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学干预对农村慢性疾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2019-11-27杨瑜珍郑凯特曾博斯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药学服药依从性

杨瑜珍 郑凯特 杨 帆 曾博斯 陈 湛

随着人们饮食、生活改变,社会结构趋于老龄化等,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可人们身心健康、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由于慢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对疾病主要以控制、改善为主,患者往往需长时间服药,这就要求患者具备较高服药依从性[2-3]。良好依从性是患者达到理想治疗效果、预后的前提条件,但在实际治疗中患者往往因对疾病认知不足,用药意识、健康意识较差等影响服药依从性,尤其是农村地区,慢性疾病控制效果并不理想[4]。因此对农村地区慢性疾病患者给予药学干预(健康教育、用药教育、个体化用药指导等)是尤为必要,通过药学干预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促进合理用药,从而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本研究就药学干预对农村慢性疾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心内科出院的农村地区慢性疾病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40~73岁,平均(61.3±9.5)岁,病程1~10年,平均(3.2±3.2)年;疾病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9例,糖尿病5例,高血压16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37~74岁,平均(58.6±9.7)岁,病程1~11年,平均(3.3±2.9)年;疾病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7例,糖尿病5例,高血压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 3级医院检查确诊为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病情稳定、生活可以自理;患者未出现严重、急性并发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言语、精神障碍;严重肝肾疾病;临床资料不完整;妊娠、哺乳期;退出试验或失访。

1.2 方法

对照组:由临床药师、心内科医师组成农村慢性疾病管理小组,对患者行定期复诊、监控,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和服务,并对用药中出现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处理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合理用药依从性。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药学干预。1)对患者进行慢性疾病健康教育,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等,采用发放健康知识册子、组织慢性疾病患者及其家属集中宣教等方式,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用药等相关知识,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定认知,加强患者对防治疾病的意识。以图片、影像等多种手段向患者显示不遵医嘱用药,疾病发展可致严重并发症,使其了解用药的重要性,加强与家属沟通,提高家属对慢性疾病的重视程度,鼓励家属督促患者按时服药。2)对患者给予个体化用药指导和用药教育,基于患者实际病情、具体用药情况、经济条件等情况,完善患者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直至患者能完全正确掌握所服药物的方法、时间、次数及注意事项,了解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发放专用药盒,在盒子上注明服药方法、时间,药物名称等,2周1次对患者行电话随访,询问家属患者用药情况,并对患者血压、血糖等指标进行检测、记录。

1.3 观察评价

对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比较干预前以及干预后3个月、12个月用药依从性,观察两组疾病干预效果,统计治疗期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根据患者用药剂量、次数、时间能否遵医嘱,是否有擅自更换、减少、增加药物,是否长期用药不间断,是否定期来院复查、了解疾病治疗效果等方面对用药依从性进行评估,其中做不到(1分)、偶尔做到(2分)、基本能做到(3分)、完全做到(4分),评分15分以上表示患者具有良好用药依从性,14分以下为用药依从性差[5]。2)干预效果:显效:患者症状、体征消失,复查时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或趋于正常,身体功能恢复;改善:症状体征有所缓解,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无效:未达上述标准[6]。干预有效(%)=(显效例数+改善例数)/总例数×100%。3)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脚踝水肿、干咳、心动过缓、面部潮红、头晕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用药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3个月、12个月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例(%)]

2.2 两组干预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药品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随访3个月时发生1例头晕,为患者自行加大用药剂量所致,症状自行缓解未处理,随访6个月有1例发生胃肠道反应,减少用药剂量后症状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00%(2/40);对照组随访3个月时胃肠道反应、面部潮红、脚踝水肿各1例,在调整用药剂量,确保患者按时服药后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年时发生心动过缓、干咳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5/4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6,P=0.018)。

表2 两组患者干预效果比较

3 讨论

患者用药依从性与疾病治疗效果有直接相关性,依从性越高、疗效越好,依从性低不仅会造成病情控制不理想,还会导致患者病程延长、不良反应增多、治疗费用增加、疾病并发症增加、生命质量降低,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用药依从性是慢性疾病治疗获益的关键,虽然患者用药依从性的重要性是临床共识,但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普遍较低[7]。

分析原因农村地区老年人因文化水平低、记忆力差,健康意识薄弱,对用药知识不了解,防病意识淡漠,易忽视慢性疾病治疗,同时还要务农,往往用药随意,存在用药剂量不准确、服药次数减少等情况,用药依从性差,易引发健康隐患,疾病防治效果并不理想[8-9]。因此如何提高农村患者用药依从性、增强其健康意识得到临床关注,药学干预是一种由药师利用自己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与药物有关的服务。临床认为对患者给予药学干预,由药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引导,合理为患者选择安全、经济、有效药物,对患者进行院外用药指导,告知药物相关知识、信息等,帮助患者院外科学、合理用药,解答患者问题,这对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患者预后,有效控制疾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0-11]。

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12个月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随访期间观察组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药学干预能提高农村慢性疾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有利于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近年来随着药学发展,药物治疗逐渐成为一门科学化、专业化学科,需要专业人员从事这项工作,促使药学人员成为临床药物治疗的服务主体。药学干预为药师有针对性实施药学服务,通过指导患者用药、定期随访、健康教育等来提高患者对用药的重视度,增强其健康意识,从而达到提高用药依从性的目的[12]。通过集中授课、发放知识手册等方式向患者讲解疾病和药物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和用药认知度,激发患者健康意识,加强患者按时用药意识,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13]。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用药指导和用药教育,通过详细讲解药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处理方式,不仅能纠正患者对用药错误认知,避免患者心理恐慌,增强治疗信心,提高遵医嘱用药的自觉性,还能避免卫生资源浪费[14]。通过专用药盒、电话随访,加强与家属沟通,让家属鼓励、监督患者服药,可减少患者出现忘服、漏服情况,有利于控制病情,减少不良反应发生[15]。本研究样本量、时间有限,所得结论存在一定偏差,需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等来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对农村慢性疾病患者进行药学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

猜你喜欢

药学服药依从性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饭前服药和空腹服药不是一回事儿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服药坏习惯,您能占几条?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