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名门世家

2019-11-21文丨

遵义 2019年22期
关键词:梁先生梁思成梁启超

文丨■ 晓 荷

10月的天津,秋高气爽、层林尽染、五彩斑斓。位于河北区民族路44号的梁启超故居,门前两棵石榴树结满了果实。站在先生塑像前,肃然起敬。走进故居,聆听讲解,感慨万千。

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的梁启超,4岁起居家就读,跟祖父识字,9岁出口成章,12岁中秀才,17岁中进士,可谓天赋异禀。后师从康有为,了解天下大势和民族危难,立志为改良救国、振兴中华而奋斗,从此一脚踏进政治。一部中国近代史,先生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反对帝制、提倡立宪……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淡出政坛,出任清华国学院导师,专心于学术研究。

梁启超先生,算得上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先生视野开阔,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尤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合编为《饮冰室合集》。退出政治舞台,仍活跃在学术研究领域,并能取得巨大成就,吾辈只能感叹天纵英才!

以往讲到世家,往往指家族传承的是某种艺术或绝活绝技,比如绘画、京剧、武术,抑或雕刻、瓷器、刺绣之类,但实际上,在文化方面,似乎也存在这么一个规律,即家族文化传统。就是在一个家族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能更好地促进下一代的成长,从而实现在某个文化领域的卓越成就。在中国,讲到文化名门世家,梁氏一族当之无愧。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梁先生身上便是最好的印证。梁先生在忧国忧民、勤奋著书、匡国济世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他将自己的学识和感悟润泽在儿孙身上,言传身教,悉心培养。9个子女中,7个有在国外名校留学的经历,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而当时的中国,战火弥漫、积贫积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没有半分犹豫,全部都选择回来报效祖国,因为和他们的父亲一样,有一颗炽热的中国心。

最惹世人注目的无疑是其长子梁思成,未来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受到了梁先生最精心的教育和栽培。其他子女也在先生深厚的“齐家”之道的熏陶下,各自成长为出色的学者、专家。

梁思成是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并用英文为外国读者写了一本通俗易懂的《中国建筑史图录》,让中国建筑在国际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梁思成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建筑理论、建筑教育思想、城市规划理论方面都提出了不少超前的新观点,是我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永一生致力于考古事业,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是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方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有作品《梁思永考古论文集》传世。

五子梁思礼是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自行设计并于1964年实验成功的第一枚地—地导弹的控制系统负责人。在他的主持下,我国首次把集成电路用于弹上计算机,并首次以此进行全弹自动化测试。他还参加了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远程火箭的飞行试验。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三子梁思忠是炮兵上校,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中,梁思忠表现相当出色。此后不久,年仅25岁的他却因患腹膜炎服错了药、贻误了治疗时机,英年早逝。

四子梁思达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参加中国科学院经济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工作,并于1965年主编《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

长女梁思顺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是诗词研究专家。梁先生在世的时候,她长期担任父亲的助手。她编有《艺蘅馆词选》,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次女梁思庄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精通英、法、德、俄等语言,奠定了燕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西文图书编目的基础,并且在目录学领域有独创。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她思想活跃,积极进步,是燕大学生领袖,为“燕京三杰”之一,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四女梁思宁是光荣的革命军人,在三姐梁思懿的影响下,梁思宁投奔了新四军,在新四军123支队司令部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梁先生家学渊源、文化传家,子女个个翘楚,满门俊秀,一家三院士,文化名门世家,果然名不虚传。

猜你喜欢

梁先生梁思成梁启超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梁漱溟演讲收费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梁启超的开场白
女子离婚后发现前夫隐瞒股权
她在睡梦中,他在等她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