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国学”传承对大学校风建设的影响

2019-11-30范亚茹

文教资料 2019年26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国学新媒体

范亚茹

摘    要: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经过历史长河终汇聚成如今的国学精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正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撑,我们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才一直延续至今。新媒体时代下的“国学”,通过书籍、电子设施等各种媒介的传播,对高校学风的建设影响更加深入和深刻。本文就新媒體时代“国学”传承对大学校风建设的作用作阐述。

关键词: 新媒体    学风建设    国学传承

1.新媒体时代与国学

1.1新媒体时代。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实现了即时性传播,突破了时空界限,将事件的所有资讯囊括在内,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进行信息的传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新媒体以独特的交互性、即时性与共享性的特征传播信息真相[1]。国学的传承方式也在进步,新媒体为国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国学本身较为晦涩、神秘,在传统媒体下的传播发展很慢,且单一,而且影响效果不显著。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国学通过各种电子媒介快速及时地影响各个领域。

1.2国学。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学术,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象、建筑等都是国学的范畴[2]。涉及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国学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宝藏,是我们的精神信念,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石,也是我们立足于世界舞台的精神脊梁。因此,保护传承国学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

1.3新媒体时代对国学传播方式的影响。

以往国学文化依靠传统媒体传播,不同时代传播的方式不同。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依靠人际传播,他座下有弟子三千,通过弟子的口口相传,将儒家文化传播至各个领域。同时,他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这种传播方式很慢且容易在传播过程中出现错误,甚至导致国学传播停滞不前,更不用说文化的交流。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报纸、书籍等媒体出现了,各种思想文化可以以纸质实体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甚至走出国门,传播到国外,让外国人开始认识汉族,了解我们的国学文化。

媒介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国学经典传播提供了极佳的契机[3]。随着科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已经难以满足国学文化的传播质量和速度,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国学文化的及时快速传播提供了一个新平台。新媒体时代下的国学文化传播方式有很多:一是印制经典的国学文化书籍。例如四大名著,从可以供幼童阅读的连环画册到文学研究者用来研究的抄本。又如“国学启蒙经典系列丛书”、《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等书籍。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普及这些经典著作。

二是建立有关国学的教学机构,针对不同的人群建立不同的机构。例如针对少年儿童,建立的有国学少儿班,上海的孟母堂、北京的童学堂、孔子学院、弘毅学堂等,也有针对成年人的,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建立的“国学班”,复旦大学的国学教育班等,许多名校建立了相关的国学班。此外,许多地方还建立了与国学相关的专修学院,如曲阜国学院、明珠国学专修学院,致力于宣扬传播国学文化,培养国学文化传播人才。

三是建立国际国学文化传播交流机构。最著名的要数孔子学院,孔子学院作为国学文化国际传播渠道的代表,为世界各地的国学文化传播做了巨大的贡献,从2004年创办全球首家孔子学院至今,中国孔子学院的建设已走过了十几年,全球孔子学院大约有四百多所,还有五百多家孔子课堂,登记在册的孔子学员多达六十多万人,掀起了一股学习国学的热流。孔子学院是中外人类交流史上的一大创举,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此外,还有中国驻各国的大使馆(领事馆)、中宣部、对外友协等其他机构组织,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

四是有关国学方面的广播电视栏目。近年来,与国学相关的各种栏目都被搬上了荧幕,《百家讲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见字如面》《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经典永流传》等节目,将国学文化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解读一个字、一组词、一首诗背后的故事,在节目《经典永流传》中鉴赏团成员康震说,每一首歌和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段人生,每一段人生的背后承载的是辉煌或失落,但都与亘古绵延的文化传统相连接。“这些诗歌跨越千年到达现代,无论承载的是辉煌还是失落,都变成无以复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骄傲”。古人和我们都是历史的创造者,传播优秀的国学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另外,还有一些影视剧,例如87版《红楼梦》,由导演和编剧通过影视的方式将国学经典通俗地展现给大众,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更被大多数人接受,为国学文化的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五是创办各种文化交流节,意在将国学文化融入国内外各种节日当中,例如“中印友好年”“中国意大利年”等节日,推动了中外国学文化交流的传播。

2.新媒体时代“国学”对大学校风建设策略研究

作为中国社会未来的精英与建设者,大学生担负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教育部门和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传统文化的熏陶。大学开设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除加强对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加强对国学精粹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将一个学校的校风建设与国学精粹相结合,呈现出来的将会是一个全新的局面。因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独立、活跃、有个性,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速度非常快,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相关知识之余,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知识也能够快速接受、消化、吸收并很快反馈,影响社会。因此,在大学时期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和价值观迫在眉睫,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2.1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加强校风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是育人的场所,校园环境是校园物质和精神文化彰显的重要窗口,这里不仅可以观赏优美如花的校园布局和风采,领略自然和人文、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融于一体的学术生态空间,而且可以凸显学校的历史文化累积、传统个性、办学底蕴和文化积淀,是一所大学不可或缺的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最个性最本质的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4]。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切入,将国学文化慢慢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例如开展各种国学文化活动:有奖竞猜、知识问答、国学文化讲座等活动,还有国学文化相关的演讲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走上演讲台,以自己对国学文化的理解进行演讲,既丰富他们的国学文化知识,又培养他们的口才和应对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在图书馆、教室等地方设计国学经典书籍图书角,为学生们提供观看的书籍,还可以在教室、食堂、寝室、办公室、教学楼等地方设计国学精粹的标语或者印在课本上,从各方面将国学思想融入大学生中,营造良好的国学文化氛围,循序渐进地引导大学生走进国学。

2.2充分利用大学课堂,让国学走进课堂。

学习国学就是在学习如何做人。高校应该在大学开设类似的思政课堂,专门用于培养大学生的国学文化素质,例如大学语文课堂。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因为专业的原因,没有语文之类的课程,可以将语文课堂与国学文化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国学素质,提高素养。但是传统媒体下的国学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开设这门课取得的效果可能不太显著。因此,应该利用新媒体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例如播放国学经典影视作品,观看后让学生交流观看心得;将诗词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更容易被人记住的歌曲等,还可以将课堂从教室搬到室外,例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名人博物馆等。在观看的同时讲述国学历史,近距离观察实物,切身体会,加深印象,不仅局限于教室里。

2.3利用互联网传播国学文化。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大众带来新的阅读方式,改变了大众原有的阅读习惯,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在这种背景之下,国学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跟随时代的发展趋势,探寻新的发展模式[5]。如许多高校建立校园国学公众号,定期推送国学文化方面的文章。与此同时,应该多推荐一些学习国学文化的书籍,加强公众号的运营和推广,让更多人添加公众号,达到学习国学文化的效果。另外,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国学文化网站或论坛,使学生在学习国学文化之余和其他人交流。

3.结语

我国国学文化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做人的道德准则,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和复兴民族的责任,因此,让国学走进大学校园,让学生学习国学文化知识,不僅可以提高他们的国学文化素质,培养人文精神,而且有利于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新媒体时代下的国学通过各种电子传播方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让学生了解认识国学文化,让国学精粹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忻诺.新媒体时代下对信息传播真相的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8(14):68-69.

[2]刘晓燕,林刚,李辉东、袁金旺.新媒体时代国学的传播方式与策略研究探析[J].知识经济,2016(23):117-120.

[3]吴燕,赵鹏艳.新媒体时代国学经典的传播研究[J].出版广角,2017(20):24-27.

[4]刘青,罗昂.基于育人视域的校园绿化和环境优化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7(1):98-101.

[5]彭洋.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国学文化传播教育问题[J].传媒论坛,2018(20):16-18.

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建构主义与翻转课堂——高校人本主义教育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GJC1316112)。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国学新媒体
“垂”改成“掉”,好不好?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