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姓心碑
——追忆人民的好书记王景康

2019-11-18田水旺

支部建设 2019年31期
关键词:夜校大禹全县

田水旺

无论是先前老晋南的临汾地区,还是后来分署后的运城地区及闻喜、芮城县,只要提起王景康的名字,无论是地县乡干部,还是村里平头百姓,都会打开话匣子,总拿掏心窝子的话,赞美他一番。

1954 年9 月10 日,任了3 年团地委(运城)副书记的王景康,被组织上任命为运城、临汾合并为晋南地区的团地委书记。王景康的工作思路一向比较明确而坚定,深刻而有远见。凡工作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方提出方略与措施,绝对不做盲目的、无序的、失策的安排。西张耿村技术夜校这个典型的发现、培养、推广,直到毛主席亲自批语,就是其中一例。王景康根据当时农民刚组织起来的形势要求,先派王耀庭和叶云樵深入各团县委和基层了解情况,明确交待要善于发现新典型,善于总结新经验,特别是要善于敢于解决青年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王耀庭等到当时的解虞县团县委后,发现西张耿村团支部在夜校里开展农业技术知识讲座,帮助青年男女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学婚姻法等。王景康认为西张耿村做了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工作。但材料一般化,提出了再调研再充实的意见。又经过一个星期的调研,拿出了第二稿,王景康逐段逐句,从大标题到小标题,细细地修改了一遍,最后以团地委的正式文件,上报共青团山西省委、共青团中央、中共晋南地委、中共山西省委。过了不久,中共中央筹备《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晋南团地委报送的《一个受欢迎的农业技术夜校》被录其中,毛主席还亲自为这篇文章写了编者按语,按语如下:

“这样的技术夜校,每个乡,在目前至少是大多数的乡,都应该办起来,青年团的各级组织应当管这件事。农民的学习技术,应当同消灭文盲相结合,由青年团负责一同管起来,技术夜校的教员,可以就地选拔,并且要提倡边教边学。”

1957 年3 月,30 岁的王景康从临汾地区团地委书记任上,调往据说工作有点难搞的闻喜县任县委书记。上任后,他没像一般的领导人那样,去几个先进的农业社蹲个点什么的,而是专门挑了一个全县最穷、最脏、最烂、最大的“叫花子村”东鲁蹲点。他给自己定了个“五要目标”,即:目标要大,步伐要快,干劲要足,标准要高,效果要好。他一到村就扑下身子,一头扎进群众中,从炕头到地头,从农家院落到学习讨论的会场,到处求计问谋,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仅一周时间,就提出了“三抓”“四变”“五宝”的振兴东鲁大计,描绘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只一年时间,东鲁村出席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荣获周总理亲自签发的国务院奖状。

王景康的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可谓一绝。粮食产量、新农村、平原绿化的典型是东鲁大队;又一个是棉花典型,就是著名的吴吉昌。国家需要棉花,单产又很低,还老落铃,通常的办法便是扩大种植面积。这是个矛盾。在田间第一线,王景康发现吴吉昌与众不同,他钻研出了“冷床育苗”“芽苗移栽”“一窝双栽”“巧留油条”“棉麦间作”“断根防控”“雨后浇园”等一系列科学种棉夺高产的新办法。王景康大力支持,将其列为“全区棉花八仙”之一。中央组织部长安子文和省长卫恒莅临闻喜实地考察,考虑到吴吉昌的特殊贡献,当下就对王景康说,“给闻喜一个全国人大名额,让吴吉昌参加全国人大吧”。此后,吴吉昌三次被邀请出席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多次受到周总理的接见。新华社穆青社长还为其专写了《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该文被编入中学课本,吴吉昌名声大振,全国轰动。世上的事都是互相联系、发展的,后来闻喜又涌现出了一个东官庄刘忠义,旱作小麦夺高产,很著名。一县仨劳模,一粮一棉一麦,全省全国驰名,带动闻喜县的农业生产搞得风生水起,轰轰烈烈。

1972 年夏,44 岁的王景康上任芮城县委书记。面临的情景是:大旱,立春至入伏,未下滴雨。40万亩小麦收成减半,秋庄稼更是无法播种。心急如焚的他坐着吉普车一口气跑遍了全县16 个公社,上高山,进沟涧,找农业水利干部,查资料,寻良方。一位从合作化时就当村支书的老同志热情地向他说:“听说你在闻喜当书记,就领百姓修了一座晋南最大的水库,解决了闻喜的缺水问题,今天你到我们芮城,一定能把全县人民期望的翻身工程大禹渡电灌站(该工程当时已下马两年)建成,造福芮城人民。”一席话说得他浑身热血沸腾。调查研究情况明,深思熟虑决心大。一连几天,当人们熟睡后,他关起门来,不要秘书捉笔,亲自伏案挥笔写自己的调查报告和讲话材料,常常通宵达旦。在他的主持下,根据全县地形,制定了一个“沿河地区,大建电灌站,引黄上垣;中间地区,打深井,一井带一池;沿山地区,钻洞引谷水,打坝建水库”的规划。一个号召全县人民“以大寨人为榜样,为水而战”的报告,被常委会通过了。旋即,一个改天换地的群众运动,以气吞山河之势席卷全县。“百步之内,必有芳草。”在“为水而战”的运动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潜心发现、鼎力支持、大力宣传了两个典型:一个是王辽大队,奋战7 年,凿通一条3100 米山洞,引10 华里山涧水入村,不仅人畜有水吃,而且发展水地千余亩;一个是老羊咀,四户人家办水利,修1992 米盘山渠,实现人均二亩水浇田。在激情燃烧的岁月,王景康书记吃住在大禹渡,办公在第一线,和县直干部一样,人人贡献10 方石料。由于全县人民大干苦干,在国庆25 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大禹渡枢纽首期工程建成上水,把黄河水送上214 米的高原,可浇地5 万亩。全部工程于1977 年完成,5 个公社、100 多个大队的20 多万亩土地得到灌溉。大禹渡电灌站的建成,大大促进了全县水利建设的步伐。5 年时间,全县机电灌站发展到170 座,能浇万亩以上的5 个,平均沿黄河岸5 华里就有一个电灌站;水库塘坝发展到212 个;水井发展到1150 眼;凿洞修渠引水发展到81 条,300 华里;防渗渠道发展到310 公里,实现了全县人均一亩水浇田,为芮城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74 年《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多家媒体将大禹渡作为中国“十大工程”之一向世界报道。2001年,该工程被水利部纳入大型灌区管理的行列。如今大禹渡已成为国内外游人观赏黄河、认识黄河的浏览胜地和著名旅游点。

王景康书记勇于开拓,超常思维,敢于负责,大气磅礴,在芮城水利建设史上留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在芮城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纪念。王景康谢世8 年后,芮城县委、县政府在大禹渡扬水工程枢纽站树起一座高大的“雕造大禹像纪念碑”,碑文曰:“古昔大禹肩烟雨,踩洪流,三过家门而不入,写下黄河形成时期凄苦悲壮的纪事;当今王景康率领的一批大禹追前贤,担大任,披风鏖战数载,谱出大河上高塬,北国变江南的谣曲。出于历史,入于历史,大禹永远是旗。”碑中镌刻着王景康三字,他的名字和水利工程同在,他的形象石碑、口碑、心碑,深深植于人民心中。

猜你喜欢

夜校大禹全县
生态环境我们改变了什么?
天下为家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四川省盐源县:星光下的农民夜校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建设“指尖微课堂” 促进农牧民夜校教育上台阶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