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发展思考

2019-11-26金海波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设置院校

金海波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日益强烈,“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花钱买健康”渐渐的成为了一种时尚的体育观念。2008年奥运会后国家逐步意识到金牌本身并不一定是体育强国的标志,国民身体素质的普遍增强才是体育之基,提出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体育战略。社会体育作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基石,自然是实现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重要力量之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社会体育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满足群众体育发展需求而设立的新兴专业,被列为体育学科类五大专业之一。自设置以来专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已有249所高等院校(包括公办和民办)开设了该专业,院校类型也由最初单一的体育院校类型向多元化发展。民办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伴随着社会体育事业的蓬勃兴起,一些民办高校也加入到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行列。办学初期虽然民办院校利用自身的办学自主性、多元性及可选择性等优势在专业建设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是由于专业设置时间短,可借鉴的经验不足,致使很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立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加之民办高等教育本身又受到许多特殊条件限制,造成很多民办高等院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学生就业形势堪忧。值得庆幸的是,当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人的目标。这些国家政策的发布给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机遇,民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如何走出发展困境、解决发展问题、把握发展机遇无疑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基于此,本文试图对民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思路提出一些思考。

1 制约民办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的因素

1.1 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社会认可度不高

现阶段民办高校设置的社会体育专业基本上是借鉴或照搬公办院校的建设思路,同质化严重,没有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在与公办院校的比拼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各种优质资源全部流向体育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体育院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从而造成生源质量差、招生人数少、规模效益差,进而影响到学校对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专业生存环境不论在体育学科(专业)生态群落还是院校专业生态群落均处于边缘地带,这种边缘化的弱势地位使民办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难以得到健康、长足的发展。

1.2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人才培养目标意味着专业的办学定位,集中体现着一个专业的办学思路,引领着专业的发展方向。简单来说培养目标就是明确培养哪种类型的人才、服务于什么领域或行业。目前民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同公办院校一样,基本都是围绕着《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进行设置。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多与体育教育等相关专业类似,缺乏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没有突出自身优势,体现出院校特色。致使许多学生专业观念淡薄、专业认知模糊,完全不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需求,缺乏对未来就业方向的提早规划。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千人一面”,看似什么都“懂”实则什么都不“精”的情况,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同质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加上缺乏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特殊性的分析以及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这些都有悖于专业设置的初衷。

1.3 专业方向设置不合理

由于多数民办高校专业目标定位不合理,目标大同小异,造成许多高校的专业方向设置没有考虑自身院校特点,或盲目效仿或干脆不设置专业方向,这些都不利于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1.4 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培养目标的不清晰,给民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带来了困难。目前相当一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还是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及运动人体科学等相对成熟专业的课程基础上筛选而来,导致课程内容更像是各专业现有课程的“混搭”,无法形成专业特色,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具体表现为以下4个特点:第一,课程覆盖面大,但主导方向不清晰;第二,课程学时比例分配不合理,实践课程学时数偏少;第三,专业特色课程不突出;第四,选修课程由于师资不足,多数变成定向选择。因此,各院校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符合民办高校特点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值得深入探讨。

1.5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习基地少

社会体育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就职岗位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专业特色的地方,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至关重要。然而,现实中由于民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加之办学定位不准确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导致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不高,课时数严重不足。很多高校没有稳定的实习基地,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内容局限,覆盖面窄。实践教学环节已经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

1.6 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不够

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但是专业发展的保障,还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中最为薄弱的一环。首先,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很多院校专职教师严重不足,专兼职比例倒挂,因师设课、变通设课的情况很常见。其次,现有教师中的学缘结构、年龄、知识体系不尽合理,缺乏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师,造成许多专业主干课任课教师水平不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再次,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激励措施,“双师型”教师匮乏。师资量与质的矛盾不仅影响民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给专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潜伏性的隐患。

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由于高校性质所决定只能来源于学生所交的学费,政府对民办高校多数只停留在政策上的扶持,而无实际性的财政投入。社会体育专业由于招生规模小,投入与产出难以形成正比,在以追求经济收益为主要抓手的民办高校中,专业所在的体育院(部)很难从学校获取更多的专业建设资金。导致很多民办高校的体育软件、硬件条件无法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所规定的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大多与普通院系学生共享场地设施,实验设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都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

2 推动民办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2.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多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因此,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以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为着眼点,紧扣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线,来确定培养目标。从社会体育对人才的需求及各高校现有培养目标来看,社会体育专业主要需要两大类人才:一是经营管理类人才,如体育行政管理、体育市场营销与管理人才、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人才、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类人才;二是技能指导类人才,如体育教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培训指导类人才。那么民办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是以培养经营管理类人才为主还是,还是以培养技能指导类人才为主,或者培养二者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呢?这是一个两难选择。根据民办院校现有情况,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民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应培养能够在社会体育领域里组织指导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技术指导型”专业人才为主。因为社会上体育管理类岗位毕竟有限,而且从人才的成长过程来看,经营管理类人才需要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才能逐步成熟,直接面向毕业生的初级管理岗位少之又少。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完全排除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设置,只是强调培养目标的主次。院校可以通过设立两个专业方向的形式进行学生分流,使其各有侧重,但是注意控制规模和比例。

2.2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

分析民办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生源质量不难看出,学生多为 “半路出家”,运动技能水平低,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对体育领域接触不足,对社会体育专业更是知之甚少。学生学习动力差,对未来就职方向缺乏目标认知。因此,院校应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名专门的导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认知,确立专业方向,规划职业生涯,消除学生产生的各种烦恼,为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

2.3 构建以能力为主导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社会体育专业是体育学科中一个实际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要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民办高校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向创新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内容体系,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培养质量。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邀请毕业生,行业权威,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置,根据地方区域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构建出契合行业标准的特色课程;第二,创新专业核心课程,多渠道开发内容新颖、实用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核心课程;第三,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设置合理的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注重“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渗透;第四,合理设置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比例。

2.4 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民办院校应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建立新的适应形势发展的模式。第一,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科学设置实践环节课程。第二,加强实践环节相关课程的研究。第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实践环节课程教学大纲的撰写、考核评价办法,切实落实课程设置的计划目标。第四,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力度,争取实现互利共赢。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民办高校应组建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技能水平高并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院校可以通过多渠道的方式引进人才,除了正常的从高校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外,还可以聘请行业精英、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高级教练员作为兼职教师。一方面他们扎实的职业技能,系统全面的职业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还可以让他们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课程的设置、指导学生实践的环节。当然,在重视人才引进的同时,还应重视对现有教师的培养。院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养计划,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可选取一批爱岗敬业、专业能力强、勇于创新的中青年教师深入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学习和挂职锻炼,不但可以拓宽本人行业视野,提高专业知识能力,还可以了解行业最新咨询,及时的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设置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栏目设置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