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应该正确把握的几种关系

2019-11-27李永胜

文学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全体学生课文思维

李永胜

为了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差异,实现有限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师专业的长足进步,近年来开展的城乡之间“支教”交流工作已成为扩大教研,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形式。最近我校举行了对上城支教的乡村教师逐个听课的活动,听后我感到语文课堂教学应处理好以下八种关系:

一.告诉与感悟的关系

比如语文课上教师提出:“这段话应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像这样的问题,还不妨换成“这段话你感觉应怎么去读?”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名读、自由读,达到自我感悟。两个问题看似相近,其实前者是封闭的,具有很强的目标指向,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寻找标准答案;而后者是开放的,具有较强的体验性,学生就能凭着自己的经验用心去感悟。这应该是教学的最佳方式,也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体现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要获得的一种学习技能。《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所以,在课堂上要避免直接告诉,凡是不需要告诉的,则不告诉;非要告诉的,也不马上告诉。应通过自主体验,倡导个性化的阅读。

二.束缚与开放的关系

如一节语文课上教师提出:“读了课文后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点?”这个问题本身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在“两点”上大肆猜测,还不如提“你读了课文,留下了哪些印象?”印象就是经历事情后大脑中留下的痕迹。对学生来说有深有浅,不可能丝毫没有,所以这样的问题是有层次的,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好一点的学生可以答,差一点的学生也可以答,也可以通过生生讨论、归纳、互相学习,最后在老师的点拨下锤炼语言,学会概括,掌握方法,实现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的要义是“经历过程,掌握方法”。在此我想起了原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的描述: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教师好比是“引桥”、“路标”,他的任务就引导学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走“岔路”。教师的提问,就是学生的“引桥”、“路标”, 至于选择什么样的路,该怎么走,那是学生的自主选择,不应该“一刀切”。

三.看图与说话的关系

一位低年级老师在开课时出示了一幅天安门广场的图案,然后老师引导:“图上画了什么?”(老爷爷、叔叔、阿姨、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放风筝)学生回答后就进入正课。这样,图学生是观察清楚了,但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考虑,教师不能就此罢休,还应当引导学生用一句或几句话,把观察到的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可以引导: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在干什么?)。让小朋友逐渐感悟语言的组织规律,从小把话说完整,进而说具体,有条件的还可以引导说形象、说生动。叶老说过,说出来为“语”,写出来为“文”。“语”应该是“文”的前提。说话训练应该从低年级及早抓起,循序渐进,方法不外乎从完整到具体,再到形象。这应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规律。

四.理解与积累的关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词语教学的定位是:低年级重在认识,中年级重在积累,高年级重在理解运用。如一位教师在《海底世界》一课中对“蕴藏”这个词的教学,让学生用“蕴藏”造句,有学生说:“有些海底植物蕴藏在海底。”其实作为中年级学生,对于“蕴藏”这个词,主要通过读句达到自我领悟,识记这个词就可以了,如果让学生用这个词造句就难了。教师对这句话在课堂上没有做出任何对错的评价,也没有规范这个词的用法,模糊带过。由此可见,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不能只是浏览,而应潜心钻研,字斟句酌。我认为,新课标应成为教师办公桌前的常备读物,时常翻翻,有备无患,“书到用时方少恨”,以免在课堂上出现不应该出现的失误。

五.回答与倾听的关系

我们上课面对的是一班五六十个学生,时刻要提醒学生倾听同伴的回答,并做出积极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边倾听边思维的习惯。学会倾听是思维的前提,是商讨的前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不然的话,课堂就成了几个人的独角戏,其他学生注意力分散,当然整体教学效果不会好。教学一定要关注全体学生,如一位教师在《诚实与信任》一课的教学中,课文一共读了两遍,第一遍指名一名学生读,第二遍前半部分指名三人分段读,后半部分指名三人分角色读,也就是一节课只有七个人张嘴读了课文,其它时间耗在了师与生的简单双向交流中,大部分学生处于“休眠”状态。如这样,我们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思维的训练、学法的运用、情感的体验这些新课改的关键怎么去落实呢?

六.识记与朗读的关系

小学低年级教学,在学生读文找出生词后,一定要让全体学生认识、读准、识记这些词,不然会给朗读教学带来难处。如某教师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开课引入后出示了“波涛、海参、免费、旅行、煤炭”六个词,只指明个别学生认读了一遍,然后就开始朗读教学,读文中发现“否则、海参、旅行”几个词大部分学生读不准,更不要说会写会用了。试想,课文生词还没有读准或者不认识,怎么去朗读课文呢?词语教学中对词要多读,要采取多种形式去读,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必要时还可以边画边读,达到强化识记,先必须夯实语文教学的基础,为后续学习铺平道路。

七.补白与想象的关系

新教材在编排上设计了许多空白,体现了教材的弹性,也给教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如《我想……》这课教学中,“遥远的地方在哪里?”,“飞走时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对教材的发掘,但引导学生想像时,就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思维一种答案,应教给学生多角度去思维、去想像、去练说。要充分运用激励手段,倡导全体学生参与,对富有个性的突发奇想,教师要灵活驾驭,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放任自流。把课堂生成变成师生共同创新的大舞台,让我们的课堂生动活泼,富有磁力。

八.提问与讲读的关系

新教材强调树立问题意识,这并不是指教师一问到底,把问题绣球般投向学生,把一篇好端端的文章问得支离破碎,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而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把提问、读书、思考、概括、引导有机结合起来,落实“语文”学习的目标。如《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教师一问到底,太多太碎,学生的回答只局限于“是”与“不是”,“对”与“不对”,感觉好像教师唱独角戏,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是在看戏中做简单的集体评判。课堂不能以问答来代替读文,不能把教师的体验强加于学生。朗读是最重要的语言文字训练,“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更关注具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朗读指导的设计,要有梯度,在读中品,品中读,力争每个学生都有所“感悟”,课堂上必须落到实处。

不过,“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一节课实际上只是一个简单的加减法,就是加上学生的活动,减掉教师过多的话语,达到设计巧、实施活、效果好,体现出教者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思想,展示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让课堂真正成为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猜你喜欢

全体学生课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背课文的小偷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