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连紫草膏对小面积深二度烧伤创面愈合的治疗效果

2019-11-27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银离子紫草二度

烧伤是临床中常见的损伤,争论较多的是深二度烧伤创面的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减轻换药疼痛、预防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瘢痕是治疗的要点。深二度烧伤后浅表血管损伤,局部循环淤滞,纠正缺血、缺氧微环境,可能有利于残存皮肤附件的保存及创面的愈合。本研究对小面积深二度烧伤成年患者应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黄连紫草膏治疗,换药时疼痛不明显,患者易于接受,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7月我院烧伤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深二度烧伤患者60例,均为热液烫伤,深度按三度四分法标准,面积按中国九分法[1],深二度烧伤面积为1%~3%总体表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深度和面积须由 2 名主治医师共同判断。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伤后入院时间、烧伤面积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①年龄18~75岁,男女不限;②伤后24h内入院治疗;③深二度烧伤,面积为1%~3%总体表面积;④患者及家属同意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明确对银或中药成分过敏;②有严重心肺或肾功能不全,影响治疗;③有肝脏疾病,谷丙转氨酶或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的1.5倍。

1.4 剔除及脱落标准①治疗过程中出现银离子过敏、中药过敏者;②依从性差、不能完成治疗者;③治疗期间并发严重全身或局部感染,创面恶化,需改变治疗方案者计为失败病例。

1.5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入院相关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传染病、胸片),静脉或口服抗生素等。先用大量0.9%氯化钠溶液、1%碘伏清洗创面,去除创面污物,去除脱落表皮,无菌敷料吸干创面渗液。观察组采用黄连紫草膏(由我院制剂室提供),用法:彻底清创后,将黄连紫草膏均匀涂抹创面,厚度2mm,油纱覆盖,3cm厚无菌纱布包扎,每天换药1次,外层敷料渗湿时及时更换,换药时及时将创面渗出物及坏死组织刮除至创面渗血。对照组彻底清创后,采用银离子抗菌凝胶涂抹创面,厚度2mm,银离子烧烫伤敷料(安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覆盖,3cm厚无菌纱布包扎,每天换药1次,外层敷料渗湿时及时更换。观察周期为40天,试验期间均不使用其他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和局部抗感染药物,待创面完全上皮化后停止换药。

1.6 观察指标

1.6.1 整体观察 患者整体状况,创面溶痂、分泌物情况以及创面炎症反应等。若出现严重创面感染、加深恶化或者较严重过敏反应情况,需要更换治疗方案者,记为失败病例。

1.6.2 观察指标 ①观察创面完全愈合即创面完全上皮化时间,第21、28天创面愈合率(创面完全愈合患者例数占同组患者总数的比例)。②创面换药时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2](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不影响生活的疼痛为 0~3 分;疼痛明显,患者的生活受影响为4~6分;剧烈疼痛难以忍受为 7~10 分。在第 1、4、7、14、21 天分别每次换药时由同一组医师和监护人共同评分。③创面细菌培养情况,在第 1、4、7、14、21 天分别进行创面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出现细菌生长即为阳性。④创面过敏反应,创缘红肿,周缘皮肤出现皮疹、瘙痒、皮肤破溃等为阳性。⑤安全性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指标,以及不适反应。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溶痂较快,溶痂后创面新鲜;对照组创面干燥,溶痂较慢,坏死组织脱落较慢。治疗期间未发现严重感染、创面恶化、需改变治疗方案的病例。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观察。观察组28例、对照组27例纳入统计分析。

2.1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比较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1、28天创面愈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换药时VAS评分比较治疗第1天,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创面细菌培养比较随着时间增加,两组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呈增加趋势,第7、14天阳性率较高,第21天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的细菌为烧伤科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埃希氏菌等,无多重耐药菌;创面经盐水冲洗、擦拭,换药后顺利愈合,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换药时VAS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换药时VAS评分比较 (±s)

注:与观察组相比,△P<0.05

组别 n 第1天 第4天 第7天 第14天 第21天观察组 285.20±1.212.35±1.502.42±1.222.32±1.312.22±1.12对照组 275.43±0.82 6.22±1.32△ 6.45±1.33△ 7.43±0.62△ 6.43±0.53△

表3 两组患者创面细菌培养比较[n(%)]

2.4 两组患者创面过敏反应比较部分患者出现创缘皮疹、瘙痒视为过敏,观察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0.71%(3/28),对照组为 7.41%(2/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反应均不严重,未特殊处理,停药后消失。

2.5 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未观察到明显不适。

3 讨论

烧伤后容易发生创面感染甚至脓毒症,如何防止烧伤创面感染,减少耐药菌的产生,促进创面尽早愈合至关重要。深度烧伤皮肤附件隐藏着细菌,同时坏死组织也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去除坏死组织是治疗深度烧伤的首要步骤,去除坏死组织的方法包括药物溶痂和手术削痂切痂,有学者主张伤后24h削痂,移植自体皮肤修复创面,能减轻局部炎症反应[3]。临床研究表明,削痂后植皮治疗的深二度烧伤创面愈合平均时间为20天,比非削痂治疗的深二度创面愈合时间平均提前8天。负压封闭引流(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是对感染创面、深度烧伤创面的一种治疗方法,能有效清洁创面,促进肉芽组织新生,防止感染[4]。药物包扎是保守治疗烧伤的常用方法,但换药疼痛和感染是患者保守治疗的主要问题。减轻换药疼痛、促进创面愈合、减少花费是临床研究的主要方向。

本研究入选患者深二度烧伤面积在3%TBSA以内,采用黄连紫草膏包扎方法治疗,选用银离子凝胶和银离子敷料作为对照,从创面愈合、换药疼痛、创面感染等方面进行比较。黄连紫草膏组成:黄连 150g,黄芩 150g,黄柏 150g,紫草 250g,三七150g,延胡索 150g,水蛭 100g,地龙 150g,冰片 75g,麻油2000g,蜂蜡300g。制法:先将黄连、黄芩、黄柏、三七、延胡索、紫草、水蛭、地龙入麻油浸泡72h,慢火熬微枯,滤清,再煎滚,次入蜂蜡,微火化开,搅拌成膏,最后入冰片,分装备用。本研究的黄连紫草膏最初采用传统的水煮提取,最后加入凡士林制成膏状,初步试验显示抗菌效果满意,但储存过程中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发霉;后将制法改为麻油煎炸、加入蜂蜡成膏的方法。将制成的黄连紫草烧伤膏1月、2月、3月、6月做细菌培养,未见细菌和霉菌生长,说明不添加防腐剂条件下仍能较长时间保存。

黄连紫草膏能减轻换药时的疼痛,换药疼痛会给烧伤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和损害,有时需要在麻醉镇痛下进行换药。为了减轻换药疼痛,出现了不少烧伤药物和敷料,现代敷料要求使用过程中保持创面湿润,贴敷性好,并且容易去除,更换敷料时疼痛不明显。魏莹等[5]报道软聚硅酮银离子敷料具有强大吸水性,能显著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换药疼痛,进而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当创面覆盖的敷料保持湿润时,表皮在真皮下匐行,有利于创面愈合。纳米银抗菌敷料也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其采取点对点的黏合,更换敷料时牵引力相对较大,容易导致皮肤损伤与疼痛,频繁换药可能损伤新长出的上皮组织[6]。从换药疼痛方面评价,黄连紫草膏明显优于银离子凝胶和银离子敷料,后者使用后创面干燥、疼痛明显。而烧伤后创面敷上黄连紫草膏,很快出现止痛效果。因为麻油是常用的润滑剂,对创面具有解毒生肌之功效,能提供组织生长需要的营养成分,促进创面愈合;药物制作成油膏剂,防止创面水分丢失,维持创面一定的湿度,使创面在近似生理环境下修复;创面保持湿润时间长,更换敷料时患者疼痛不明显、易于接受,并且不损伤新生成的表皮组织,为创面的再生修复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体现了麻油、蜂蜡很好的润肤生肌功效。但包扎疗法创面湿润,加速创面坏死组织液化,如果坏死组织排出不畅,将导致毒素吸收、脓毒症发生。因此为减少脓毒症的发生,伤后2~3周内至少每天换药4次,外层敷料渗透后及时更换,使创面坏死组织快速液化排出,加入地龙能促进坏死组织排出。如果深二度烧伤面积较大,感染风险增加,保守治疗慎用。栗世婷等[7]报道的三黄烧伤散采用水煎煮、醇提、干燥、粉碎等制成散剂外用,我们认为油膏剂比散剂更有利于溶痂、减轻疼痛。

烧伤创面的处理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创面越深、烧伤面积越大、创面愈合时间越长,越容易感染。长期抗生素的使用,细菌产生耐药,耐药菌感染导致创面加深、残余创面不愈[8]。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有效控制创面感染,对烧伤创面的愈合起着关键作用。包扎后局部湿润的环境有利于上皮修复,但也利于细菌生长;溶痂过快可能导致感染加重,因此多次换药、及时清除坏死组织至关重要。本研究中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升高,在第7、14天出现的细菌培养阳性患者较多,这可能与创面溶痂有关,之后阳性率下降,可能因为溶痂后创面出现肉芽组织,血供丰富,创面抗感染能力增强。培养的细菌为烧伤科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埃希氏菌等,无多重耐药菌,创面均顺利愈合,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创面严重感染及脓毒症患者。两组间差异不明显,说明黄连紫草膏的抗菌能力与银离子相当。磺胺嘧啶银作为烧伤科的标准用药,已经成功地使用了几十年,对细菌和真菌具有有效的抑制作用。然而银离子可能会被大量吸收,引起银沉积,导致内部器官损伤。与磺胺嘧啶银相比,纳米银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和较少的毒副作用[9]。局部应用纳米银可显著降低银离子经皮吸收和脏器沉积的风险。纳米银对不同的细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和皮肤癣菌的抗菌活性与磺胺嘧啶银相当。纳米银是利用银微粒与菌体蛋白中的巯基结合,引起其变性,使巯基酶失活,发挥其广谱抗菌作用。黄连紫草膏中黄连、黄芩、黄柏有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黄连及黄柏中的有效成分小檗碱具有广谱抗菌、杀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抑制作用强[10,11],黄芩有抑制微生物的作用,其水煎液外用有明显的抑菌作用[12]。

改善循环可能有利于烧伤创面的愈合。深二度烧伤除表皮外还有较深的真皮缺损,残存的毛囊、汗腺等皮肤附件再生是创面愈合的基础。保留残存的皮肤附件,防止中间生态组织坏死,对防止创面加深十分重要。研究发现,烧伤创面的早期病理改变分为中心坏死区域、中间血流瘀滞区域以及外周充血水肿区域,通过对瘀滞区域的组织进行逆转复活,能够防止创面进一步加深,促进创面愈合[13]。动物实验发现,烧伤大鼠创面外用类肝素软膏,动物的抗凝血和纤溶功能增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微血栓形成,减轻组织进行性加深。外用类肝素软膏已经开始用于烧伤临床治疗。依诺肝素被用来诱导抗炎和血管生成,以依诺肝素为载体的纳米银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14]。从本研究结果看,观察组创面愈合较对照组快,可能与黄连紫草膏较多的活血化瘀药物有关。黄连紫草膏中紫草、三七、延胡索、水蛭具有很强的活血、破瘀作用。地龙清热熄风通络,既能改善循环,又促进创面坏死组织的引流排出。从临床结果看,黄连紫草膏能防止烧伤创面加深,促进创面愈合。而对照组应用银离子凝胶,后期创面愈合较慢,并且有创面加深倾向。可见活血化瘀中药能起到类肝素样作用,活血又能止痛,患者的耐受性好,疗效优于银离子凝胶。

通过临床观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创面过敏反应,也未出现明显不适。说明黄连紫草膏和银离子治疗小面积深二度烧伤安全有效。相比而言,黄连紫草膏更有利于烧伤创面愈合,明显减轻换药时的疼痛,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

猜你喜欢

银离子紫草二度
能治疗湿疹、皮炎、痤疮、疤痕好东西,我怎么现在才发现
银离子抗菌液能杀灭新冠病毒?缺乏科学依据
药用紫草醌类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太秀了,这瓶喷雾消毒能力是酒精的60000倍!
图说·“梅”开二度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2—氨基磷酸茚处理对新疆紫草悬浮细胞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影响
课后二度设计的两个“关注点”
银系TiO2光催化无机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测试
广西壮族民歌中大二度的特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