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此提问,精彩生成
——对《夜晚的实验》常态课教学提问的反思

2019-11-26江苏省沭阳县十字中心小学董林云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34期

江苏省沭阳县十字中心小学 董林云

小学生缺乏“主动疑问、善疑善思”的能力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任务,有智慧、艺术性地提出一些问题,以积极有效地引领课堂活动思维,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笔者以《夜晚的实验》为例,简要阐述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针对课文题目设问,初步激发课堂情趣思维

文章命题有多种方式,不一而足。比如,以名称直接命题的,以主要特征命题的,以故事内容命题的,以人物语言命题的,等等。本文课题的主体词——“实验”原本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话题,然而有了“夜晚”这一关键词对它修饰或者强调,也就显得并不普通了,甚至很有意思。揭题前,师生之间很随意地“闲聊”起来:

【对话一】

师:我们平时做了许多实验,有在实验室做的,有在教室里做的,有在家里做的,有在室外和大自然中做的。大家知道,无论做哪种实验,我们都必须要依靠什么来完成呢?

生:实验材料。

师:除了实验材料,还必须依靠每个人的什么?

生:用眼睛来看,用手来做,用脑子来思考……

师:有一类实验在白天做不成,非得要在夜晚来做才能完成。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生:怎么可能啊?

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见识一下“夜晚的实验”!

生:真的假的?什么实验非得在夜晚来做啊?

(课堂兴趣迅速被激发起来)……

二、针对重点内容设问,充分发挥启发强化作用

小学生缺乏阅读透视力。没有老师的引导,他们会遗漏很多,难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们要善于设计并提出问题,以发挥“启发”和“强化”作用,逐步地深化阅读内容,培养他们的阅读思考能力。

学生整体阅读后,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如下:

【对话二】

师:文中介绍的实验者是谁?他是什么角色?

生: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

师:他为什么非得做“夜晚的实验”?

生:因为实验是拿蝙蝠做的。而蝙蝠总是在夜晚才出来活动。

师:“夜晚的实验”最终成功了吗?

生:前三次失败了,第四次才取得成功。

师:这个实验的结论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来回答。

生:“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耳朵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师:很准确。(故意地)原来“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是靠耳朵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真让人不可思议!

个别学生:老师,你说错了!不是“耳朵”,而是“听觉”!

师:哦,文中确实是这么说的。但是,耳朵跟听觉有什么区别吗?

生:一个是人体器官,一个是器官功能。

师:很好!耳朵是一种人体器官,听觉则是耳朵的实际功能。假设一下,斯帕拉捷当初不是把蝙蝠的耳朵堵住,而是直接地把耳朵割掉,他的实验还能成功吗?

(全班大笑起来)生:能的。因为耳朵没了,蝙蝠的听觉功能还在。就像聋子的耳朵好好的,但听觉功能丧失了。

师:说得很好,很透彻。希望大家能够记住,千万不要混淆。

【对话三】

师:蝙蝠的耳朵究竟是怎么“穿透”黑夜,“听”没有声音的物体呢?斯帕拉捷在揭开它夜晚飞行的秘密后,进一步继续研究,终于发现了——蝙蝠是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声音沿着直线传播……(话未说完)

个别学生:老师,这种发现不是斯帕拉捷研究出来的!

师(故作惊讶):你怎么这样说呢?

(经过提醒)许多学生:书上说“后来人们继续研究,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奥秘”。这就说明这个“奥秘”不是斯帕拉捷发现的!

三、针对德育元素设问,努力加强人文思想教育

利用并挖掘文中有机元素,对学生加强人文思想教育,这是“教书育人”的应有之义,又能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活力元素。

【对话四】

师:我们知道,斯帕拉捷通过四次实验,终于揭开了蝙蝠夜晚飞行的秘密。如果说他的研究仅止于此,那么他的“科学家”称号也来得太容易了吧?(许多学生也似有同感)

师:他是怎么想起来要做“夜晚的实验”的呢?

生:他习惯晚饭后散步,经常看到蝙蝠夜晚飞行,引起了好奇,才决定做这个实验的。

师:说到这儿,不由得想起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长期坚持后,也成了一名昆虫学家。这两人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善于观察生活,认真思考,还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师:很好。从这两位“玩”出来的科学家身上,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具有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滴水穿石的精神。学习上应该如此。如果我们具备了这些品质,说不定自己也能有什么新的发现,长大后也能成为一个名师大家的……

总之,常态课是淡静素雅、质朴无华的。在常态课教学中,只要认真设问、善于启发,同样能够感受生命律动,生成无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