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瑶族传统村落遗产价值体系的再认识

2019-11-30张华陈静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8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瑶族价值体系

张华 陈静

摘 要:传统村落历史久远,具有较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本文以桂林市临桂区宛田瑶族乡东宅江村为研究对象,以文化生态学和功能论为理论基础,对东宅江村文化遗产的内容体系和价值体系进行剖析。通过对东宅江村的同心楼和鼓楼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瑶族节庆活动、表演艺术、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析,明确瑶族传统村落遗产构成的整体性,并深入挖掘遗产价值体系的具体内涵,即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族群认同价值、产业经济价值和生态文化价值,从而增强人们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再认知,提高保护自觉性。

关键词:东宅江村;瑶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价值体系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1]瑶族传统村落因其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生态空间相对封闭,保存了诸多文化遗产。但目前我国传统村落正在遭遇日益严重的破坏,村落中的文化遗产愈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究其根源,无疑与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相关,但对传统村落遗产价值体系认识和理解的缺乏才是其根源所在。因此,本文以桂林市临桂区宛田乡东宅江村为例,以文化生态学、功能论等人类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较为全面地梳理东宅江村现存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明证村落遗产的整体性;并对其遗产价值体系内涵进行具体分析,体现出构建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迫切性,凸显传统村落遗产保护的意义与价值。

一、关于传统村落遗产的研究

“传统村落遗产是村落传统建筑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体,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但又密切联系的另一类遗产。”[2]因此,对传统村落遗产进行研究,需要全面总结国内、外与传统村落密切相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国际上开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最先是从物质实体的文化遗产开始的,紧接着对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也愈发强烈。1975年颁布的《关于保护历史小城镇的决议》,第一次正式确立了保护小城镇的理念,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村落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构成部分;1999 年颁发的《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提出对乡土建筑遗产理当落实管理和保护政策;目前,在关于传统村落遗产的保護上,欧美国家着重提出在保护一个街区、一座城镇的同时,保存其所承载的文化资源和民族精神;日韩两国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侧重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以此达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比之下,我国关于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的。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次明确列出要对“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进行保护[3];我国关于开展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个不断深入和逐步完善的过程。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于村落遗产的高度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并相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良溪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谈》(梅伟强,2009)、《贵州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利用的多中心治理研究》(罗颖,2016)、《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以武安市固义村为例》(古卫,2017)等。

综上所述,目前相关传统村落遗产研究备受关注,学者研究基本涉及到传统村落遗产的要素、建筑生态以及保护利用等等。与汉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相比,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数量丰富,但笔者在搜集资料中却发现,对其进行研究的相关论著较少,研究体系尚不完善,具体到瑶族传统村落遗产的研究寥寥无几,重点分析其遗产价值体系的文章更是凤毛麟角。部分研究虽然涉及传统村落遗产的构成要素,但却对村落遗产价值缺乏整体性地把握。再加上传统村落及其遗产保护面临的不容乐观的现状,对桂北瑶族传统村落遗产的研究既具价值性,更显迫切性。

二、宛田乡东宅江村遗产内容体系的建构

“东宅江村位于广西桂林市临桂县宛田瑶族乡东北部,距321国道35公里。东界灵川县,南接鸡笼山林场,西连东宅村,北抵四马槽界。东宅江瑶寨处于山谷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四面环山。”[4]东宅江村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其先祖邓法金因战乱于明朝洪武年间,经洞庭湖辗转流离到广东韶州府乐昌县、兴安等地,最后迁徙至此。解放前,该地被称为“狗瑶坪”,后来则改为“东宅江村”。据2017年统计资料,东宅江村现有居民63户,户籍人口320人,常住人口210人。村寨属于“过山瑶”,有邓、赵、黄三个姓氏,邓姓居多。2016年11月,东宅江村入选“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冯骥才认为:“古村落是历史文化的容器,它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它的建筑,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规划,都是其物质遗产,还有很多诸如民俗之类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5]本章主要建构了宛田瑶族乡东宅江村文化遗产的内容体系,即东宅江村文化遗产整体构成要素,既包括同心楼和鼓楼等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传统村落建筑环境所承载的瑶族独特的民俗文化、表演艺术、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物质文化遗产

1.同心楼

东宅江村的60余户居民集中居住在坡度较低的山地上,房屋为干栏式建筑,整齐有序、错落有致,视觉上极富美感。村民称这种干栏式建筑为吊脚楼,通常为两层,底层豢养牲畜、家禽(现在很少)、放置农具、木材、杂物等;上层为厨房、客厅和卧室。屋顶为“人”字形,用陶瓦覆盖,天气晴朗之时,村民会在此晾晒谷物。有一条公共楼梯可通上下,方便进出。有的人家会在厅堂屋顶放置一块玻璃,以便采光。整座吊脚楼以木料、竹料为主要建筑材料,无需铁钉,但十分结实牢固。而“同心楼”属于瑶寨吊脚楼中独一无二的建筑样式,它由五六座吊脚楼相连而成。起初只建一座,后建的楼按次序靠近先建的楼屋,并共享一条木质楼梯。居住于“同心楼”的村民大多同族同心,虽然各自成家立业,但却不愿分开,因而共同出资修建“同心楼”。同心楼的住户们沟通便利,彼此之间感情深厚,邻里关系和睦融洽。

2.鼓楼

村北偏西鼓楼作为标志性建筑立于村寨的中心,古为瞭望守卫之所,现防护作用削弱,主要起休憩避雨的功能,成为保护文物之后,成为观光旅游的胜地。鼓楼共有三层,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一至二层,伞形宝盖顶,用瓦片覆盖;顶部与中部连接之地,以角形木板围绕,外观形似蜂窝,千眼万孔,村落有致;中部呈密檐式层叠,外貌近似宝塔,楼檐有六角,均向上翘起,有冲天之势。密檐层层叠叠,由上至下,一层比一层宽大,气势雄伟,挺拔壮丽;下部是楼底,主要由外部栏杆和内部厅堂组成,内外均由杉木柱支撑,坚固扎实。厅堂装饰十分考究,楼顶、屋檐都有精美绝伦的雕花。吊脚楼、街巷、排水系统以及功能不一、各有特色的构成要素,均以鼓楼为中心,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共同形成完整和谐的村寨面貌。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1.节庆活动

《临桂县志》记载:“相传为避免玉帝发怒刮大风、降灾祸,每年农历正月二十,瑶族家家户户不许发出响声,舂米、劈柴都禁止,谓之‘禁风。”[6]禁风节当日,宛田瑶族乡东宅江村的小孩子一早起来就会被家长耳提面命,说话要轻声细语,走路要蹑手蹑脚,以免惊动“风神”,招来不测。每家每户都会拿钱纸到屋门口,用一块石头将其压住。东宅江村村民黄流满说:“以前,我们瑶族的老祖宗就住在这个山头嘛,风很大,到正月二十那天,你不禁风,不拿纸压住,怕那个风把房子先吹走。以前盖的木皮,风一吹全都可以吹翻,不像现在做的那么坚固。所以正月二十嘛,就把它压在门口,就是禁风,告诉那个风神不要吹。”①此外,宛田瑶族乡庙坪街每年都会举办大型庙会,宛田瑶胞会着节日盛装齐聚庙坪圩,跳着欢快的“盘王舞”,对山歌、唱彩调,舞狮子,十分热闹,既庆祝过去一年的五谷丰熟,又祈祷来年天平地安。禁风节自古沿袭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且于2008年列入桂林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表演艺术

彩调是广西的主要剧种之一,在桂北流行更广,各地名称也不同,有的叫“调子”,有的叫“采灯”,有的叫“哪嗬喃”、“小花灯”等。它是文艺百花园中一朵鲜艳的山茶花,它既有丰富多姿、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形式和轻快活拨、优美动听的唱腔旋律,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7]。彩调乐队使用的乐器有:二胡、板胡、调胡、司鼓、六锣、小锣等[8]。彩调表演过程中,男女角色各有 100 多种基本动作,分为:步法类、扇花類、转身类、手花类等[9]。每逢元宵佳节,临桂县东宅江村和附近几个村子会联合举办彩调巡演活动。在东宅江村老百姓的生活中,唱彩调、看彩调已经成为闹元宵的一部分,彩调成为人们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彩调队在东宅江村演出时,文化社戏台往往被围得水泄不通。巡演完毕通常已至深夜,东宅江村村民都会热心邀请彩调艺人到自家歇息。

3.传统医药

瑶族人民多聚居于偏僻的山区,看病就医十分不便,因此就地取材,一般在山林深处采集所需的中草药,然后制成药材,供病人或口服或外敷。旧时,东宅江村资源缺乏、环境恶劣,村寨里几乎人人都能识别出一些中草药并了解其制作工艺,以备不时之需。由于山地瘴气、湿气比较重,所以村内流行药浴祛湿。先装满两铁桶的水,投入制好的草药,用大火熬开,然后倒入一个大木盆里面。倒进去后,取一凳放在中间,人坐在上面,拿张席子围好,留出头部呼吸,身体则在里面进行熏蒸,熏的时间主要依据个人的耐受力,一般情况下是熏蒸10到15分钟,在此过程中,身体的毛孔慢慢打开,药力逐渐发挥作用,将体内寒湿全部逼出。药浴习俗至今仍传承不衰,每年大年三十晚上,瑶寨家家户户都要熬一大锅,全家都要熏。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交通便捷化,瑶族医药文化不再满足于传统技艺的继承,而是秉承开放的理念,主动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技术。东宅江村瑶医邓绍文表示:“2012年以来,我就经常跑出去学习了,可能学习都不下20万。不说全国各地,最起码桂林地区举办的交流会都跑遍了,在会上,瑶医、中医、壮医什么人都有,汉族的也有,反正不分啊,医学都是包容的,交流多种方法,同时使用,可能比单一的疗法都来得好。”②由此可见,瑶族医药文化时刻关注前沿成果,吸取技艺,变单一为综合,努力做到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三、宛田乡东宅江村遗产价值体系的解析

瑶族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主要由传统古建筑、瑶族节庆活动、表演艺术、传统医药等等元素有机构成,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生活空间。本小节希望根据上文中对东宅江村文化遗产的分类梳理,运用功能论和文化生态学的人类学理论知识,较为全面地解析东宅江村遗产价值体系,具体涵盖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族群认同价值、产业经济价值和生态文化价值五个方面。

(一)历史文化价值

瑶族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史真正地记录了村民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表演艺术的变迁。例如,东宅江村屋屋相连、排排相靠的干栏式建筑见证了东宅江村从初步形成到发展扩大到现代的保护开发,“同心楼”保存着数代人生活在其中的气息与痕迹;东宅江村沿袭和传承下来的传统节俗和婚俗,体现了瑶族人崇宗敬祖的传统观念;东宅江村唱彩调、舞狮子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反映了一代代瑶民如何在农闲时进行休闲娱乐,以及村民乐观热情、渴望美好未来的生活态度。由此观之,瑶族文化遗产与村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生存于传统村落的空间土壤之中,见证着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体现出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艺术审美价值

一个民族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趣味可以通过建筑和服饰得以呈现。东宅江村的“同心楼”结合了实用性和环境特性等因素,满足了东宅江村村民的日常居住功能。除其使用价值以外,“同心楼”还具备卓越的艺术价值。“同心楼”上是连接各家各户的走廊,楼下是巷道,这样的建筑设计,在节省空间的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建造材料的使用上,采用数十颗杉木撑起木楼,不漆,顺其本色,自然天成,传达了瑶族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在艺术装饰上,处处可见雕花元素,工艺奇特,图案精美,表现了瑶族人民在细节上的慧心巧思。瑶族穿戴从头到脚,无论是头上的银饰、身上的服装,还是脚上的鞋子,都是瑶族妇女手工制作,图案纹样繁复绚丽,精美的瑶族手工刺绣更是令人赞叹不已。瑶族传统服装既具有生产劳作的实用性,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瑶族价值体系
瑶族织锦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读瑶族经典 为盘护正名
1995—2010年间俄罗斯规范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