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传统文化 提升语文教学

2019-11-27朱志刚

文学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天门山语言文字国学

朱志刚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并掌握国学中的传统文化,这样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健全人格,又能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在习作教学中运用国学积淀

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持之以恒的国学渗透,既使学生的知识、情感及经验得到丰富,也使学生语言仓库得以夯实,写作水平得以提高。

如一篇题为《美丽的秋天》的习作,学生在文中这样写到:来到山林间,满眼都是红红的蝴蝶,黄黄的小鸟,在空中飞舞。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什么呢?是红叶舞,不禁让我想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红叶胜景。让我忘记了叶落满地,繁华凋落的凄凉。我反而觉得秋天也是个火红的季节,她的硕果累累,让我忘记了城市的喧嚣,沉浸在收获的欣喜当中……。

还有个学生以独特的视角选择松柏、小草、落叶和残花这些典型事物,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秋天所蕴含的力量和生机,与其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还不如说金黄是生命的象征。因为,生命的孕育从金秋开始……。

还有一篇题为《我的妈妈》的习作,一个学生情感真挚,文笔酣畅,引用了这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子深情跃然纸上。……这些千古美文,就像一位位承载文化和文明的信使,关怀、孝敬之风飘遍班里的每一个角落!

二.在诗画中开阔国学意境

国学渗透,书香相伴。画经典,给古诗配画,给宋词插图,用连环画画出名著中的故事;把诗歌按作者、内容、主题分类,办成手抄小报……这也是目前我将传统文化渗透入语文教育的另一方式。根据学习的内容,通过“画”这种艺术形式,孩子们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表达了出来,并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艺术联想。

如在教学《望天门山》一诗延伸拓展的环节中,这样设计:

《望天门山》在诗人李白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请同学们大胆的发挥你们的想象,快快拿起手中的笔画一画吧!孩子们的兴趣浓厚,乐在其中,画得认真,学得投入。

三.在经典诵读中提升文化气质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像这样优美的诗句,美妙的修辞,深刻的含义,正是我们的孩子平时很难接触到的。有心的教师有选择地给孩子们挑选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经典作品,通过诵读,使学生感悟我国所独有的诗词歌赋优美的语言、韵律,体会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性美,进一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传授国学经典文化务必要求反复诵读,以期望能滚瓜烂熟。但事实上,小学生活泼好动,单纯的以反复诵读为目的来学习国学,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国学教育还要讲究学习的方法,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渗透。我可以利用语文课堂,进行课本剧、小品表演、国学知识竞赛和故事会等教学方式,并巧妙运用多媒体观看动画故事等,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同时国学教育也会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进行,做到润物细无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定期组织班级诵读竞赛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在课堂内外学生们已经背诵过许多的诗词,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为了给小组争得荣誉,孩子们都会精心准备,相互合作。这项活动大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经过评选,给获胜者颁发奖状和奖品,这时,孩子们诵读的热情更高了。此外,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手抄报的制作。结合课堂教学,让孩子们从背过的古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发挥想象力,给诗句配上图画,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出诗歌表现的空间与色彩形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美。

事实证明,长期坚持经典诵读,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能让国学的儒雅恬淡、坚韧含蓄走进学生的心灵,内化为高贵的气质,使其受益终生。

猜你喜欢

天门山语言文字国学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垂”改成“掉”,好不好?
再登天门山(外二首)
我爱家乡的天门山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唐·李白《望天门山》(草书)
中国·庄河天门山第二届冰雪节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