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大学生就业空间差异及其趋势研究

2019-11-22公铭

山东青年 2019年9期
关键词:空间分析大学生就业

公铭

摘 要:本研究以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第一手原始数据资料为基础,利用 GIS 技术把传统的报表数据转变为可以进行直观表达的地理空间信息,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分布和流向进行分析,为进一步进行大学生就业区位影响因素分析,进而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分析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空间分析;GIS

2018年10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出台《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出:结合市场就业导向,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青年工作和创业的意愿,在省内部署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行动。因此可见,关注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今时代必要的研究任务之一。

当前就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现状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对就业能力问题进行研究。如史秋衡[1]以USEM模型数据库(NCSS)为基础,研究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更受制于第二课堂的设计;如洪成文等[2]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了山东省四所高校745名大学生,分析了当地大学生一般就业能力的结构和水平。二是对就业地域选择的研究。如徐顽强[3]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区位分布与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间耦合程度,得出以上因素为选择就业地域的关键性因;强欢欢[4]以南京新就业为例,系统地从微观角度分析了这一群体的社会特征和当前的生存空间。三是从就业指导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例如,葛长波[5]探索“精细”就业,建立一支具有结构多样性和专业技能的专业指导人员队伍,注重过程控制,建立全面的就业指导体系。综上所述,针对大学生就业空间层面的研究尚未涉及。因此,本文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分析山东省各地市就业数据,通过对山东省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流向、对就业空间分布中心进行识别以及探究山东省就业分布的时空演变来研究山东省大学生就业空间差异及其发展趋势。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关于山东省大学生就业空间差异及其趋势的区域范围包括整个山东省16个地市(莱芜市于2019年1月撤销,在此不做分析)。且本研究的空间尺度为市级行政单元,所采用的就业数据分为两部分,其中用于分析当前(2018年)山东省大学生就业空间差异的数据为问卷调查数据,具体调查方法为: 首先设计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调查问卷,其次召集调研人员于山东省各市高校通过直接访谈法现场填写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70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016份,有效率为96.36%。其中用于比较就业空间变化趋势的数据为2014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统计数据,为了使结果更具科学性,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数据25000个。

1.2研究方法

1.2.1 克里金插值

为了准确分析山东省大学生就业密度分布的相关空间信息特征,在此用到的研究方法为克里金插值法。此种方法通过获取空间中的测量数据,通过相关公式计算得出预测的点距离以及位置点的相关空间信息。

1.2.2 核密度分析

对于山东省大学生就业中心的识别,本文运用核密度分析法。核密度分析法可以有效地分析单位条件下每平方公里就业人数的密度大小。该方法首先需要准备山东底图矢量shp文件,以及山东省各市就业人口和面积数据,通过ArcMap软件对山东省各地市的就业密度进行绘制,使各地市的就业密度能够清晰、明显地分布在地图中。

2. 2018年就业密度分布空间特征分析

2.1就业密度分布空间格局

本文用ArcMap10.2绘制出如图一所示的山东省大学生就业密度曲面估计图,以此来分析2018年山东省大学生以市级为单位的就业分布空间情况。如图一图例所示,红色-橙色-黄色-浅绿色-深绿色分别表示就业密度由高到低分布。由此得到以下分布特点:首先从整体来看,2018年山东省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呈中部向南北两侧纵向密度递减趋势,其中,中西部地区以及中东部地区就业密度最大,为0.213人/平方公里—0.519人/平方公里;中部地区就业密度适中,为0.051人/平方公里—0.149人/平方公里;西北和西南部地区就业密度最小,为0.022人/平方公里—0.036人/平方公里。其次从市级行政单元来看,就业密度最大的城市集中在济南、青岛、烟台三个城市,这与2018年山东省各市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相契合,2018年青岛、济南、烟台GDP分别为12001.52亿元、7856.56亿元以及7832.58亿元。就业密度最小的城市为滨州、德州、聊城、菏泽、枣庄、日照,就业密度在0.022人/平方公里—0.036人/平方公里,2018年滨州、德州、聊城、菏泽、枣庄、日照GDP分别为2640.52亿元、3380.30亿元、3152.15亿元、3078.78亿元、2402.38亿元、2202.17亿元,均低于3500亿元,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由此可见2018年大学生就业空间选择与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具有一定相关关系。

2.2就业中心分布结构

就业密度情况通过核密度分析分成3个等级,通过图2山东省大学生就业核密度分析图可以看出,2018年山东省大学生就业分布中心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且呈现波浪状连线趋势。从图2可以看出,就业中心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部内陆地区,(山东省主要经济圈)。2018年山东省大学生就业中心主要分布的地区有:青岛市市南区、崂山区,烟台市莱山区、芝罘区,济南市高新区、历下区以及潍坊市奎文区、青州市。据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所在地时,会综合考虑地域经济发展情况、环境情况以及当地对大学生的就业优惠政策。

3.2014-2018年就业空间差异研究

为了比较2014年至2018年山东省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的差异情况,本文通过计算山东省各地市2018年大学生就业人口密度与2014年大学生就业人口密度的数值差,通过ArcMap软件绘制出如图3所示的2014-2018年山东省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差异图。从图中可以看出:2014年至2018年山东省大学生就业密度呈现显著性增长最高的是烟台、青岛以及泰安市,增长的密度范围在0.118人/平方公里—0.211人/平方公里,以上三个城市中,泰安市的增长变化尤为显著,与泰安市相比,青岛、烟台地区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其制造业、服务业发展迅速,对大学生的需求较多,且经济发展水平近几年增长尤为迅速,因此经济因素是青岛、烟台地区吸引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泰安市经济发展情况近五年处于山东省中游水平,据调查研究发现,其吸引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是良好的地理环境优势,泰安市紧邻省会城市济南,且与淄博、临沂、济宁、聊城四个城市相邻,以上五个城市人口较多,且拥有良好的高校资源,毕业生较多,因此泰安市可吸收周边毕业生。从图3可以发现,潍坊、日照、淄博市2014-2018年大学生就业密度情况呈现负增长,负增长密度范围在-0.010人/平方公里—0.003人/平方公里之间。可见2014年之前潍坊、日照以及淄博市对毕业生吸引力较大,现如今,毕业生选择更为多元,会更加注重地理环境因素的选择。

4. 结果与讨论

首先,2018年山东省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呈中部向南北两侧纵向密度递减趋势。中西部地区以及中东部地区就业密度最大。可见城市的发展是留住人才的关键,而大学生作为传统人才的代表,是城市竞争中的重要资源之一,因此在就业密度较低的城市,要想吸引人才,首先要提高自身经济实力,其次要敢于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以吸引外来大学生就业。

其次,2018年山东省大学生就业分布中心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且呈现波浪状连线趋势。就业分布中心的呈现,能够进一步发现城市之间竞争力与吸引外来大学生以及留住本地区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城市,是今后发展的主要问题。

最后,通过对山东省2014年和2018年就业密度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可以发现:人口较多的传统城市在经济压力的大環境下所表现出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人口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因素,但在新技术、高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城市的发展需要通过创新实现,当今时代,青年是创新能力十分强大的群体,人才储备战略是目前各个城市需要考虑的重要战略。

[参考文献]

[1]史秋衡,王芳.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问题及要素调适[J].教育研究,2018,39(04):51-61.

[2]牛欣欣,洪成文.地方高校大学生通用就业能力结构及水平研究——基于山东省四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8(12):79-84.

[3]徐顽强,朱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区位分布与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关联性[J].现代教育管理,2015(12):88-92.

[4]强欢欢,吴晓,王慧.大城市新就业人员的自发型聚居空间解析[J].规划师,2015,31(03):87-93.

[5]葛长波,王晓琼,陈文杰.大学毕业生“精细化”就业指导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79-80.

[6]潘文庆.就业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4(04):40-46.

[7]沈体雁,劳昕,张进洁.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经济密度研究框架建构[J].华东经济管理,2013,27(09):64-70.

[8]劳昕,沈体雁.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口流动空间模式变化——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5(01):15-28+126.

[9]陈静,王小攀,刘建,胡艳,丁忆.2010~2017年重庆两江新区职住空间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2019,17(06):80-84+88+9.

[10]于沂仟. 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6.

[11]韩会然,杨成凤,宋金平.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14.

[12]林文盛,冯健,李烨.ICT对城中村居民居住和就业迁移空间的影响——以北京5个城中村调查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02):276-286.

[13]杨莹.基于GIS的求职者居住环境空间选址模型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5(22):22-23.

[14]姚威.浅析大学生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06):97.

基金项目:2018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人文社科类B类项目)研究项目“山东省大学生就业空间差异及其趋势研究”(课题编号:J18RB18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猜你喜欢

空间分析大学生就业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