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州市特色农业发展调查研究

2019-11-28杨昌斌卢静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7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特色农业

杨昌斌 卢静

[摘要] 荆州市农业资源丰富,特别是温、光、水、土资源适宜很多南北作物种植,独特的自然资源催生出一大批特色农业产业和特色农产品。掌握农业特色资源现状,补齐发展短板,提高种养效益,是荆州市实现农业转型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特色农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产业兴旺事关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荆州是农业大市、资源富市,利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并将其转化为特色商品,已成为促进荆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解决当前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业品牌多而不响、农民收入增而不快等问题的有效突破口。

1发展现状

1.1农业资源丰富

荆州市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古云梦泽冲积平原,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是南北作物兼备的适宜种植区。耕地面积68.47万hm2,土壤以水稻土、潮土、黄棕壤为主,土层深厚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素有“鱼米之乡”“南方黑土地”的美誉。境内兼有湖区、平原、丘陵、山地四種地貌特征,其中水资源极为丰富,水域面积占版图面积的1/4,是内陆最大的淡水养殖市。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现有生物资源3300多种,其中农作物品种1169个,畜禽品种33个,水生生物385种(鱼类82种),森林植物620余种,药用生物956种。丰富的生物种类和品种资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基础。目前,已初步形成湖区特色水产种养业(藕、莲、荸荠、菱果、芡实、茭白、再生稻、水田油菜、虾、鳖、鳅、鳝、黄颡鱼、蛋鸭等)、平原特色经作产业(葡萄、黄桃、西甜瓜、中药材、竹笋等),山林产业(柑桔、花卉、速生林、散养家禽等)三大类产业。

1.2 产业布局合理

一是依水产业初具规模。主要分布在监利、洪湖等滨湖区、低湖区,水稻、水产、水生蔬菜、水田油菜、水禽(“五水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再生稻近年来发展突飞猛进,面积近6.67万hm2,水生蔬菜面积0.8万hm2左右(不含湖泊),蛋鸭存笼近800万只。二是平原旱地特色明显。荆州区正在打造特色干鲜果生态观光、花卉林木种植和城郊休闲渔业三大特色产业长廊。江陵县特色水果、竹笋、药材、菊花种植基地蓬勃发展。洪湖特色大豆发展到0.27万hm2。三是山林产业加快发展。松滋、石首利用山地、丘岗地发展山林产业和林下经济,速生丰产林基地以年均1万hm2以上的速度递增,仅吉象公司带动石首、松滋等县市造林就达2万hm2。全市林下养殖规模近700万只。松滋正在着力打造柑桔1.33万hm2的柑桔长廊。

1.3 产业链条延伸

一是产量规模逐步扩大。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近几年呈现加快发展态势,面积总产占全省近40%、全国10 %。水生蔬菜面积近15年新增163%,面积、产量在全省排第三位。公安县享有“江南吐鲁番”美誉,葡萄种植面积占全省50%以上,2018年荣获“江南葡萄第一县”称号。二是产业链条逐步完善。在市场带动下,小龙虾加工企业有20多家,以稻渔为主的专业合作社超过120个,县乡村小龙虾收购流通网点超过3000个,餐饮企业近1200家,相关从业人员近15万人。湖区莲产业已开发出莲子、藕粉、藕带、荷叶茶、莲心茶等系列产品。蛋鸭产业从饲料生产到成品深加工,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小胡鸭、双港、宇祥等一大批禽蛋加工企业加盟禽蛋产业发展。三是产业效益逐步提升。2018年,全市葡萄产业亩均产值过万元,稻田养虾每667m2纯收益可达2000~5000元,泥鳅、黄鳝养殖每667m2纯收益可达7000元,蛋鸭产值9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可达到1800亿元以上。

1.4 品牌意识较强

通过企业、科技、政府、市场“四轮驱动”,着力创建品牌,特色产业品牌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3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87家,生产加工范围涵盖粮油、蔬菜、水果、茶叶、鸭蛋、老鸭、小龙虾、药材等多个特色产业。“洪湖再生稻米”、“洪湖莲藕”、“洈水刁子鱼”、“监利猪”等12个特色农产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有机食品5个、绿色食品145个、无公害食品产品标志229个。“荆州味道”“绿水荆江”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正在引领众多地方品牌走向市场。

2存在问题

2.1 种质资源保护不够

由于资金、技术投入不足,特色农产品繁育技术、条件和规模较为落后,缺乏对特色种质资源多样性的有效保护,种苗供应不足,种质日益退化。全市葡萄种苗大多依靠外地供应,小龙虾、泥鳅、黄鳝人工繁育体系滞后,河蟹苗种培育技术刚刚起步,野生长吻鮠资源日益萎缩、近亲繁殖易造成种质退化,荆江蛋鸭新品系尚处于选育阶段,生产性能未最终定型。监利猪、八宝棉花、公安砂梨等传统种质资源缺乏比较优势。

2.2 绿色发展水平不高

特色产业标准制定不全,标准执行不到位,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不够完善。虾稻种养殖区在饲料、药剂等投入品管控和质量安全上存在隐患。泥鳅、黄鳝养殖操作规范不统一、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标准化蛋鸭笼养技术尚处于探索试验阶段,各养殖场设施简陋,存笼规模量小,少数达不到环保要求。

2.3 产品精深加工不够

小龙虾、葡萄等多数产业精深加工水平不高,比较效益低。全市无一家从事葡萄精深加工的企业,小龙虾以供应鲜虾为主,个别加工也仅限冻虾仁和整肢虾,在虾壳等废弃物的深度开发和小龙虾文化发掘上缺乏创新。除莲藕、藕带、莲子外,其他水生蔬菜和泥鳅、黄鳝等特色渔业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小,多数以供应鲜货为主。

2.4 龙头带动能力不强

缺乏有实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产品加工、分集、包装、储藏等技术手段较落后。产业利益联结机制较为松散,订单农业发展不够,企业、农户违约现象时有发生。

2.5 品牌数量多而不响

特色农产品商标和品牌资源尚未能很好挖掘利用,品牌小、多、杂,市场份额较小。洪湖市莲藕、藕带、莲子加工企业有32家,专业组织有46家,但只有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河蟹主要依托梁子湖贴牌销售。泥鳅、黄鳝以出售生鲜产品为主,生鲜销售量占到总产量的80%。

3 对策建议

3.1 突出特色,实现区域化布局

3.1.1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按照 “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思路,因地制宜,精心编制特色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本区域内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禀赋,挖掘、创造、放大特色,坚持“种养”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注重发掘产品地域价值和文化价值,使特色种植养殖业上规模、上档次,形成品牌支柱产业。

3.1.2积极创建示范园区。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水乡、旱地特色板块经济,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带,着力打造一批专业种养、休闲采摘、科技示范、订单合作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整合粮油大县农业发展专项、绿色高质高效、精品果(菜、茶)标准园建设等项目,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园。

3.1.3 大力扶持市场主体。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优化投资环境,设立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投资融资渠道,完善风险管控机制,积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完善特色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努力培育一批管理规范、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好的专业大户、合作社典型,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农民、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纽带作用。

3.2 突出高效,实现科技化生产

3.2.1 加快良种选育引进。鼓励科研院所与市、县开展校地共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行虾稻共作稻渔种养、再生稻等绿色模式配套种子种苗的订单式研发,适应市场需求。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库建设,积极争取政府项目投资和社会融资,提高种质资源再利用能力。支持种子公司、农资企业建立种子、苗种、苗木繁育基地,优化供种(苗)结构,保障生产能力。

3.2.2 加大技术服务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重视基层农技人员选拔培育,注重引进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支持科研院所与经营主体建立互联共建机制。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服务。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举办“田间课堂”,努力培养一批善管理、懂生产、熟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

3.2.3 推进绿色标准生产。加大绿色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广力度,积极开展土壤、水源监测评估,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实行产地准出制度。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制订生产、包装、运输等综合标准,选择产业发展基础好、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的重点乡镇,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

3.3 突出加工,促进产业化带动

3.3.1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全面落实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做优做强。财政项目资金要重点支持专业从事特色产业经营的企业发展,解决关键技术和发展短板。加大对龙头企业金融支持,完善贷款担保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完善订单保障机制,规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探索实施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保险。

3.3.2 着力培育重点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育壮大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精深加工好的龙头企业。落实校地共建措施,加强高校食品加工专业与加工企业对接,共建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特色农产品专用机械研发平台,提升特色产品深加工能力。

3.3.3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公安县土地流转“三社”经验,鼓励龙头企业在网络农户、流转土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书记队伍建设上,要把“致富带头能力”作为重要考察内容。国有小三场、国有农场、空心村、抛荒地较多地方,鼓励企业直接流转经营,完善土地合作机制。推广“农户+合作社+企业”的经营模式,推行订单生产,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合作关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利益联结机制。

3.4 突出宣传,推行品牌化运营

3.4.1 推行“文化+农业”,提高品牌附加值。认真组织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专利申请。鼓励市场主体和种养基地开展“三品一标”和地理标准农产品认证。挖掘特色农业承载的水乡文化、三国文化和楚文化内涵,赋予特色农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提升品牌差异化价值。

3.4.2 推行“旅游+农业”,提高品牌影响力。发挥文化旅游区旅游平台作用,通过举办龙虾节、垂钓节、捕捞节、葡萄节等各种节会,将特色农产品与荆州旅游有机结合。鼓勵企业开发与旅游配套的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在旅游区设立统一营销点,建立物流配送体系,实现特色产品“借船出海”。

3.4.3 推行“互联网+农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支持特色基地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完善设施设备,加强人员培训。实施农业大数据建设计划,组建荆州农业信息中心,在市场走势、价格行情、宏观形势、技术服务等方面,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重视新媒体强大宣传传播作用,利用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影响,创建农业信息APP,推介特色产品,服务特色经济。

[参考文献]

[1] 丁锋,朱世坤.发展湖北省特色农业经济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4(17): 4235-4238.

[2] 范勇,徐峰.以种草养羊为突破口实现农区草地畜牧业的大发展[J].中国草食动物,2003(01): 33.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特色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河北加快推进细化实化县域特色产业振兴措施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宣威特色种植四两拨千斤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农业科学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