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科普创作与传播策略

2019-11-23林雪涛

传媒 2019年21期
关键词:讲座科普人文

文/林雪涛 杨 柳

科普是指利用各种传媒和活动,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技术思想和知识的行为,其传播过程主要体现为规模较大的大众传播和定向性强的群体传播。科普方式主要包括纸质媒体的出版、互联网科普出版、网络科普互动、线上-线下科普联动活动等,包括科普创作与传播这两个方面。因此,在创作科普内容之前需要思考和策划相应的传播策略,在开发科普讲座内容之时也要提前考虑参加对象、互动手段和场地条件等,通过统筹兼顾,提升科普创作和传播的有效性。无论媒介技术如何升级、媒介形态如何变化,内容建设都是核心。优质的科普内容,由学科或领域专家主导创作是内容科学性的保证,科学、人文、生活相互渗透是内容鲜活性的体现,双向沟通、多面互动机制的构建是内容交互性的支撑,借助时尚娱乐元素是内容体验性的提升。

学科或领域专家主导创作

科普创作需要全社会热爱科普的人士的共同参与,创作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科普读物将是科学家、科普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出版人的重要使命与职责。在科普创作群体当中,最重要的群体必然是各个学科或领域的专家。从科普创作的历史看,我国的科普事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科普产业方兴未艾、科普作品层出不穷,早已脱离了科普创作的“初级阶段”和“原始阶段”。从科普创作的现状看,当前的科普创作还面临诸多问题,有的作者缺乏深入研究,创作素材过分依靠网络搜索,东拼西凑;有的作品要么浅尝辄止、缺乏新意,要么道听途说、漏洞百出。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接受信息的便捷性越来越高,他们能够通过各种媒介获得科普知识。在这种情况下,科普传播更需要有深度、有创新性的科普作品,而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正是在该领域最有发言权的科普创作者,他们往往能发现普通人难以发现的亮点。这样的作品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

例如,《课堂内外》杂志出品的《逝者证言:跟着法医去探案》是一本从真实案例出发展现法医工作全流程的科普图书。作者秦明具有医学院和刑警学院学习的经历,并在公安机关的物证鉴定岗位工作,热心普及法医学知识,出版过《尸语者》《无声的证词》《第十一根手指》等作品。悬疑作家庄秦评价说:“法医秦明的新作,让坚硬的法医学知识变成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悬疑故事,深入浅出,又不失趣味,同时这本书也可以作为悬疑小说作者的案头资料。”又如,《课堂内外》杂志出品的《一只萤火虫的旅行》(少年美绘版)图书,作者付新华是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也是我国研究萤火虫方面的博士。作者因为痛感萤火虫数量锐减,积极投身萤火虫保护事业,向公众传达科学赏萤、保护萤火虫栖息地的理念。他的行为和努力也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专门报道。

科学、人文、生活相互渗透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内容具有明显的大众普适性和生活娱乐性。“科学教人求真,人文教人向善,生活教人尚美。”科学、人文、生活原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二者贯穿于人的社会生活。科普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研究,只有增添人文色彩和生活气息才能得到社会关注和大众的理解。

在科普过程中贯通人文与生活元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由重视知识传播到既普及科学知识也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科普创作与传播不能仅仅拘泥于体现纯科学属性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也要重视具有人文情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即所谓的“四科”并重。二是大科学的范畴既包含了自然科学,也包含了哲学社会科学,只重视自然科学普及而漠视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的偏废现象丢掉了科普的“半边天”,既不合读者的阅读需求,也不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内容也应该进入科普的视野。例如,面向小学生的科普期刊《世界儿童·爱科学》设置了《疯狂科学家》栏目,该栏目每期为读者讲述一个科学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和科学发明有关,有些和人生奋斗有关,有些和创新思维有关。其中一期《别让“缺点”困住你》一文讲述了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故事。文章通过通俗的文字和生动的漫画向小学生解释了“黑洞”的科学知识,介绍了《时间简史》《乔治的宇宙·秘密钥匙》《乔治的宇宙·寻宝记》等著作,同时还讲述了霍金即使全身瘫痪却仍然积极生活、研究、教书、作报告的励志故事。可见,科普工作的定位并非追求单一地传播科学知识,也需要注重通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全面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

双向沟通、多面互动的机制构建

从单向传授变为双向、多面互动是新媒体时代科普创作、出版、传播的趋势,尤其在“互联网+”政策背景下,科普出版通过数字化而实现内容生产与信息传播机制的升级必然成为一种趋势。但目前的科普数字出版与传播的现状并不乐观,单纯依靠科普图书、科普期刊的数字出版来实现科普创作与传播的效果并不理想。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群体接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对数字化媒体的接触率越来越高。因此,科普创作与传播必须在传统出版物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网络媒体构建双向沟通与多面互动的传播机制(如图)。所谓双向互动,一般体现为科普编辑和科普读者的交互,或体现为科普作者和科普读者的交互;多面沟通,一般体现为科普编辑、科普作者和科普读者通过围绕科普读物,既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各种网络媒体进行互动,又通过讲座、参观、考察等线下活动进行互动。

面向中学生的科普期刊《课堂内外·科学Fans》在科普传播双向、多面互动方面进行了探索。例如,在该刊开篇的首个栏目“Editor’s”中,四位编辑分别根据热点时事和该期主题文章创作了一段导言文字,以对话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某一科学话题的态度、疑问和看法,富有亲和力。栏目中呈现编辑的网络头像和人物特质让读者产生形象感,呈现的微博ID让读者能够便捷地联系到自己喜欢的编辑进行交流。又如,该期刊编辑部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及新浪微博“课堂内外的日常”,为青少年提供“严谨而不严肃,无节操但有底线的有趣内容”,在网络平台上搭建起了科普编辑、科普作家、科技人士与青少年科普读者交流的桥梁。

借助时尚娱乐元素提升受众科普体验

新媒体时代的科普传播既要注重线上内容创作,也要通过线下活动策划弥补网络科普在受众体验上的不足。同时,无论是线上信息传播还是线下活动组织,都需要借助时尚元素和娱乐环节提升科普的体验感。科普讲座具有组织方便、受众性广、教育性强、内容灵活等特点,是青少年科普活动最常见的形式之一。以科普讲座为例,可以按照娱乐活动的风格和方式进行策划和组织,还可以增加时尚元素来改变科普讲座和科学家在青少年头脑当中的刻板印象。在讲授的过程中还可以加入实物演示、群体讨论、体验参与等环节,提升科普讲座活动的传播效果。以重庆科普作家协会创作并在重庆图书馆和重庆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的青少年科普讲座《一本杂志诞生的奥秘》为例,讲座除了其中包含开本计算、色彩混合、激光照排、装订方式等科普元素外,还专门将时尚、娱乐与生活元素融入其中。为此,该讲座还设计了具有娱乐气息的体验环节,参与者可以在现场近距离观察、触摸印刷胶片和金属印版,从而增强对激光照排技术的理解。尤其是5G时代微视频传播和全民直播时代的到来,具有体验特征的线下科普活动将为新媒体科普传播提供丰富的内容素材。

猜你喜欢

讲座科普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科普达人养成记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人文社科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