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字里的经学传统和科学精神

2019-11-21陈楠

美文 2019年22期
关键词:许慎李贺古文

陈楠

现在我们都说普通话、写规范字,遇到麻烦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就是求助于字典。先秦时期,文字杂乱,且不追究那远古的符号起源,单看东土六国和西土文字就是千差万别,这样的差别在大一统的帝国里妥妥的是不安分的因素,书同文也就显得势在必行了。书同文一行,六国文字皆废,秦大篆也随之改进为小篆,通行全国。书同文必有依据,可是并未见太多史书资料记载具体事宜,原因其实也不难想见,考试大纲、教改规定之类的政策性书籍,谁又会悉心保存呢?

可用字时候怎么办?战国到秦汉期间,已不可考的作者完成了中国流传下来的第一本字书——《尔雅》,没有读音,只按意义归纳总结。后来又有一本体例相似的《释名》,汉代刘熙所著,分门别类解释词语。随后许慎耗时二三十年,完成了文字学上的不朽名著《说文解字》,分五百四十部,按每部形体特点分别排列、据形系联。书同文只解决了书面形式,方言语音还不统一,扬雄钻菜市场、蹲城门口,和大街上的老太太搭话,多方收集方言词语,著成《方言》一书。此四者,为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基础之作、经典之作,其中最出彩的,非《说文解字》莫属。

两汉时代的文学、语言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持续时间不短,那就是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古文经”就是指秦以前用鲁国文字写的经书,而“今文经”是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的经书。两种经书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个不同恰好反映了从战国到汉代中国文字的演变历程。秦始皇确立了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结束了战国时代文字异形的混乱,直至汉代,汉字已经发展到更加简便易识的隶书,别说战国文字,就是“同书文字”小篆也为多数人所不识了。武帝末年,鲁恭王扩建自己的院子,挖了孔子的老宅,从老宅的墙壁里发现了一批儒家经典,《尚书》《论语》《孝经》等书均有,从文字形体到内容都和当时拿隶书写的不一样,刘向拿着比对了一下,得出结论“文字异者,七百有余”。但西汉时期的经学博士都是今文经学一派,官学也不教古文,而且当时的解经风气并不好,解释一点不科学,长篇大论、拆解字形,不顾语言本体。到了东汉,古文学派优势显现,他们注意从语言本体出发,从语言事实本身着手去解释文章,当然这些人也有出错误的时候,但他们总体上治学态度比较严肃,后人所谓的“朴学”“汉学”“实事求是之学”主要说的就是古文经学派的治学。这个学术争端直接推动了汉代文字学的发展,经过百余年的积累,培养出一批文字学家,产生了《说文解字》这样的优秀字书,可以说古文经学派战胜今文经学派的标志性成果就是《说文解字》了。

这篇《说文解字序》可以说是文字学研究的必读篇目,它详细道出了许慎著述的方法和目的,也体现了他的学术观点。许慎之所以能够完成这样的巨著,相比社会、历史条件,成就他的是先进的学术观点和科学的分析方法。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阐明的。首先,许慎是讲发展的。汉字是发展的,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用发展的视角看问题一点也不难理解,可是在汉代,今文学家认为字是仓颉造的,他们把秦之隶书当作远古仓颉所造,理由简单:辈辈相传、几无改移。许慎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文章一开头就讲述了汉字演变历史 ,从黄帝的史官仓颉“初造书契”讲起,一直讲到秦始皇统一文字,讲到隶书产生、古文废绝。甚至还谈到战国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许慎抓住“文字异形”进行了梳理,至于“言语异声”的问题直至明人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才打破了音韵研究的坚冰,随后音韵成就叠出。由此可见许慎的发展观点十分科学前卫。

接下来,许慎就用系统性来说话了。学者研究任何一个事物,都要努力去揭示研究对象的内部系统,许慎研究发现,汉字的内部结构有严密的系统性,这就是“六书”。这个说法在战国时代已经提出,《周礼》就提到了,但第一个发展完善了六书,并用六书的概念来大规模进行分析的人是许慎。许慎能从古文字本身去研究每一个汉字的内部结构,开创了“据形系联”的部首归字法,不仅揭示了汉字字义内部的系统性,也为后来的部首检字法打下了基础。

还有就是广收材料,讲证据。今文经学派不能承认文字的发展观点,对着一堆古文字无从解释,只好采取“不承认”的办法,说这是好奇之人的伪书。许慎大量收集他所能看到的古文字,一般有三种:篆文、古文、籀文。篆文指的是秦代小篆;古文就是战国时的鲁国文字;籀文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通用文字,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篆。这些字的形体是有差异的,许慎“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不光不厌其烦地做着琐碎的技术工作,还谦虚地去请教“通人”,即有知识又有见地之人,取众家之长。

在中国语言学史上,许慎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说文解字》虽然不是第一部字典,但它的出现标志着文字学、字典学真正独立了出来,他阐明了文字的重大意义: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文字与五经六艺的关系、文字与王政的关系、文字的传承作用,一句话说得明明白白。

至于饱受批评的“许慎为‘尊孔读经服务”论,则说明了他的时代性,许慎的思想是属于儒家学派的,在汉代环境下,讲古文解经也并无不可。作为一篇序言,《说文解字序》是长了一些,但是其中闪现的传统性和先进性,都光辉熠熠又厚重朴实。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故后世称其为“李昌谷”。李贺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但到其父李晋肃时,已家道中落,不过,他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诗中一再提起,如“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等等。

李贺才思聪颖,是天才式的人物。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才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写就《高轩过》一诗,从此名扬京洛。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以锦囊搜集好句,晚上回家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其母担忧他“呕出心乃已”。

李贺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诗歌内容主要有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描写幻想中的神鬼世界,书写人民的疾苦,揭露时弊、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昏聩,歌颂边塞将士英勇卫勉等。诗风以空灵见长,他擅长以奇特的语言营造悲冷的氛围。诗歌意象跳跃,结构不拘常法。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他刻意追求诗歌语言的瑰美冷峭,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獨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宋代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说:“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

猜你喜欢

许慎李贺古文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李贺呕心沥血谱华章
李贺 “宅”出千古绝句
称象
嫦娥奔月
绑架准女婿同伤共悲:谁不是一边崩溃一边自愈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遇见下一场遇见
许慎德
游许慎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