176-177.

[4]付双楠,朱平生,高达,等.浅谈肝病胁痛的中医药疗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6): 123-125.

[5]万青威.中医内科胁痛的病因和诊断[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3):131-132.

[6]齐伟静,王亚娜,汪卫东,等.疼痛的中西医理论概述[J].中医杂志,2013,54(19):1698-1701.

[7]林国盟.论疼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意义[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8]杨建生,周生花.中医疼痛的病机以及辨证论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 (4):432-433.

[9]屠小莹,王华,陈泽涛,等.邵念方辨治不荣则痛病机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9):771-773.

[10]席玉棚.中医脏腑病机的发展演变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11]陈志泰.当归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12]王俐琼,张玮.胁痛的中医辨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38-40.

[13]王坚.柑橘属常用中药材陈皮、青皮次生代谢产物之挥发油成分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1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81-182.

[15]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88-894.

[16]刁本恕,张光中.试论“胁痛”内病外治法临床运用[J].中医外治杂志,1999(2):60-61.

(收稿日期:2019-06-18 编辑: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