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天在哪里

2019-11-26胡志玲

名师在线 2019年21期
关键词:教师应事物语文

胡志玲

(甘肃省武威第九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引 言

《春天在哪里》是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歌词体现了孩子在观察过程有明显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多以自身方位进行描述。在孩童认知中,春天就是眼睛里五颜六色的花朵、青翠欲滴的山林、澄澈碧蓝的湖水、耳朵中婉转动听黄鹂的鸣叫。形象熟悉的程度和本身的特征直接影响他们对外界事物判断的正确与否[1]。

什么是感觉呢?它是最初级的认识过程,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感觉并不一定在某一时间内只反映一种属性,可反映多种属性,但在感觉中,各种属性间既无组织又无界限。被感觉的信息包括有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心理活动,也包含外部环境的存在及存在关系。感觉不仅受信息影响,也受心理作用影响。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例如,看到一个苹果,听到一首歌曲,闻到一阵花香都是知觉现象。知觉过程中对感觉信息进行有组织的处理,对事物存在形式进行理解认识,是意识对内外界信息的觉察、感觉、注意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所以只能看到个别对象,不能了解对象间的联系,但能认识到各对象间空间上的联系,可推知该对象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能从总体上把握、理解对象的主题意义。随着年龄增长,学龄儿童观察得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细致,为中学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初中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应教会他们运用心理学感知方式迅速抓住事物间的细微差别,发现事物内部隐藏的问题,全面而细致地观察事物的细节,并把细节与整体联系起来,深入理解对象的本质特征,准确叙述观察的过程结果。笔者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引导学生调动眼、耳、鼻、舌等多种感官,开展综合阅读,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一、感知方式

(一)用眼睛去看

在读课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先把读到的事物在课本上圈画出来,接下来试试能不能读到什么,眼睛便能看到什么,把看到的内容在准备的白纸上画出来,于是远处便有了“朗润的山、涨满的水、脸红的太阳、嫩嫩绿绿的草”;近处“园子里、田野里,桃树、杏树、梨树,如火,似霞,胜雪”,而脚下“遍地野花”;高处“繁花嫩叶中穿梭的鸟雀们”“四下里牧童骑在牛背上”;黄昏时“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雨笼罩了屋顶”“因滋润而绿得发亮的树叶,逼人眼的小草”“傍晚黄晕的灯光”“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披着蓑戴着斗笠的农民,稀疏的房屋”。这些都是学生通过视觉观察到的。

(二)用耳朵去听

笔者让学生思考,闭上眼,试试能听到什么。“风轻悄悄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成天嘹亮的短笛”,这些都是通过听觉感觉到的。

(三)用鼻子去闻

“带着甜味儿的花香”“混着青草味儿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酝酿在空气里的各种花香”,这些是通过嗅觉感受到的。

(四)用触觉感知

脚踩到春草上“软绵绵的”,春风吹到脸上“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触觉的观察。

二、感知顺序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在观察中可能找不到头绪,条理也较混乱。教师必须先通过现实生活中简单易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使学生明白,所有事物都是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的。教师应使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观察事物,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此外还要明白,无论哪种顺序,必须是符合主题表达,由所写内容决定的。按照内容的顺序,注意事物从整体到局部、从主到次的变化,这种方法可准确、细致、全面地认识事物。在《春》这篇课文里,朱自清通过多种感官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特点,让人切身体会到春天给人带来的感受。正是因为作者的细致观察,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清楚地表现出来。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带领学生站在作者角度,跟随作者的脚步,顺着作者的视角,听作者听到的声音,闻作者嗅到的气味,感受作者感知到的一切,走进文本。此外,教师应提示学生注意感知景物时的顺序,随着描写对象的变化,观察者的视觉、范围、角度自然发生改变,这样便能更快地了解课文内容,迅速把握写作顺序,掌握写作特色,轻松、准确、快捷地理解文本。

文章开头“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画了轮廓,整体着笔,接着从局部开始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范围由大处着笔到小处着眼,符合人类的观察思维和习惯。有些是按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如“春雨图”中,虽未言明雨是从天亮时就开始的,可是“一下就是三两天,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只有白天才如此清晰可见。“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一下就是两三天”,看得如此细,若不是喜悦,怎能每天如此感受?所以,由此得知,“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喜欢,平常人眼中恼人的雨水,在作者感觉中“一下就是三两天”,不就是在大声告诉别人他太高兴,太喜悦了吗?在具体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过程中,循着作者的眼光角度,又能感受到空间转换的顺序。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或按照东西南北的顺序。

让学生了解观察顺序有助于其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但教师在教学引导中不能过分强调观察的顺序性,这会导致学生的观察不够灵活,过于呆板。学生在按顺序观察的同时,也要注意事物的重点部分,学会抓重点,突出中心。

三、比较感知

每个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通过比较可让学生发现事物的个性和其独有的特征,如特写镜头的单个小草,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而大面积的小草是“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同样写野花,“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说的是花多得数不清,多得说不出来,而“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则是春天来临后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还眨呀眨的”的顽皮可爱不正是朱自清内心喜悦的再现吗?天暖起来了,风柔起来了“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惬意的微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清风拂面,眼中是花红柳绿、蜂围蝶阵,耳边莺歌燕舞呼朋引伴,远处笛声悠扬不绝于耳,一切热闹非凡又井然有序,这不就是春天的声音和节奏吗?

结 语

《春》在哪里?在朱自清眼睛里、嗅觉里、声音里、感觉中、心底里,读者遵循他的足迹,春天便在不同读者的所见、所闻、所感里。倾听自己内心声音,调动全身感觉器官,全身心地感受语文,感知作者和自己心灵的碰撞。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知识,学会学习语文,轻松、快乐地学习语文。

猜你喜欢

教师应事物语文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好的事物
另一种事物(组诗)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