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

2019-11-29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曾嵘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9年8期
关键词:造船创新型船舶

文/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曾嵘

引 言

改革开放40年来,船舶行业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作为最早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行业之一,我国船舶行业经受住了国际造船强企的挑战,造船吨位由小到大,船舶结构不断优化,造船总量持续提升,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造船大国。然而,在取得这些可喜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距离实现世界造船强国的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造船市场的持续低迷,我国船舶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产业不集中、结构性能力过剩等,日益凸现出来。在这些问题中,笔者认为,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不足是制约我国船舶企业发展的关键,要想实现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跨越,必须着重加强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发挥人才这一企业核心资源的关键作用。

1 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需求特点与现状

1.1 需求特点

船舶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现代综合性产业。这些行业属性特征决定了船舶企业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首先,需求总量大。船舶设计建造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管从初始图纸的设计,还是工艺流程的选用和专用机械的操作,都需很高的技术要求。仅建造流程就包含从钢材预处理、号料加工、零部件装配、到小组立、大组立、分段合拢、再到船舶下水、主机动车、系泊实验等复杂程序,每个阶段的建造过程都需要大量的工艺技术支持,并且船舶产品结构复杂、重复作业比率低,较难像汽车行业那样采用流水线或专用工装设备生产,这些行业属性特点决定了船舶建造企业对科技创新型人才需求的总量十分巨大。

其次,实用性较强。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体现在能够通过自身的创新,提高所在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人员的创新效果,最终体现在他所研发的技术、工艺或者产品是否能够投入到企业生产中,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如果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动手能力弱,所研发的技术、工艺或产品不适用企业的生产需要,或产生的效益远远小于生产投入,就会产生极大的浪费。船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比照其它企业,具有更加复杂的工艺流程和技术体系,因此,决定了船舶企业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而且更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实用性要强。

第三,复合能力要求高。船舶在设计、建造过程中,涉及材料力学、流体力学、船舶原理、电工学、金属工艺、船体结构等多种专业学科知识,科技人员在实际工作进行创新时,需要综合考虑好各个生产环节所涉及到状况,从而保证创新的效果。因此,船舶企业要求科技创新型人才要具有较高的复合能力。

1.2 船舶科技创新型人才现状

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在科技人力资源结构上,分布十分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一是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规模小。相对于船舶企业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我国船舶行业企业科技人员数量增长缓慢,而且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由于船舶建造露天作业特别多,工作环境十分艰苦,例如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在薪资待遇上要求低一点,也不愿到船舶企业里就业;二是缺乏高层次实用型科技创新型人才。尤其是能够把握世界造船科技前沿、做出船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高尖端科技创新型人才十分匮乏,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的瓶颈;三是船舶企业科技人员创新能力与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意愿不够强烈。调研显示,科技人员中81.42%的人认为自己周围大部分同事创新动力和创新激情不足,认为本单位技术人员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调研对象占71.74%,认为自身需要提高创新能力与水平,掌握一定创新方法的人员占调研总数的87%。

根据以上对我国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需求特点与现状的阐述,由此可以看出,加强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必须引起船舶企业的高度重视。

2 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实现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正规学校教育,一种是船舶企业自身培养。其中,船舶企业应在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上下足功夫,成为船舶科技创新型实用人才培养的主体。然而,目前在我国船舶企业里,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缺乏理论研究指导。关于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和高等院校层面,企业更较少有相关成熟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做指导,这为船舶企业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增加了难度。

2.2 认识片面、存在误区。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很多企业的认识存在着误区。认为这应该是高等院校的事,对自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有的企业急功近利,希望立竿见影,认为仅靠几次创新方面的相关培训就可以解决问题。殊不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缺乏系统性的培训体系支撑和持之以恒的态度决心。

2.3 重使用、轻培养。船舶行业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赶上行业周期好的时候,船舶企业急于用人,不肯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性人才培养。而当行业周期萧条的时候,更是不舍得投入资金培养人才,甚至常常降薪减员,造成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流失。这种人才使用方式,对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破坏力极大,严重阻碍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发展。

2.4 培训师资队伍匮乏,培训形式与内容单一。由于创新方法培训的专业性较强,加之船舶企业专业类别较多、技术性复杂、实用性较强等原因,使得船舶企业创新培训的师资队伍匮乏,培训的形式与内容也较为单一,往往很难符合船舶企业的实际需求。

3 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和有效途径

3.1 从企业发展总体战略角度构建起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

船舶企业要从企业发展总体的战略角度出发,构建起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真正树立起“人力资源是核心资源”的思想,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型人才是可为企业创造核心价值的资本,要运用高瞻远瞩的人才储备思维,构建起系统清晰的人才培养规划。只有将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融入到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才能够确保在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持续地投入精力与资金。

3.2 坚持实行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实现人力资源优化组合。

企业要建立起正确的人力资源价值观和科学的选人用人观,杜绝出现“高能低聘、低能高聘”与岗位不匹配现象,防止人力资源出现价值贬值。要坚持科学的人才标准,把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人才选拔的主要标准,打破学历、资历、年龄、身份、职务的限制,实行科学的创新型人才选拔机制,实现人力资源优化组合。

3.3 营造培育科技创新型人才的良好环境。

营造培育科技创新型人才的良好环境,一是要培养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必须建立尊重创新、支持创新的企业创新文化,形成尊重创新人才的文化氛围,使创新型人才能够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二是要建立创新型人才保障机制,鼓励创新型人才不怕失败,知难而进,不断探索,坚持攻关;宽容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宽容创新型人才的不足,不限制束缚人才的手脚,不压抑他们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潜力。三是要营造科技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科研环境。为科研人员配置先进的科研设备设施,确保科技创新型人才有自主创新的硬件条件。

3.4 构建船舶企业创新工程师培训体系。

船舶企业应积极着眼于当今创新方法研究的前沿领域,结合行业特点,构建起适合船舶企业实际需求的创新工程师培训体系。综合当今国内国际众多研究创新方法的成果来看,TRIZ理论创新方法是最适宜船舶企业开展创新工程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TRIZ理论是在系统总结归纳250多万份高水平专利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整套高效解决各类工程技术问题的工具,它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有规律可循的非常客观的创新方法。因此,对于船舶建造这种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来说,开展TRIZ理论创新方法培训是构建船舶企业创新工程师培训体系的一种十分有效又非常切合船舶企业实际需求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创新工程师培训体系过程中,既要将TRIZ理论创新方法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培训内容,又要将其本身就作为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来抓,不能仅仅只是进行TRIZ理论培训,而且要围绕TRIZ理论培训开展实施一系列措施,诸如要立足长远,培养船舶企业自己的TRIZ理论培训师,营造氛围,举办企业TRIZ理论创新方法大赛。总之,要多管齐下,全面推进TRIZ理论创新方法在企业的落地扎根。通过实施TRIZ理论创新方法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构建起船舶企业完整而又有效的创新工程师培训体系,助力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

3.5 搭建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发展平台。

要让科技创新型人才有施展才华和智慧的舞台,结合船舶企业各项科研项目,给科技创新型人才压担子,把优秀科技创新型人才推向科技攻关的主战场;同时,要给他们以足够的研究资金,确保研究项目的质量和进度,给他们以足够的人员支配权,在生活上、身体上予以关心照顾,让他们全心全意低头扑到创新研究上去,做到既出科技创新成果,又出科技创新型人才。

3.6 构建培育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配套支持体系

构建起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配套支持体系,具体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科技创新型人才的职业生涯管理。应协调做好科技创新型人才发展需求与船舶企业培养需要,做好科技创新型人才职业生涯通道设计,充分考虑其特点和需要,建立技术和管理双重通道,确保创新型人才在技术和管理通道均能有发展空间。同时,通过相关素质测评和科技创新型人才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确定科技创新型人才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与目标,为其制定相应的工作、学习、教育和培训计划。

第二、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绩效管理。船舶企业应建立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绩效管理体系,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与导向作用,以持续提升他们的工作业绩和创新能力水平。在科技创新型人才绩效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一是将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二是合理确定考核主体;三是建立科技创新型人才考核指标体系。

第三、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激励管理。激励管理是留住科技创新型人才、激发其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要使企业与创新型人才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物质激励、发展激励和精神激励等手段,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潜力。

4 结束语

科技创新型人才是船舶企业的核心资源,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是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保障。本文在探索与研究的过程中,因部分客观因素影响,难免在系统论述培养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敬请谅解。同时,也希望更多船舶界有识之士,进一步加强对船舶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为我国实现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跨越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造船创新型船舶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船舶!请加速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造船技术2016年(总第329期~334期)总索引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造船出海 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