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2019-11-27王艳君

文学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传统教材语文

王艳君

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历史荣誉感的巨大体现。而正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感受还不那么深刻,人生世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和明确,对这个世界和自我的认知也尚不成熟。教育部门应该大力将中华文化之精华融入到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让我们祖国的花朵感受和传承这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火。所以,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博大的民族情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的人才,是每个语文教师不能推卸的责任。

一.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根据新课程培养目标制订的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不仅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教材中的古代诗、词、文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珍贵资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总是有远大的抱负,宽阔的胸襟。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邹忌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北伐中原。历史上这些名臣谋士,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中关于纳谏除弊、舍生取义、尽忠职守等方面的道理,古为今用,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谈谈怎样才能把自己造就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引导学生领会吸收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丰富充实自己。又如,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谦虚勤学,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刘禹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文,不仅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哲理,而且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礼。又如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民俗风情单元,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社戏》《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了解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了解民间风俗的丰富内涵。学生还可以通过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语文教学要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资料,以此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激起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究,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崇敬和爱戴,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使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实处

语文教师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主动、自觉地把语文课堂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场所,把语文教学过程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

在诸多教学环节中,课堂教学是关键环节,它是老师施教、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如何利用课堂教学阵地高效地加强文本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

现行九年义务教材中编入了相当多的传统文化篇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等;八年级的《核舟记》、《活板》,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都是很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教师精心筛选,一学期重点探究三五篇,在教学中通过对其字、词、句、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作深度和广度地挖掘、研讨和探究,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达到传承的目的。

2.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那些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篇章、国学经典,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当然,我们在诵读传统文化作品时,必须强调古为今用,并赋予它全新的意义。

3.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能生动的传承民族文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学了《端午日》这篇课文,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组织“传统节日――端午节”综合性学习活动,对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端午节的地方习俗和主要活动、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端午节的诗词等进行收集、整理,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4.大力倡导读书活动

语文教师为学生推荐书目,要求必须认真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每次放假,会把读一至二本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作业布置给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每学期教科书上的《名著阅读和欣赏》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启发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并由此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读书,热爱读书,丰富知识积累,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

5.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座、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默写古诗文等,观看表现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组织学生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或者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很好办法。还可以利用常熟乡土教材,组织学生调查本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历史名人事迹等。例如学了《核舟记》,就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常熟在工艺制作上的成就,了解常熟花边,红木雕刻等体现常熟人民智慧和聪明才智的制作,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三.语文教师如何做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者

1.必须努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自觉、主动地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语文工作者,同时他还是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者。

2.是认真分析、研究、思考语文教材,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好教材这个传统文化的载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求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吃透教材”。对教材的研究既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需要。

3.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才能有机结合。

4.是要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老师应着重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之美,在恰当的时候引领学生诵读美丽的诗句。例如,在看到花朵凋谢时,会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看到柳树,会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精神的图腾,是民族血脉的象征。而教育使中华文化得以广泛的传承,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中华儿女。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大力融入初中语文的课本,教青少年们初步认识和了解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之绚丽多彩,绵延不绝。教会初中生做人的基本道德,认识到美德的重要性,树立健康的人格,发扬爱国的伟大精神,学会修身自省,谦虚好学的美好品质。

猜你喜欢

传统教材语文
教材精读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