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财政支持制造业创新的路径研究

2019-11-26王林阳

市场周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制造业创新

王林阳

摘要:随着内部与外部形势的变化,制造业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主要“突破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主线。首先,提出了财政支持制造业创新的诸多路径,包括经济层面、财税层面、行政层面、人才层面与营商环境。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制造业创新的资金投入不足、税收优惠不足、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有待优化,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其次,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防止虚假创新;最后,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制造业;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10-0103-02

一、研究背景

(一)概念界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迫切需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基于这一战略决策。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容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要求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指导,历年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任务如表l所示。

(二)我国供给侧改革与西方的根本性区别

1.制度基础

西方供应学派的政策基础一定是推动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才能把供应学派的原理贯彻到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有根本性不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非公有制为辅。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要推动国有经济做优做强做大,又要坚定不移的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所以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混合所有制条件下开展的,这是和西方供应学派的重大区别。

2.供需关系

西方供应学派和凯恩斯需求拉动理论是完全对立的。它强调供给。否定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为市场中需求有需求侧的作用,供给有供给侧的作用,两端都需要,但是以供给侧为主,不走极端。这也表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我们的世界观和经济政策中显得非常自然、从容。

3.政府作用

西方供应学派强调纯市场作用。政府只做经济的“守夜人”。由于它反对凯恩斯理论,所以反对政府对经济的任何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政府需要优化服务,进行有效的调控,避免市场许多盲目行为,避免市场经济走向极端后造成很大损失再调控。市场经济不是“灵丹妙药”。不是一提到改革就是全面推进市场化的片面理解。

(三)制造业创新的现实意义

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的外部矛盾转变为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美国阻止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

我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庞大广阔的市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盘。现在已经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夜了,“5G”的迅猛发展以及学术界公认的“五大突破口”都在静静地等待和酝酿。如何抓住這一宝贵的机会,如何推进制造业创新。如何掌握高新、精密、尖端制造业,并且做到自主可控,如何在产业链的高端占有一席之地,关系到我国未来三十年的国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下,财政对制造业创新的支持要更加精准、更加有效、更加稳健,前三次工业革命因为历史原因我们都没有成为时代的主导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种种起伏与曲折的积累、几代人的牺牲与拼搏,都使我们具备了主导世界新时代的基础条件,历史已经在前方静静地等待我们了。

二、问题分析

(一)制造业创新的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制造业创新方面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随着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和实施。我国加大了对R&D经费的支持,历年经费支出及同比增速如表2所示。随着经济由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我国财政对科技投人不断加大,历年投入规模如表3所示。

从上述数据可知。我国R&D经费支出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2017年达到极大值,之后有所回落,增长均速保持在10.66%。相比较之下,我国财政对科学技术的支出总额较低,大约是R&D支出的三分之一。增速在2014年呈现“断崖式”下降,随后平稳上升,总体趋势向好。

(二)税收优惠不足

首先,在对制造业的支持方面,财税优惠政策单一。其次,财税政策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财税政策条目纷繁、执行与可操作性不强,政策变更随意。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财税优惠的区域政策不平等、财税投入差距巨大,政策落实方面也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支持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门槛过高,中小企业很难符合;税收优惠与企业的生命周期不匹配,优惠弹性极小;在创新转化方面,产学研结合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实际效果呈现两极分化;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不够也是一个重要和突出的问题。最终,造成了R&D支出不合理,在创新投入的三方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中,试验发展投入大,前两项投入少,形成了“头重脚轻”的畸形局面。

(三)企业资金来源渠道狭窄

制造业的创新投入主要包括生产线的更新换代、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进、一线工人和管理人员新技能的培训三个方面。我国目前企业创新的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主要通过自有资金(包含以前年度利润)和银行借贷来完成。自由资金的投入容易造成企业债务比例过高、现金流不充分、有资金链断裂从而破产的风险;银行借贷主要是门槛和政策的限制。

(四)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有待优化

首先,制造业企业创新,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同时需要相应的专利保护和中介服务。例如:知识产权服务、法律服务、纳税服务、咨询业务等。其次,在企业贷款与生产经营中,需要经常与政府打交道,政府需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服务,减少企业的“鞋底成本”。

三、政策建议

(一)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提升财税激励效应应该从增加创新投入转向完善创新机制、提高创新效率转变,同时加大对财政投人的监管,提高透明度;结合供给侧改革视角,财税激励要符合产业升级的需要,要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区域层面要促进财政投入相对均等化,缩小区域投入差距。

(二)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防止虚假创新

企业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拒绝虚假创新、盲目创新;强化科技投入的绩效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税收优惠政策要有导向,促进区域平衡。对创新支持要前端研发和后端成果转化并重:强化对创新项目的评审和把关;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支持。增加中西部创新投入。

(三)强化产学研结合,提高基础创新水平

财税资金要向人力资本倾斜,同时加大税收优惠宣传和辅导,有些企业自身无法自如的运用税收优惠。借鉴“创新券”的说法。旨在鼓励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的创新热情,抓住了创新主体,也抓住了人力资本的核心要义。产学研合作方面,政府可以牵头。加强高校科研部门、社会科研院所、社会研发机构与企业的合作,精准对接创新需求,提高创新的实用性、生产性,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对于创新行业,产业发展要符合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导向,但是具体到不同地区要分类处理,既要下大力气解决“阵痛”,又要让“阵痛”不白痛,痛过之后能更好地成长、发展。

(四)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财政在支持制造业创新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优化营商环境。建立政策沟通平台,通过公开化、透明化的面对面交流。缩短了企业运用政策的时间,减少了权力寻租的空间:在创新的外在服务方面也值得注意,风险投资、法律服务、税务援助、税收筹划、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等是创新系统的附属链条,这些基础性环节要提前想到、做到位。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制造业创新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