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摘要

2019-11-21

银行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全国性广发中间业务

2019年,银监会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纳入大型银行管理,这样就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以下分别称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邮储)六家全国性大型银行。加之由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恒丰银行、渤海银行等12家银行组成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称为招商、中信、浦发、民生、光大、兴业、华夏、广发、平安、浙商、恒丰、渤海,统一称为股份制银行),构成我国现有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虽然家数有限,但却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恒丰银行尚未披露年报,因此,本报告以其余17家银行2018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将从资本、资产、盈利以及流动性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资本状况

2018年,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加剧,增长势头有所放缓,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较大;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重,金融风险逐渐暴露;金融监管从严,资管新规逐步落地,表外业务回到表内,同业受到压缩,处置不良资产压力增大。以上种种因素对银行业资本充足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各大银行都在想尽办法增加资本,提供资本充足率。

2018年是《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规定的银行资本达标的最后一年。全国性银行在资本补充上进行了诸多努力。这一年,有12家全国性银行启动了资本补充计划。或定向增发,或发行优先股,或发行二级资本工具。得益于资本补充,201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本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全部达到了监管要求。浙商试图回归A股,实现A+H两地同时上市,并于2018年6月于A股递交招股说明书,目前还在排队之中。2019年6月,邮储递交招股说明书,如果回归A股成功,则国有六大行“A+H”模式将基本确立。

2018年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03%,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58%,资本充足率为14.20%,杠杆率为6.73%,较2017年底均有所上升,总体保持稳健。下面将详细分析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本情况。

如图1所示,资本充足率最高的是建行(17.19%),最低的是平安(11.5%)。广发于2019年初完成了300亿元的定向增发,使其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资本充足率均提高了1个百分点左右。相较去年,仅有两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所下滑,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建行(增长1.69个百分点)和浦发(增长1.65个百分点)。多家银行通过扩充二级资本手段,有效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平安资本充足率虽较去年有所上涨,但面临的资本压力仍然较重。

在一级资本充足率方面,建行保持第一(14.42%),渤海为最后一名(8.61%)。相对2017年,总共有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有所下跌,增长幅度最大的为广发(增长1.4个百分点),其300亿增资计划使其一举拉开了与监管红线的距离,其次为邮储(增长1.21个百分点)。此外,华夏在年末也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增资,其一级资本充足率增长了1.06个百分点。虽然大型银行整体保持稳健,但股份制银行,尤其是未上市的股份制银行面临的监管压力则要大得多。其中,渤海勉强满足监管要求,但也只比监管红线高0.11个百分点。

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方面,建行依旧位列第一(13.83%),浙商排名最低(8.38%)。總体而言,均保持在监管红线上方一定空间。仅有两家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相较2017年有所下滑,增长幅度最大的为广发(增长1.4个百分点)。光大积极的信贷扩张使其资本情况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恶化(降低0.41个百分点),但总体较为稳健。

在这三个充足率中,国有六大行总体上领跑其他银行,股份制银行中仅有招行表现较为突出,能够达到国有大行水平。邮储各指标总体落后于其他国有大行,在杠杆率方面尤其明显,仅略高于渤海。

杠杆率方面,17家银行全部达到了4%的监管要求,总体较2017年有所上升。杠杆率最高的为建行(8.05%),最低的为渤海(4.52%)。华夏(增长1.21个百分点)和广发(增长1.01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较为突出,华夏也是股份制银行中杠杆率水平最高的银行(7.06%)。仅有三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杠杆率较2017年有所下降。

2019年,资本补充的压力仍然很大,但不少银行已经在资本补充方面取得一定成效。除了2018年预案公告的资本补充方案正在有序推进和完成之外,2019年也有很多银行公布了新的资本补充方案。

监管部门也在积极鼓励资本工具创新。2018年12月25日,金融委办公室提出推动尽快启动永续债发行。2019年,中行成为首家发行永续债的全国性商业银行。非上市银行发行永续债松绑后,渤海也宣布了不超过300亿的永续债发行计划。

资产质量

截止2018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有所增加,不良贷款率相较去年增长了0.09个百分点,达到1.83%。但关注类贷款占比有所下降,从3.49%下降到3.13%,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均继续回升,分别达到186.31%和3.41%,较去年分别增长了4.89和0.25个百分点。

关于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我们将从不良贷款、风险抵补能力、贷款集中度三个方面分析其资产质量情况。

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图7、图8分别列示了近三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总体而言,由于规模上的差异,除邮储外其他国有大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显著高于股份制银行。从不良贷款余额近三年的变化趋势来看,除个别银行外(招行、浦发),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增幅普遍高于国有大行,六大行中除邮储外不良贷款余额增幅均控制在10%以内。由于不良贷款的基数较低,邮储的不良贷款余额增幅最大,高达35.1%,但不良贷款余额控制在较低水平。农行不良贷款余额延续下降趋势。股份制银行中,部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显著提高,仅有招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继续保持下滑,连续两年降幅达6%上下。

不良贷款率方面,17家银行不良率均控制在2%以内。浦发不良率最高,为1.92%,其次为华夏(1.85%)、渤海(1.84%)。邮储不良率最低,为0.86%,为17家银行中唯一一家不良率低于1%的银行。招行(1.36%)、浙商(1.2%)也相对较低。

从不良率近三年的变化趋势来看,2017年见证了强监管大幕的拉开,共有13家银行不良率有所下降,2018年则只有8家,国有大行的不良率两年来持续好转,尤其是农行的不良率由2016年的2.37%下降到2018年的1.59%,但邮储涨幅相对较大(增加0.11个百分点)。由于不良贷款绝对规模上涨稍快,股份制银行面临的不良率上升的压力相对较大,但招行的不良率实现了相对较大的降幅,分别在2017和2018年下降了0.26和0.25个百分点,同时也是2018年17家银行中最大的降幅,浦发在2018年也出现了0.22个百分点的降幅。

除了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率,我们也选择逾期贷款余额和比例、关注类贷款余额和比例,以及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来全面考察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面临的潜在不良贷款压力。由于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是衡量资产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其走向与不良率具有一定相关性,故也纳入考察。

圖9和图10列示了17 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情况。显然,关注类贷款余额与资产规模高度相关,从近三年的变化趋势来看,国有大行相对股份制银行的增幅要低,其中工行,农行和交行的关注类贷款规模有所下降;股份制银行中,浙商和中信都出现了较大的涨幅,分别为31.95%和24.36%。

关注类贷款占比方面,近日国有大行关注类贷款情况总体有所好转,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并无明显的优劣之分。华夏占比率最高,为4.44%,民生(3.36%)、广发(3.33%)紧随其后。邮储占比继续保持最低,为0.63%,浙商(1.62%)、招行(1.51%)表现相对较好。大多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占比都有所好转,工行降幅达到1.02个百分点,幅度最大,其次为平安,降幅为0.96个百分点,民生、广发、光大降幅也较为明显,分别下降了0.71, 0.84, 0.56个百分比。2017年有14家银行关注类贷款比例下行,2018年则有15家银行呈现下行,仅有中信和浙商略有上升。

从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情况来看,由于广发和浙商未披露2018年度迁徙率数据,故暂时剔除。相对2017年,共有10家银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有所上升。中信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最高,为48.27%,农行最低,为16.93%。部分银行明确在年报中披露,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风险分类下调所致,如中信、平安等。

逾期贷款方面,国有大行在规模上依旧是最大的。从变化趋势来看,国有大行表现相对较好,工行,农行和交行的逾期贷款余额都继续延续了下降的趋势。在股份制银行中,兴业和浙商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涨幅分别为53.67%和48.15%,平安和广发的逾期贷款余额降幅最大,分别为13.81%和14.90%。

逾期贷款率方面,国有六大行表现总体好于股份制银行。邮储逾期率保持最低水平,为0.99%,华夏和广发逾期率最高,均为3.42%。大部分银行的逾期贷款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曾经逾期率最高的华夏、广发和平安,仅有3家银行在2018年出现了逾期贷款率的上升,最大降幅出现在广发,逾期贷款率下调了1.46%,虽然仍是最高水平,但基本回归正常区间。

另外,在此我们还可以从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之间的“剪刀差”来衡量各个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的真实程度。如图14,广发虽然“剪刀差”最大,但相对2016年的高点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下调,在2018年控制在了2%以内。很显然从趋势上来看,各个银行的“剪刀差”在近两年来都有较大程度的缩减,尤其是股份制银行,这表明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差距得到了控制,很可能是由于各个银行出于审慎目的,积极下调风险分类,主动将部分逾期贷款归入不良,从而强化不良资产认定和处置。其实早在2018年,监管部门就已经要求加大不良确认力度,并对不同类型的银行设置了过渡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早在2018年中就已经将全部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计入不良,农行甚至早在2018年8月就已表明将对公30天以上的逾期全部计为不良。因此总的来说,国有大行的贷款质量真实程度更高一些。

总体而言,在强监管的背景下,各银行年报中均提到了改善资产质量,化解风险,提升风控合规管理等字样,这反映了各大银行风险控制意识观念的增强。随着贷款质量真实性的提高,叠加不良贷款率、关注类贷款率、迁徙情况,以及逾期率的稳定乃至好转,都可以表明在2018年,各主要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情况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值得一提的是,银保监会在2019年5月公布了《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如果金融资产的本金、利息或收益逾期(含展期后)超过360天,商业银行应将其归为损失类。按照这一标准,在2019年及以后,操纵逾期控制不良率的空间将更加缩小,将有利于存量风险的释放,但也对各银行拨备计提比例造成一定压力。

全国性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

目前, 银监会通过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两项指标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综合考核。2018年2月28日,银监会印发《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银监发〔2018〕7号),调整了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具体而言,拨备覆盖率指标由150%调整到120%~150%,贷款拨备率指标由2.5%调整至1.5%~2.5%。各级监管部门在上述调整区间范围内,按照同质同类、一行一策原则,明确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释部分银行的拨备率压力,提高银行的利润空间,逐渐实现与国际水平接轨。

贷款拨备率方面,农行继续保持国有大行中拨备率最高的地位(4.02%),招行在2018年排名第一,为4.88%,广发最低,为2.2%,各银行之间虽有所分化,但均满足监管要求。从近三年的趋势来看,虽然监管要求有所放松,但2018年仅有4家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出现下降,招行增幅连续两年保持第一,在2018年录得0.66个百分比的增幅。此外,建行和邮储的贷款拨备率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民生相对去年则减少了0.3个百分比,降幅最大。

本报告中,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中间人参与的金融服务,不构成商业银行的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其收入反映为利润表上“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是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是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不过,在中国银行业中存在真实表内名义表外的业务。2018年,资管新规正式发布,其秉持了防风险的总基调,核心目标在于最大程度消除监管套利空间,在资金池业务、刚性兑付、多层嵌套、通道业务、非标业务等重点领域保持了十分严厉的态度,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造成一定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面临下行压力。

本报告将选用中间业务净收入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两个指标考察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情况。

中间业务净收入及其增幅

中间业务净收入,即财务报表中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净额,反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的绝对水平。

2018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共实现中间业务净收入8615.88亿元,较上年上升2.72%。图 列示了近三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情况。大型银行共实现中间业务净收入4893.54亿元,占17家银行整体的56.80%,其中:工行和建行分别以1453.00亿元和1230.35亿元排名前两位;邮储中间业务净收入规模在大型银行中最小,为144.34亿元,低于中信、招商、兴业、民生等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中,招商以664.80亿元继续保持领跑地位,而民生、中信、兴业紧随其后,分别实现了481.31亿元、451.48亿元、429.78亿元的中间业务净收入;浙商、渤海则均在100亿元以下,分别为42.52亿元和63.57亿元。

就近三年变化趋势而言,2018年6家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上升3.61个百分点,11家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上升1.58%,呈同向变动趋势,且大型银行上升幅度较大,这导致大型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在17家银行中的比重上升。与2017年相比,大型银行中,仅中行下降了1.67个百分点,其他5家都出现了上升,邮储由于中间业务净收入基数较小,上升幅度最大,达13.32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华夏、中信、浦发、招商、渤海、浙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3.53个、3.65个、14.42个、26.81个46.94个百分点;增长的股份银行中,增速最快的广发达到了25.94个百分点,增速最慢的民生则仅有0.81个百分点。

中间业务占比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之比(以下简称“中间业务占比”)是衡量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及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重要指标。由于利息净收入与中间业务净收入合计占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90%以上,因此中间业务占比与利息收入的变化趋势整体上是相反的。2018年,17家全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为21.30%,较上年下降1.12个百分点。

图26列示了近三年各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情况,除浙商,其余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均在20%以上,高于大型银行。六大行中,建行达到19.41%,超过交行(19.39%),在大型银行中占据首位;邮储、农行的中间业务占比依然很小,分别为5.53%、13.05%,工行降至18.78%,中行降至17.30%。股份制银行中,广发以57.20%的水平在所有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占据头把交椅,最低的浙商仅为10.90%,较上年大幅下降12.49%个百分点,其余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占比均在20%~35%,超过大型银行。

从近三年的变化情况看,2018年仅有广发一家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占比上升,其余16家商业银行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与2017年11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上升的局面大为不同。整体来看,大型银行中间业务占比下滑程度较小,交行下降了1.6个百分点,为六大行下降幅度最大者,其次中行下降了1.05个百分点,其余大型银行下降幅度均在1%以内。股份制银行中,仅广发中间业务占比上升了3.88个百分点;在下降的银行中,浙商大幅下降12.49个百分点,为所有商业银行下降幅度最高者,渤海下降7.03个百分点,其余股份制银行下降幅度均在5%以内。

成本控制水平

影响商业银行利润水平的因素除了收入,就是相应的成本。成本收入比是反映取得单位收入所耗费的成本,在数值上等于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之比。成本收入比是银监会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风险抵补类指标之一,按监管要求,该指标不应高于45%。

图27列示了近三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情况。2018年,除邮储成本收入比较高外,达到56.41%,其他1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均继续保持在40%以内。大型银行中,工行最低(23.91%),邮储最高(56.41%),其他银行成本收入比则在26%~32%之间。股份制银行中,广发(36.18)成本收入比最高,渤海(35.46%)緊随其后;浦发仅为25.12%,成本控制情况最佳;其他8家银行均为25%~35%。

从近三年的变化情况看,201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变化各不一致,有升有降,但是大多数银行都在下降。6家大型银行成本收入比均在下降,邮储下降幅度达5.16个百分点,农行下降了1.69个百分点,其余4家银行下降幅度均在0.6个百分点之内。股份制银行中,除中信、平安、招商、浦发、渤海5家银行成本收入比分别上升了0.65个、0.43个、0.79个、0.78个、1.18个百分点,其余银行均在下降,光大、广发分别下降了3.13个、3.09个百分点,区其余银行下降幅度均在2%以内。

流动性分析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其实质是如何正确匹配资产负债的流动性。流动性不仅直接决定着单个商业银行的安危存亡,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都至关重要。从总体情况看,近年来我国M2增速处在高位,从2014年的第三季度至今,流动性比例在 46%~51% 之间波动,宏观流动性比较充裕,中国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充足。

本报告采用流动性比例和流动性覆盖率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

流动性比例

流动性比例是指流动性资产总额除以流动性负债总额得出的比率,主要反映商业银行的流动资产变现用以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流动性比例越高,表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充裕。银监会对这一指标的监管要求是不得低于25%。近年来,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总体上保持了稳步上升的态势。

图28列示了近三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情况。2018年末,全国性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均明显高于25%的监管要求。其中,大型银行流动性比例最高的是交行(67.28%),其次是邮储(61.17%)、中行(58.7%)、农行(55.17%)、建行(47.69%)和工行(43.8%),也都在40%以上。股份制银行中,广发(80.58%)、兴业(66.52%)和光大(64.26%)的流动性比例均超过了60%,最低的招商也有44.94%。

201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以正增长为主,仅有浦发出现负增长,为-2.82%。大型银行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流动性比例变动最大的是邮储,上升了19.07个百分点;中行大幅上涨了11.60个百分点,建行也从2017年的负增长变成了今年4.16个百分点的增长。股份制银行中,广发、渤海和民生分别上升了16.83个、14.62个和11.84个百分点;其他流动性比例上升的股份制银行上升幅度都在10个百分点以内。

流动性覆盖率

流动性覆盖率是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与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之比,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在设定的严重流动性压力情景下,能够保持充足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并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来满足未来30日的流动性需求。自2018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应当在2018年底前达到100%。在过渡期内,应当不低于90%。在此之后,资产规模不小于2000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应当持续达到流动性覆盖率的最低监管标准。

图29列示了近三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情况。总体来看,2017年16家全國性商业银行均已符合流动性覆盖率达到过渡期90%以上的监管指标,有12家银行已经超过了100%的监管要求。截至2018年底,所有银行都已经全部符合100%的监管要求。大型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全部大于了110%。其中,最高的邮储225.20%的流动性覆盖率,远超其他大型银行;建行以140.78%的流动性覆盖率排在第二位,超过了中行的139.66%;工行、农行、交行也达到了126.66%、126.60%、112.03%。在股份制银行中,浙商排在首位,流动性覆盖率也超过了200%,为215.50%。其余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都介于100%到150%之间;股份制银行中流动性覆盖率最低的华夏也达到了107.14%。

与2017年相比,大多数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都呈上涨趋势,1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只有工行出现了下降,下降了2.36个百分点。其余大型银行整体上也没有股份制银行表现良好。大型银行中有2家银行上涨幅度低于10个百分点,分别是交行1.83个百分点和农行5.40个百分点;最高的邮储上升了79.41个百分点,建行为18.79个百分点,中行为22.25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上涨幅度均大于10个百分点,增长较快的有招商为42.51个百分点,平安为40.82个百分点。其余10家银行也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上升幅度最低的华夏上升了13.71个百分点。

净稳定资金比例

净稳定资金比例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稳定资金来源,以满足各类资产和表外风险敞口对稳定资金的需求。净稳定资金比例为可用的稳定资金与所需的稳定资金之比。可用的稳定资金是指商业银行各类资本与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其对应的可用稳定资金系数的乘积之和;所需的稳定资金是指商业银行各类资产项目的账面价值以及表外风险散口与其对应的所需稳定资金系数的乘积之和。

2019年,银保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净稳定资金比例信息披露办法》,要求商业银行至少按照半年度频率披露最近两个季度的净稳定资金比例相关信息。截至2019年8月8日,已有5家国有大行和2家股份制银行公布了2018年末净稳定资金比例的具体数据,这些银行已全部满足银保监会100%的比例要求。其中,最高的邮储为163.91%,其余国有大行的净稳定资金比例都在120%以上,显著高于已公布的股份制银行,从高到低依次为农行127.40%,工行126.62%,建行126.43%和中行125.60%;另外两家股份制银行分别为浙商109.69%和光大105.75%。其他银行,如交行和民生,虽然没有公布具体数据,但也在年报上披露净稳定资金比例已满足监管要求。

(执笔人:任非凡、吴梓萌、杨佩玮、欧明刚)

猜你喜欢

全国性广发中间业务
浅析中间业务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教育部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生全国性大赛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广发基金:巨量赎回之痛
印度将实行全国性销售税
必须尽快制定一部全国性的城管执法规范
广发C计划登陆移动终端APP
对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情况的调查
重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