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9-11-30粟卫民黄让辉

图书馆学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柳州市柳州壮族

粟卫民 黄让辉 韦 祺

(柳州市图书馆,广西 柳州 5450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文化市场大繁荣大发展,是我国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公共图书馆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焦点,助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新型文化业态的培育,是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内容、完善服务职能的应有之义。

柳州是西部地区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发展较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创造了以“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柳州经验”。其中,文化发展是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前,柳州正在实施由“柳州文化”向“文化柳州”的战略转变,以文化融合经济,激发产业活力和机制创新,为经济、产业乃至社会的发展提供新动能、开辟新空间,从而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创新发展。“文化柳州”的转型发展,为文化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前提,也为公共图书馆以文化融合思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的土壤。对于这个课题的探讨,有望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完善和拓展服务功能提供经验借鉴。

1 文化融合模式在公共图书馆的应用

图书馆是文化汇聚的中心,文化创造的策源地,是信息资源和知识服务的中心。公共图书馆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意识,投身经济社会建设大潮,积极探索将文化因素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使文化成为产业的助推器和经济发展引擎,自觉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文化融合的力量。文化融合服务是图书馆发挥自身功能融入地方经济系统中的最佳路径,只有在文化融合战略主导下,将文化信息、文化资源与地方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公共图书馆才能真正发挥全方位服务社会的职能,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开辟广阔的空间,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

1.1 公共图书馆是文化资源的重要聚集中心

以柳州市图书馆为例,馆藏文献达160余万册(件),已形成集图书、报刊、古籍、方志、谱牒、地方出版物、内部资料、电子文献、照片、手稿等多品种、多载体的文献藏书体系。其中有善本古籍、地方志、民国文献等珍品特藏5 万余册,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另外,柳宗元文化、刘三姐文化、工业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柳州地方特色专题文献也很突出,馆藏柳州地方文献近1 万种(件),地方文化资源形成了完整的系统。数字资源丰富,建有汇雅书世界、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柳州市图书馆自建资源、柳州市政府公开信息查询服务平台、基层图书馆数字资源数据库等。同时,还建立起以柳州市图书馆为总馆,城区图书馆为分馆,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部队图书室等为基层流通服务点的体系,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一体、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分级式图书馆服务网络,年均服务110 余万人次。此外,柳州市图书馆还是广西第一个建成的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已建立1个市级支中心、10个县(区)级支中心、77 个乡镇基层服务点、697 个村基层服务点,具备完善的数字服务网络。柳州市图书馆将大量数字资源通过网络,向柳州市民及各城区(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推送,实现了共建共享。

可以说,公共图书馆就是一座金灿灿的文化资源宝库。但是,资源丰富并不能必然地向产业的繁荣兴盛转化,文化资源不是贴上标签就能出售的商品,并不能马上产生效益。从文化资源到产品的文化标识、文化价值,再到产业的文化需求,需要一个选择、整合、融入、增值的转化过程。图书馆的文化融合服务模式就是以公共图书馆为平台,形成一个把文化资源向产业资本转化、文化需求向市场机制转化的孵化器,挖掘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结合,推动文化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1.2 公共图书馆文化融合服务模式释义

公共图书馆文化融合服务模式的定义是以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为指导,以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为基础,以地方产业的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文化与产业融合为手段,通过公共图书馆平台,实现文化资源向产业转化、文化信息向产业渗透、文化创新在产业中演化,从而以文化为内生动力,增强地方产业的生命力与活力,引领和带动地方产业向更高层次转型升级(如图1所示)。

图1 文化产业带动下的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公共图书馆文化融合服务模式在理念上突出以文化融合思维对接地方产业,重视将自身职能与产业发展进行融合,找准角色定位,找到为地方产业服务的着力点,加强文化对地方产业各环节的渗透。同时,要紧跟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全面、深入了解和把握地方产业前进方向,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进行资源建设和工作规划,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创新发展。

1.3 公共图书馆文化融合服务模式的特征

在实践上,公共图书馆文化融合服务模式强调以“项目”为抓手,针对地方产业发展中的文化需求,进行主动接合、跟踪服务,做好需求分析、资源整合、文化服务投放、服务效果评估等工作,完善为地方产业服务的工作机制。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特别要加强对重要指标的监测,定期发布项目的完成进度。

在产业培育中,公共图书馆文化融合服务模式注重以公共图书馆为枢纽,推动以文化因素为根基的相关生产要素跨业态的融合,使各业态生产要素达到共生相辅,社会各类单位、机构及个人都可以在图书馆这个中间枢纽上实现信息共享、资讯交换、技术互通、创意合作等,为产业发展搭建无障碍的交流平台。图书馆平台还可作为宣传地方产业的重要推手,成为了解当地政治经济发展、产业政策的最佳渠道。

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融合服务是发挥自身职能、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实践中应充分发挥文化的特性,结合不同产业的不同需求,采取多种模式,逐步推动建立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催生经济新增长点。

2 文化融合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核心在于融合。柳州地方产业以重工业为主,但中小产业也十分丰富、门类齐全,文化的强渗透性正好与多层次的地方产业进行契合。以近年来柳州市图书馆服务各种类型的中小地方产业为例,在实践中就产生了“文化+传统手工业”“文化+旅游”“文化+茶产业”“文化+文创产业”等模式。通过这些文化融合服务模式,可以探索和总结公共图书馆为地方产业服务的切入点、融合点、增效点,为公共图书馆积极开展文化融合服务提供可以借鉴的工作方向。

2.1 “文化+传统手工业”模式

该模式赋予传统手工业更好的文化创意,突出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的结合,贴近市场消费心理,依托文化再创新再创造,为传统手工业注入新的生命力。例如柳州融水县、融安县的手工造纸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民国时期曾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成为广西五大纸业生产基地之一,如融安县雅瑶乡当时造纸收入约占户总收入的50%~70%[2],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突出作用。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造纸技术的冲击,手工造纸业迅速衰落下来。据2018年柳州市图书馆对融水县、融安县的手工造纸业进行实地调查所掌握的情况看,目前仅在融水县红水乡大保屯、同练乡如劳村、融安县雅瑶乡福田村还有少量手工造纸业在传承,生存现状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到了消亡的边缘。然而,柳州传统手工造纸业历史底蕴深厚,工艺传承完整,少数民族元素丰富,有着强烈的地方特色,兼具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具备十分有利的产业发展因素。柳州图书馆运用自身的平台,以文化融合思维,利用现代文化元素对手工纸进行二次加工,开发各种文创产品,扩展手工纸用途,结合民族民俗旅游,推动建立“手工造纸传习所”,将各种文化产业的元素注入这一传统手工业中,让其活化、嬗变、重生。

2.2 “文化+旅游”模式

该模式赋予旅游更多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的文化体验与感受,提升吸引力,让旅游更有深度。广西壮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柳州市柳江区的舟村是柳州市的壮族文化窗口,全村居民全部是壮族,是纯粹的壮族村落,是壮族文化最好的传承地。柳州市图书馆运用文化融合思维,对舟村打造每月一节壮族传统节庆系列活动,建设壮族传统文化展示旅游景区给予大力扶持。图书馆为舟村开展壮族传统节庆活动、建设景区提供丰富的文献依据和资料支持,如壮族的民居和服饰特色、壮族蚂拐舞和师公舞的文献记载、壮族先祖布洛陀的传说故事、壮族的神话传说等,将各方面的壮族文化元素都汇集起来,致力于打造具有可持续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柳州市图书馆还与舟村共同开展对柳州壮族文化品牌的提炼、培植与打造,通过图书馆的网站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在互联网上发布和推介,进一步提升柳州壮族文化的传播广度与影响力;合作建设休闲阅读基地,通过阅读长廊、休闲书屋推广休闲阅读,并着重介绍与壮族文化相关的文献;引进智库,依托图书馆专家顾问的力量,对舟村壮族文化旅游项目给予智力支持,指导文化创意开发、创意成果转化;开展壮族文化相关的历史研究、文艺创作,推动建立舟村壮学研究中心,促进壮族文化旅游的创意创新。通过图书馆文化融合服务丰富壮族文化的内涵,增强乡村的文化品位,建设有文化深度的民族旅游村落。

2.3 “文化+茶产业”

结合柳州悠久的茶叶生产和多样的茶饮文化,该模式赋予茶产业更强的品牌竞争力、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茶文化理念,改进工艺与包装,实现产业创新升级。柳州是广西重要的茶叶产地,早在唐代时期,柳宗元曾赋诗赞赏三江“牙己茶”,至今已有1300 余年历史,柳州侗、苗、瑶等民族的打油茶也是传承已久、世代相沿的饮食习俗。目前,柳州茶产业提升的核心关键在于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柳州市图书馆合理有效应用图书馆这一媒介方式,融入文化融合思维,发挥文化渗透力强、关联效应强的特性,从各种渠道搜集和整理茶文化的相关文献资源,并做好茶文化相关书目的索引和查询信息工作,建立数字化的茶文化资源库;引入社会力量,如邀请茶叶协会、茶企业从业人员到馆开展茶文化讲座、茶文化培训,以及茶文化艺术品展示等活动,讲述柳州传统茶文化,展示茶文化的相关艺术作品和工艺器具等,充实图书馆茶文化阅览的社会基础,扩大茶文化交流;引入专业研究力量,对茶产业品牌建设进行研究,将地方文化特色、柳州民俗文化等导入品牌中,增强品牌的文化内涵;开展以柳州茶文化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创造柳州茶文化的故事,可以“讲故事”为抓手,推出系列柳州茶文化的故事。

2.4 “文化+文创产业”

该模式比较突出的案例是以三江农民画为载体的产业孵化,为文创产业注入文化灵魂,让文化在产业中绵延、绽放,让产业在文化中滋养、裂变。三江农民画是广西侗族绘画艺术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充满了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12年被列入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江县独峒乡是农民画的发源地和创作中心,2002年获得“广西民间艺术特色之乡”称号,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当地还建设了三江侗族农民画传承基地。独峒乡地处高地山区,山高地寒、空气潮湿,农民画创作采用的纸张和瓶装的宣传广告色含胶质过多,作品相对较难保存,而且画作堆叠容易粘结在一起。由于材质不佳,三江农民画始终处于文化产品的低端,农民画家只能廉价出售。柳州著名漆画艺术家梁铝曾引进漆画工艺对三江农民画进行改造,开发全新的文创产品。柳州市图书馆一直关注和支持三江农民画的发展,早在2006年便深入独峒乡收集资料,建立专题数据库,通过图书馆网络进行宣传和推广。为推动三江农民漆画的文创开发和走向产业化,柳州市图书馆提供了大量的绘画艺术资料和当地物产情况的专题资料,为农民画蜕变为农民漆画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同时,在图书馆文创力量支持下,农民漆画文创产品发挥三江农民画色彩艳丽、民族气息浓郁的特点,设计创意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日常实用性,开发了众多生活用漆器产品,如包装盒、水杯、漆碗、灯罩、吊坠、桌子等,丰富产品线,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另外,还将这些产品进行成套组合包装,研制成“城市伴手礼”系列的旅游工艺品,形成有特色、有品位、有档次的城市文化产品。柳州市图书馆还建立文创基地,围绕农民漆画开展画作展览、农民漆画销售、创意设计、产品开发等,促进农民漆画向产业转化。

3 结语

文化融合战略意味着文化将站在更高的维度来驱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基石性作用。公共图书馆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主要阵地之一,更应成为文化融合的先觉者、先行者,以“文化”为核心要素主动对接地方产业,以文化融合模式服务柳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级公共图书馆应深化对文化融合理念的认知,开拓思维,创新文化服务模式,主动对接和融入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依托文化融合模式,公共图书馆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将大有可为。同时,地方产业经营者也应借助“文化基因”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实现企业创新升级,从而进入文化经济的蓝海。

然而,文化经济必然包括文化和经济两个属性,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许多作为公共财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容易突出经济效益,而忽视文化产品应有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效益。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阵地,公共图书馆以文化融合服务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就是要坚持在经济建设中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确保市场经济建设与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相统一,保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公共图书馆的核心属性是公益性,图书馆的文化融合服务是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这就确保了社会的每个阶层包括弱势群体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图书馆的公益事业本身就是对公民文化权利的保障,是对文化产业发展最好的推动。

猜你喜欢

柳州市柳州壮族
柳州市精业机器有限公司
柳州市精业机器有限公司
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横空出世
壮族山歌
柳州柳侯祠祭田在鹿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