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

2019-11-21陈卫林陈晓东曹晓阳刘晓夏

世界复合医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矫正术鼻中隔鼻窦

陈卫林,陈晓东,曹晓阳,刘晓夏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苏南通 226300

临床上, 慢性鼻窦炎属于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耳鼻喉科疾病,是一种鼻窦慢性化脓性炎症,通常情况下会同时累及多个鼻窦[1]。该疾病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促使呼吸道感染症状加重, 严重情况下甚至还会引发颅眼肺并发症,促使患者视力发生改变,严重情况下甚至会促使患者因感染而死亡[2-3]。 现阶段,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程度加重,慢性鼻窦炎患者数量也明显增加[4]。 研究显示,慢性鼻窦炎和鼻中隔偏曲存在密切相关性, 是该疾病出现的重要病因之一[5-6]。 手术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常见方式之一,以往临床上通常会选择传统开放手术、分期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但术后极易出现粘连、愈合不良、窦口引流不畅等情况,所以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受到了一定限制[7]。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 发现采用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性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能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该研究选取该院2013 年1 月—2018 年12月收治的92 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此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2 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在该院接受治疗,纳入标准:①不存在手术禁忌证;②知情同意;③合并鼻中隔偏曲;④出现嗅觉减退、鼻阻塞、鼻黏脓涕、少量反复鼻出血等临床症状;⑤精神状态正常。 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②存在手术禁忌证;③存在认知障碍与精神障碍。 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年龄32~61 岁,平均年龄(48.56±2.15)岁,共46 例,男性24 例,女性22 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33~60 岁,平均年龄(48.09±2.08)岁,共46 例,男性22 例,女性24 例。 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性手术治疗,对患者行全身麻醉,获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之后,再分别用生理盐水20 mL+0.1%肾上腺素2 mL 棉片对鼻腔黏膜进行收敛,及生理盐水5 mL+0.1%肾上腺素2滴对鼻中隔黏膜行局部浸润性注射, 采用鼻内镜进行监视,先对患者行鼻中隔矫正术,选择在鼻中隔左侧皮肤和黏膜交界处的位置,沿着鼻顶到鼻底,“L”切开鼻中隔黏膜,确保其深度到达软骨膜,然后再紧贴中隔软骨与骨面分离切口侧中隔软骨以及骨膜; 采用鼻内窥镜下三线减张法,切除部分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再将偏曲的筛骨垂直板、犁骨、上颌骨鼻嵴去除;回复鼻中隔粘膜瓣,铺平切口黏膜, 根据需要对患者缝合1~2 针; 然后再行鼻窦开放术,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采用Messerklinger 技术开放鼻窦、清除病灶,依次将上颌窦、筛窦、蝶窦以及额窦开放, 去除窦内积脓、 霉菌团块或息肉样粘膜等不可逆病变,术后采用纳吸棉进行鼻腔填充,以患者病情为依据,合理选择抗生素行抗感染治疗; 于术后48 h 左右将鼻腔填充物吸除,术后7 d 左右借助鼻内镜清理鼻腔,将血痂取出,确保鼻腔、鼻窦引流处于通畅状态,出院后第一个月内每周在鼻内镜下清理鼻腔一次,以后每2 周一次,清理鼻腔痂皮及水肿、囊泡样组织,直至鼻腔、鼻窦粘膜上皮化。 对照组分期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手术,手术方式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若术后临床症状并未减轻, 经内镜检查观察到鼻窦开放口闭合或者狭窄,有大量分泌物存在于鼻窦内,则为无效;若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内镜检查结果显示鼻窦开口处黏膜部分水肿,有少量分泌物存在于鼻窦内, 则为有效; 若术后良好恢复,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内镜检查结果显示鼻窦开放通常,鼻窦内不存在分泌物,则为治愈[8-9]。 以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计算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中将数据均录入,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与对照组(71.74%)对比,观察组(95.65%)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38,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13.04%)对比,观察组(0.00%)术后鼻内术腔粘连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9,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临床上,慢性鼻窦炎的发病原因错综复杂,其中常见原因之一为鼻中隔偏曲导致鼻腔气流动力学发生变化[10]。一般情况下, 鼻中隔轻度偏曲不会对鼻呼吸产生明显影响,但病理性鼻中隔偏曲通常会阻塞呼吸,对引流产生明显影响[11]。以往临床上通常会采用传统前鼻镜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但手术操作存在一定盲目性,同时会给患者带来较大手术创伤,手术操作时间较长,难以同时和鼻窦手术进行,需要行分期手术治疗[12]。 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具有清晰的手术视野,并且术中照明良好,手术操作简单,给患者带来的手术损伤小, 并且手术切口可以鼻中隔偏曲情况为依据,对其进行灵活调整,鼻窦手术也能够同期开展。 采用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性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时, 先采用鼻中隔矫正手术将偏曲之中隔矫正, 进而为后续鼻窦手术开展提供良好的操作空间与手术视野,能为术后鼻窦引流、鼻腔通气提供有效保障,利于术后对鼻腔进行清理,最大程度上降低鼻腔粘连发生率,促使慢性鼻窦炎的治愈率提高。

该研究中,与对照组(71.74%)对比,观察组(95.65%)治疗总有效率更高(χ2=9.638,P<0.05);与对照组(13.04%)对比,观察组(0.00%)术后鼻内术腔粘连发生率更低(χ2=6.419,P<0.05), 提示慢性鼻窦炎采用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性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安全性高。 屈双燕[13]学者经研究发现,与对照组(60%)对比,观察组(80%)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11%)对比,观察组(0%)术后鼻内术腔粘连发生率更低(P<0.05),这与该研究结果具有高度相似性, 进一步证明了采用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性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慢性鼻窦炎采用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性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矫正术鼻中隔鼻窦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经济型鼻窦球囊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眼睑外翻矫正术的护理
改良Fasanella-Servat法上睑下垂矫正术疗效观察
口腔正畸矫正术中弓丝的应用分析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
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NIFRS疗效观察
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