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9-11-21董锡亮武亚宇杨子斌王正祥吕乔潘绍松杨荣新

世界复合医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孔镜椎板椎间

董锡亮,武亚宇,杨子斌,王正祥,吕乔,潘绍松,杨荣新

大理州人民医院骨一科,云南大理 671000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而言, 其诱因主要为患者腰椎间盘髓核以及纤维环呈现出退行性变化的情况后,因为系列外力作用, 对应呈现出髓核组织突出以及纤维环破裂的情况导致患病, 并且此种疾病对患者造成的腰痛感极为明显,会对应呈现出功能障碍、下肢麻木以及反射改变等系列症状[1]。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病情表现严重的情况下, 临床上通常需要采用手术方案展开对应治疗,传统椎板开窗术的应用,除对患者造成较多的术中失血之外,还表现出较差的预后效果,对此需要确定更为有效术式展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针对性治疗[2]。 该次研究选择该院2017 年5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88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探究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方法应用的可行性, 以利于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康复状态的提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88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数字奇偶法分组后探究每组采取的手术方式。 比照组(44 例):男30 例,女14 例;年龄分布范围为35~77岁,平均年龄为(52.45±7.01)分;实验组(44 例):男31 例,女13 例;年龄分布范围为39~79 岁,平均年龄为(52.49±7.09)分。此次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与家属完成知情同意书签署。 观察对比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性别、年龄,结果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分组并接受手术治疗,比照组:采取传统椎板开窗术展开疾病治疗;对患者完成麻醉后,协助其保持面部朝下俯卧姿势,之后于患者腹部胸腰垫放入,以确保处于腹部悬空状态,完成准备工作后,对患者完成2 cm 切口制作,位置为患者腰椎间盘突出节段棘突症状侧旁,之后展开骨膜剥离操作,并且将病变椎板间隙暴露,将患者下位椎板上缘、上位椎板下缘、关节突内缘以及黄韧带绞除后,于椎管内操作,合理切除患者病变核髓组织[3-4]。

实验组:采取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方法展开疾病治疗;采用同比照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致的手术姿势。 采用椎间孔入路,局部麻醉(1%利多卡因),之后利用C 型臂X 线机对患者定位引导操作, 于椎间孔穿刺针准确刺入,对患者椎间盘注射造影操作。 完成后,置入椎间孔镜操作通道、通过内窥镜引导,针对椎间盘髓核利用各种髓核钳展开清理操作,此外,对患者合理选择纤维环成形术展开治疗[5]。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平均下床活动时长、平均住院时长、术中平均失血量,手术前后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JOA(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

1.4 判断标准

对于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腰椎障碍, 对应展开VAS 评定以及JOA 评定,VAS 评定以及JOA 评定结果均同疼痛程度具有正相关特点[6]。 因此,将VAS 评定以及JOA 评定作为该研究的重要评判指标。

1.5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展开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结果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 (VAS 评定以及JOA评定等)以表示,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平均下床活动时长、平均住院时长、术中平均失血量对比

实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下床活动时长、平均下床活动时长短于比照组明显, 术中平均失血量少于比照组明显(t=15.575、9.264、15.138,P<0.05),见表1。

表1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下床活动时长、平均住院时长、术中平均失血量临床对比(±s)

表1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下床活动时长、平均住院时长、术中平均失血量临床对比(±s)

组别 平均下床活动时长(d)平均住院时长(d)术中平均失血量(mL)实验组(n=44)比照组(n=44)t 值P 值1.91±0.62 3.81±0.52 15.575 0.000 5.10±1.32 9.11±2.55 9.264 0.000 19.69±4.89 48.65±11.71 15.138 0.000

2.2 VAS 评定以及JOA 评定结果对比

手术前, 实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VAS 评分以及JOA 评分同比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41、0.018,P>0.05);手术后,实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VAS评分以及JOA 评分少于比照组明显 (t=6.548、15.625,P<0.05),见表2。

表2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VAS 评分以及JOA 评分临床对比[(±s),分]

表2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VAS 评分以及JOA 评分临床对比[(±s),分]

VAS 评分手术前 手术后JOA 评分手术前 手术后组别实验组(n=44)比照组(n=44)t 值P 值6.25±1.13 6.24±1.14 0.041 0.967 1.09±0.37 1.65±0.43 6.548 0.000 20.12±2.59 20.11±2.61 0.018 0.986 10.39±1.79 16.42±1.83 15.625 0.000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腰椎退行性变疾病之一, 此类患者在患病同时, 往往表现出疼痛症状, 更为严重情形下,会表现出肢体功能障碍现象。 遗传因素、受到腰椎损伤以及参加重体力劳动, 均会导致患者呈现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象。 治疗方式,传统以椎板开窗术的应用较为常见,但是往往表现出神经根粘连等现象,进而无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预后做出保证[7-8]。

在此种情形下,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方式的合理应用,其无需牵拉患者神经根, 从而在降低患者神经损伤可能性方面可以获得显著效果,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良好预后质量的获得可以做出充分保证[9]。

观察该次研究结果发现, 实验组手术前VAS 评分为(6.25±1.13)分,手术后为(1.09±0.37)分,比照组手术前为(6.24±1.14)分,手术后为(1.65±0.43)分;实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下床活动时长、 平均住院时长短于比照组明显,术中平均失血量少于比照组明显(P<0.05);手术前,实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VAS 评分以及JOA 评分同比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实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VAS 评分以及JOA 评分少于比照组明显,同董蕊等[10]在《经皮椎间孔镜与经侧隐窝入路胶原酶髓核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研究》一文中表现出一致研究结论,此文中经皮椎间孔镜组术后3 dVAS 评分为(2.74±0.78)分,术后6 个月为(1.52±0.47)分;髓核溶解术组术后3 dVAS 评分为(4.62±1.51)分,术后6 个月为(1.78±0.67)分;可充分说明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方式应用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临床接受脊柱椎间孔镜手术, 利于平均下床活动时长、 平均住院时长缩短,术中平均失血量减少,VAS 评分、JOA 评分降低,最终充分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促进以及预后改善。

猜你喜欢

孔镜椎板椎间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微创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