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应该如何处理“时间因素”
——琼·罗宾逊的探索及其当代意义

2019-11-19罗卫东周嫣然

社会观察 2019年8期
关键词:罗宾逊马歇尔经济学

文/罗卫东 周嫣然

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分析无法躲避时间。其一,经济学中的原因通常需要经过时间才能产生经济结果。譬如价格的波动对生产的影响,往往要进入下一期生产时才体现出来。其二,时间是部分应用经济学子领域中的关键因素。分析中比较常见的是采取利息、贴现率或者折旧率的处理。其三,对某一经济关系的研究,处于不同的时间情形下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譬如对“货币幻觉”的讨论,大多认为短期中确实存在,但是当进入到长期情形时,这一现象并不显著。如何适当地处理经济分析中的时间因素就成了经济学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意味着经济学需要去定义在经济领域中的时间。

经济学中的时间:问题的背景和思想沿革

古典时代的经济学家探讨的主要是当时经济制度下经济积累的历史过程以及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产品分配问题,并未特意对经济活动中的时间因素进行讨论。不过,从经验出发,他们关注了经济活动中时间因素的作用。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很多涉及时间因素的论述。主要是三个方面,关于作为一种有限要素的时间,斯密谈到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第二种情况是由于劳动分工“节约了从一种工作转向另一种工作通常损失的时间”;关于作为一种经济因素起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时间,斯密认为高工资可以吸引劳动者进入新的行业,但是“必须经过很长的时间他才能将其降低到普通的水平”;关于界定特定经济分析所处的时间,斯密在分析银价变化时,就明确了谈论所具体涉及到的历史时期以及相应的不同经济情景,再进行分析。

马歇尔是经济学史上首个对时间问题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及其科学处理的困难有清醒认识的经济学家。

马歇尔认为“时间因素是经济学上许多最大的困难的根源”。在这里马歇尔谈到了譬如事实上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在长时期内无法做到,随时间产生的新干扰会影响被独立出来的研究主体以及经济结果的时滞。其次,马歇尔在理论展开时谈到“时间因素对于供求有着巨大的重要性”。通过区分时间的长度对经济系统的不同影响,主要是生产与时间的关系,他将时间区分为市场周期、短期、长期和长周期。它们分别代表了供给不变或完全没有弹性、生产规模无法改变、生产规模可以改变,以及允许技术和人口发生变化的情形。马歇尔在涉及时间因素的分析中,对其进行划分的依据不是简单地按照自然时间的长度,而是依据该经济体中时间对于厂商乃至整个行业供给条件的影响而进行的。

在《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力图在科学的标准上考察时间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但并未形成严格而稳定的分析框架。直到晚年,马歇尔对于自己未能妥善处理经济分析中的时间因素而耿耿于怀。

随后,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将理论的目光聚焦于短期总需求分析,而货币供求成为其考察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变量。在《通论》中,凯恩斯指出,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其原因追根溯源在于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这三个方面。这三者都与时间有关。因而在凯恩斯的经济分析中对时间借由预期等概念有着清醒的自觉,并试图予以有效处理。但是,和马歇尔一样,凯恩斯并没有特意在其理论中突出地处理时间因素。

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古典综合派,对于经济分析中时间的处理相对而言更偏标准化。其中静态分析一般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动态分析则多是通过时间序列的方式将自然时间引入分析之中,这更类似于物理学的处理方式。

总之,自古典政治经济学诞生以来,直到罗宾逊夫人之前,不乏关注并不同程度致力于处理时间问题的经济学家,但事实是,时间并未成为经济分析的关键问题,自然也没有得到集中、专门和系统的研究。

琼·罗宾逊的历史时间内涵

作为马歇尔的徒孙,以及凯恩斯最青睐的弟子——琼·罗宾逊,深刻认识到了经济学分析中如何正确处理“时间因素”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在她看来,这是如日中天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的“阿基里斯之踵”。晚年的罗宾逊更是将学术思考和研究的重点置于经济分析中的时间问题。这方面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她与学生伊特维尔合著的《现代经济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中。她对该书在纠正主流经济学的偏向,推动经济学走上正确道路方面抱有极大的希望。

罗宾逊认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理论中真正的问题是“混淆了想象的均衡位置的比较与经历历史的积累过程”这两者。她批评新古典综合派经济理论中的均衡分析方法是与时间脱节的。这一方面体现在,“我们可以假设拍摄一些处于静态均衡的经济的静止照片;尽管作为一个思想实验,这未尝不可,但通过投影仪翻动静止照片来获得累积过程的运动图像是不允许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当经济处于均衡之中时,将来与过去没有了区别,均衡以超时间的状态存在。所以罗宾逊认为以这样的均衡概念为基础来分析经济变动是不可靠的。罗宾逊指出应把“经济生活看做是通过时间进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未来不是未卜先知”,进而要构建的是处于流动的时间进程中从最简单开始逐渐变复杂的经济分析模型。

经济分析中对时间的处理方式,罗宾逊将其区分为历史时间和逻辑时间两类。“逻辑时间可以在黑板上从左到右一直追寻下去,而历史时间则从黑板后面黑暗的过去中走出,走向前面没人知道的未来。”逻辑时间,是模型中抽象为参数的无差异的时间度量;而历史时间涉及不可改变的过去的和难以预测的未来,现在则是这两者之间“一个不断移动的点”。

罗宾逊关于历史时间的论述,与新古典综合经济学中逻辑时间概念有着重要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不可改变的过去、时间的单向性以及难以预测的未来。

(1)不可改变的过去

罗宾逊提出的历史时间首先强调经济中存在着不可改变的过去。经济分析应是处于某一特定情境中并且是不可改变的。“不可能改变过去的历史而从一点移到另一点……任何运动都必须发生在将来时间的范围内。”除非是在一个空白的时间开端,否则涉及时间进程的经济分析都会有一定的历史环境和基础,都有某种特殊力量的积累。在具体进行经济分析时,罗宾逊认为首先需要说明分析对象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关系以及所处的经济制度。

“生产不单纯是技术过程,它也涉及社会关系,特别是关于财产要求权的法律规定和公认惯例。”“即使在简单的农业经济中,社会关系也被认为它支配着进行生产和实行产品分配的方式。”

在分析展开之前先说明其相应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制度,可见罗宾逊认为经济学不是试图构建一个普遍适用的形式化的体系,而是依照不同的社会体系以及具体的问题建立各具特色的分析框架。在她看来,过去积累性地形成的特定社会结构是经济分析必须面对的前提,认识和把握社会结构的原则,恰好是经济学理论科学性的重要保证。

(2)时间的单向性

罗宾逊认为,“一种空间运动可以来回往复,然而通过时间的运动则只能是单向的,从过去到将来的”。一是某种经济结果无论是形态上还是数量上的变动大多要经历一定的时间过程才能实现,而不是轻轻一挥魔法棒就能瞬间变换;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动态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应后果和伴随物会对后续经济的运动产生影响,这些后果、伴随物和影响会沿着时间之箭不断积累,甚至彼此作用。

经济结果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才能达成,也就是要求在进行经济分析时需要去考察具体情境所要求的时间。罗宾逊在《导论》中强调“生产是需要时间的”,需要经历一定的生产周期才能得到产品。这一方面是由于生产要经历一定时间才能完成;另一方面是由于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的供给调整等有时间上的要求。即便可以简化“谷子”的生产周期,但相较于“谷子”,涉及到“机器”的生产的“妊娠期,却是相当长的”。另外,生产技术对时间也有要求。当离开静止状态时,“不同生产技术的时间形态是重要的”,同时“每一时间形态有同它相联系的一特定生产资料数量,这是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当分别处于一年收割一次和连续生产这两种具有不同时间形态的生产技术状况时,同样的突然劳动力数量的变动,会出现不一样的经济过程。当发生技术变革时,生产资料与技术的匹配更是需要时间才能完成。

时间是经济结果的必要条件,基于这样的基本认识,罗宾逊便无法认同新古典经济学家在其分析中以“油灰”来形容资本的特点的处理方法。她认为任何一刻的资本都是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的,并且,不一定符合具体经济体在该时刻之所需。事实上,在任何一个现实经济中,物质资本不是瞬间可以变成经济所需要的状态。在两个剑桥之争中,罗宾逊所代表的英国剑桥学派,反对静态且纯粹地讨论资本测度问题,她反复强调,静态意义上资本形态以及资本的测量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时间问题才是。

经济的运行依据时间会出现积累和相互影响的情况。一次有限的投资增加会带来就业和收入的增加,因而“在任一时期内,消费对投资的比率一部分是以前各时期进行投资的结果”;而收入增加对投资的影响,则有时类似启动了一台加速器让投资不断扩大。这些随时间而不断产生的经济影响会彼此作用,逐渐积累而难以循环往复,只得沿着某种路径进行。显然,这个由时间的单向性所决定的事实既不同于教科书上所惯用的直接地比较变动前后的两个均衡经济状况,也不同于给定无关时间的假设条件所进行的动态推理。

(3)难以预测的未来

罗宾逊认为未来是难以预测的,它不同于现在和过去,是不全然可知的;它不是简单的过去或是现在的叠加,而是一个新的状态;它既涉及不确定性,又涉及预期。不确定性不是可以计算概率的风险,而是因为缺乏可靠信息而出现的未知情况。预期则是经济主体基于已有的信息所做出的判断,带有经济主体的主观认知色彩,并不具有统一性。总之,关于未来,经济主体确实没有完备知识。

既然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以及受到决策者个体预期的影响,那么就要求经济分析对这种不确定性以及经济主体预期特征做出判断和描述。“将来情况不确定的动荡影响,这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动态学的核心”。

一个具体的例子

这里重点讨论一个初级产品定价的案例,用以具体说明罗宾逊是如何在她的分析中引入历史时间范式的。

初级产品的类型有很多,罗宾逊讨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相对分散,“消费中心远离产地”的情况,即大致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的那类产品。在此市场上,商人往往起到了中间人的作用,将商品从生产者处买来,再卖给消费者。这类市场的确存在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的状态。不过,一旦出现不均衡,则后续的经济反应并不必然导致恢复到新的均衡。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对价格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既需要一定的时间才产生,也受到一定时间的限制。当相对需求,供给发生变化时,首先会影响商品的库存,进而影响商品价格的涨跌。当相对于供给,需求发生变化时,罗宾逊认为价格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并不好确定。因为“供给在任何时候都是受自然条件的支配,这种自然条件对生产规定了一个多少是严格的限制”,也即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由于需求变动而带来的价格变动可能让供给出现试图提高或者降低的情况,但这种变动的实现却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因而一旦出现供需不均衡,价格就很有可能要出现波动。

由于未来是不可预知的,这种偏离供求均衡的波动在罗宾逊看来并不会必然地趋于原来的或是新的均衡。这是因为,首先,对于未来的预期有可能会让价格更加偏离而非达到供求均衡的位置,比如由于价格上涨让人们产生了一种价格会持续上涨的预期时,购买量会进一步上升而不是下降,从而上涨的价格并不会回落;其次,即便对于未来的预期能够使供求倾向于均衡,由于在市场反应期间,需求和供给层面一些不可预料情形的发生(罗宾逊列举了需求层面的不可预料的变化,比如消费者嗜好的变化、工艺变化对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动等;供给层面的变化比如自然变化、技术变革等),市场依然很有可能处于波动之中。

依照这一分析思路,即便在这种极其接近完全竞争的初级产品市场中,商品的价格也并不会稳定地长期处于供求均衡状态,在偏离均衡位置时也并非必然趋于均衡,而是更有可能长期处于波动之中。

罗宾逊在描述这种价格波动时,虽然也运用了马歇尔剪刀理论,但她高度自觉地意识到了比较静态分析必须纳入历史时间因素。一个剪刀状的供求曲线图,本身只能看作是某段时间中市场关系的一个切片,是某些过去的原因所导致的。这些原因在时间尺度不断变换的时候,带来的经济影响是多态的而不是唯一的,因此,根据这个静态的十字图,我们要做出关于未来某时间供求均衡的具体位置的判断,是非常不靠谱的。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地运用蛛网理论来分析市场供求的连续变动。

由此可见,在分析初级产品价格时,虽然罗宾逊看上去采用了传自马歇尔的比较静态分析思路,但她自觉纳入了更加丰富和真实的历史时间概念。正如欧文·费歇尔曾说过的,“收入是一系列的事件”,在罗宾逊那里,价格也是“一系列的事件”,这些事件,都有其时间上的特征。因此,如果要在理论上正确地描述这种价格波动,那么通过单张的供给和需求的十字图,是难以做到的。

结论及启示

晚年罗宾逊对包括自己早年学术作品在内的当时流行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得出的最终结论就是,经济学最大的问题是经济分析中对时间的处理产生了偏差。她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历史分析与抽象理论相结合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经济学试图要分析的是真实世界中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在经济分析中引入历史时间,不仅可以使得经济分析过程更加贴近现实情境,同时也更有可能得到符合现实的结论。譬如当分析企业的投资决策、家庭的消费决策、政府的施政决策等时,经济学家都应当重视时间因素,重视罗宾逊夫人所强调的未来不确定性。这不得不让经济学家重新审视应当如何进行动态经济学研究,尤其是在动态经济学中如何定义均衡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罗宾逊马歇尔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盒子里的世界
首届中国应用经济学年会在京举行
“小土豆”梦返NBA
马歇尔拒当元帅
借题发挥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的“小黑皮本”
为你早起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