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肱动脉路径冠脉介入安全性评价

2019-11-21李丹成

世界复合医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冠脉心功能动脉

李丹成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景洪 666100

冠脉介入治疗是临床中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手术方式, 冠脉介入治疗通过将一条导管置入到冠状动脉当中,能够直接疏通冠脉堵塞位置,短时间内恢复血供,而后植入支架,解除血管狭窄问题[1]。 传统冠脉介入术中往往经股动脉进行穿刺,但该穿刺路径容易出现出血、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安全性较低[2]。 近几年,临床中又逐步采用了经股动脉、 桡动脉等多种穿刺方式, 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确保患者安全。 该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了解肱动脉路径冠脉介入的安全性,对此,该院回顾了2017 年6 月—2018 年12 月期间收治的88 例冠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该院收治的88 例冠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该院行冠脉介入术, 依据穿刺路径差异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经肱动脉路径穿刺,为研究组,一组经桡动脉路径穿刺,为对照组,每组44 例患者。 研究组患者年龄50~82 岁,平均年龄(62.3±4.3)岁;其中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20 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9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 例,急性心梗患者14 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51~80 岁,平均年龄(63.4±5.2)岁;其中男性患者26 例,女性患者18 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7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 例,急性心梗患者15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强。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具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经检查确认符合冠脉介入治疗适应证[3];患者及其家属对该次研究知情;患者及其家属同意该次研究,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该次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脏的患者;排除合并恶性病变的患者;排除药物过敏患者;排除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存在免疫缺陷的患者;排除精神意识障碍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以右上肢为穿刺位置, 术前维护血管与皮肤的完整性,并完成备皮。其中对照组患者行桡动脉穿刺,术前Al-lens 试验提示阳性, 经由桡骨茎突上1.5~2.0 cm位置进行穿刺,研究组患者则经由肘横纹1 cm 下部位置行穿刺,穿刺过程中避免损伤浅静脉。 该次手术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完成。 应用Seldinger 法穿刺法与“single-wall technique”技术完成穿刺。术毕拿出鞘管,对照组患者采用环形包扎方式行加压包扎, 每隔2 h 放松包扎5~10 min,6 h后确认止血彻底,无并发症情况,可去除加压包扎,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以及术肢颜色、温度、肿胀情况,术后保持放松状态卧床休息,不做握拳、支撑动作。对腕部制动2~3 h,允许收治稍作活动。研究组患者术后以绷带行“8”字型加压包扎,每隔2 h 放松包扎5~10 min,6 h 后确认止血彻底,无并发症情况,可去除加压包扎,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术后3 h 内严密观察术区情况,以及术肢颜色、温度、肿胀与否等,术后不弯曲手肘,保护自然放松放平状态,适当抬高上肢,确保静脉回流。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冠状动脉梗阻解除,恢复血供,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视为手术成功。 比较两组患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评价标准:去除弹力带后穿刺点有鲜血涌出,或是覆盖纱布有明显血迹为出血;穿刺处局部皮肤有瘀斑、发绀,面积超过4 cm2为血肿;穿刺位置皮肤有瘀斑、发绀,直径超过2 cm 为淤血;术后24 h 内术肢较侧肢有明显肿胀为术肢肿胀。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冠脉收缩压(SBP)和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hs-CPR)。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

1.4 统计方法

试验数据使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分别使用χ2检验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和穿刺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 手术成功率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为100%(44 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5%(35 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与首次穿刺成功率分析[n(%)]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分析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11 例),高于对照组的6.82%(3 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和炎性指标分析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HR 为 (85.42±7.88)次/min,LVEF为(62.07±7.37)%,SBP 为(126.36±6.04)mmHg,hs-CPR 为(7.24±3.22)mg/L,各项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和炎性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和炎性指标比较(±s)

组别 HR(次/min) LVEF(%) SBP(mmHg) hs-CPR(mg/L)研究组对照组t 值P 值85.42±7.88 86.95±10.86 0.756>0.05 62.07±7.37 60.55±8.79 0.879>0.05 126.36±6.04 127.88±5.83 1.201>0.05 7.24±3.22 8.67±5.62 1.464>0.05

2.4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

研究组患者术后心功能I 级占比45.45%(20 例),II级占比45.45%(20 例),III 级占比9.09%(4 例),各项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分级比较[n(%)]

3 讨论

在冠脉介入术的传统应用中, 一般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方式,但股动脉穿刺创伤较大,术后十分易发出血,甚至感染等并发症,对患者损伤较大[4-7]。 肱动脉穿刺与股动脉穿刺相比,无论是的手术创伤还是手术痛苦,都更小,术后止血难度较小, 术后出现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几率也更小,患者恢复较快,基本不需要限制卧床休息,护理难度低,预后效果佳。

从该次研究结果来看: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数据结果说明:肱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术疗效十分显著,且穿刺简单, 操作成功率较高。 而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数据来看: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11 例),高于对照组的6.82%(3 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在于:肱动脉周围有丰富的神经组织,其次,肱动脉位置较深,比较容易出现滑动,在行压迫止血时,容易位移,从而引起出血等一系列的并发症。 徐彦成等[8]在其研究指出“肱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术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8%,高于普通穿刺下的4%,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研究与该研究论证的论证的观点一致,仅有较小的数据差异。

该次研究结果还显示: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HR 为(85.42±7.88) 次/min,LVEF 为 (62.07±7.37)%,SBP 为(126.36±6.04)mmHg,hs-CPR 为(7.24±3.22)mg/L,各项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从数据来看: 肱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术下可以有效恢复患者心功能,减轻组织炎性反应,其效果与桡动脉路径穿刺相当。针对冠心病患者而言, 经手术改善患者心功能是治疗原则之一,但有研究指出: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也指示了心肌的损伤程度,也就是所,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也应当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内容, 因而该次研究将超敏C 反应蛋白纳为了观察指标,而从该项指标的数据结果来看,肱动脉穿刺和桡动脉路径穿刺均可以改善炎性反应。 这一点在结果2.4 中也得到了论证。

综上所述,经肱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效果明显,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但并发症较多,安全性有待商榷,临床应用中建议依据患者个体差异选择适合的穿刺路径。

猜你喜欢

冠脉心功能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单纯吻合指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