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底节区脑出血致脑积水原因分析

2019-11-27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基底节脑积水蛛网膜

基底节区脑出血为常见的颅内自发性脑出血,最主要原因为高血压[1]。亦可能存在其他原因,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硬化、海绵状血管瘤等。基底节脑出血位置在内囊和丘脑附近,出血后最常见的后遗症为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脑积水、吞咽功能障碍等。我科2007~2015年收治基底节脑出血患者768例,其中致脑积水122例,归纳分析原因,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768例患者中男438例,女330例,年龄35~84岁,平均60岁,入院时均有对侧肢体偏瘫,有意识障碍342例;GCS评分3~7分者193例,8~12分者309例,13~15分者266例;左侧基底节出血326例,破入脑室152例,破入脑室者按照Graeb评分分级标准:1~4分71例,5~9分 61例,10~12分20例。右侧基底节出血442例,破入脑室227例,按照Graeb评分分级标准:1~4分98例,5~9分82例,10~12分47例;按出血量分为三种类型,少量(<30ml)267 例,中量(30~50ml)245 例,大量(>50ml)256例,血肿超过30ml时一般采用手术清除血肿[2]。所以,少量出血者一般给予保守治疗,仅15例行血肿腔钻孔引流术;中量出血者141例行钻孔引流术,16例行单侧脑室钻孔外引流术,88例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大量脑出血者行小骨窗血肿消除术152例,大骨瓣减压50例,20例行双侧脑室钻孔外引流术,Graeb评分为10~12分,34例行小骨窗+对侧脑室钻孔外引流术,Graeb评分为5~9分。

1.2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和MRI检查明确诊断。脑积水诊断标准:脑室扩大,双侧额角径(Evans指数)>0.33。脑室边缘模糊,室旁低密度晕环[3]。对患者年龄、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系统、性别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相关性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年龄、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系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raeb评分与脑积水具有相关性。见表1、2。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相关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1 临床资料对比(n)

表2 Graeb评分与脑积水相关性

表3 脑积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脑积水是脑出血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较高。而且,一旦形成脑积水,未及时处理,将可能导致患者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4]。即使行手术治疗,亦难改变已经形成的脑损伤。所以,如何阻止脑积水的形成是改善患者脑功能的关键。研究形成脑积水的原因以及形成因素,减少脑积水的形成很有必要。据统计,国外50%自发性脑出血合并脑室出血患者中35%可进一步发展为脑出血后脑积水[5]。脑出血后形成脑积水的原因尚未明确。传统观点认为,脑脊液由脑室脉络丛产生,经蛛网膜纤毛及颗粒吸收后进入静脉循环[6]。所以有人认为出血破入脑室或脑池后,阻塞蛛网膜颗粒孔,抑制脑脊液吸收;脑出血后蛋白含量增高,致蛛网膜粘连,引起脑积水[7,8]。按照此种机制,如果未破入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应该无法形成脑积水。但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破入脑室系统是形成脑积水的主要原因,但仍有部分脑积水的形成是未破入脑室系统的脑出血所致。说明脑出血后脑积水的形成还与其它因素有关。本研究中显示,年龄>60岁、出血量>50ml、破入脑室系统均与脑积水形成有关。

有学者认为在顺应性降低和Windkessel效应基础上,即使脑脊液通道自由,也会发生脑室扩张[9]。研究表明,脑室内脑脊液与室周组织间液一同经室周血管吸收,在完全阻断中脑导水管后脑脊液压力正常,提示脑室的脑脊液产生与吸收平衡[10]。当室周血管不能完全吸收脑脊液时,便产生了室周脑水肿。因此CT显示脑室系统扩大,腰穿测颅内压增高,脑室周围水肿明显;有些显示颅内压正常,仍有室周水肿,称之为间质性脑水肿,常作为是否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一个判断标准。所以,脑脊液的吸收不仅仅是通过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继而进入大脑表面由蛛网膜吸收,还存在室周血管吸收和淋巴系统吸收。即使蛛网膜的吸收减少,若室周血管和淋巴吸收正常或增加,亦可使脑脊液的分泌-吸收平衡,不至于产生脑积水。

本研究患者病变位于脑室周围,一旦出血,对脑室周围血管和室周脑组织的损伤和压迫影响较大;同时,本研究显示年龄越大,脑出血后脑积水的可能性就越大,推测可能与年龄增长,脑内血管进一步萎缩硬化,对脑组织供血能力下降,同时室周血管回吸收能力降低有关;出血量越大,脑积水可能性越大,可能与大量脑出血后,脑组织水肿、受压,脑顺应性明显降低,室周血管吸收能力下降有关。手术或手术方式亦可能是形成脑积水的一个相关因素,但手术方式往往和出血量、出血部位相关,故未能进一步讨论。此类患者常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甚至两者同时存在,此亦可能为脑积水形成的因素,因两者均可导致血管硬化,影响脑脊液的吸收,此两种因素为脑出血形成的原因且与出血量相关,未列入进一步讨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针对基底节脑出血,出血量>50ml者应积极手术,尽早清除血肿,以减少血肿周围脑组织的低灌注[11]。尽快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效应,恢复血肿周围血管对脑组织的供血能力,继而也增加脑脊液的回吸收能力。无论是否破入脑室系统,术中尽量减少对蛛网膜下腔的破坏。对于术前无脑疝形成或明显脑萎缩患者,一般选择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对于脑疝形成者,常规大骨瓣下清除血肿,术后去除骨瓣,彻底减压。但即使彻底减压,这类患者术后恢复仍然较差,脑水肿明显,术后恢复时间长。

猜你喜欢

基底节脑积水蛛网膜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超声诊断新生儿基底节区脑梗死1例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剧烈头痛?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揭密:脑积水的“水”哪来的?该怎么处理?
什么是脑积水?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M1 段血管斑块特征分析的应用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