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金玉和他的红色文化馆园

2019-11-18王端阳

支部建设 2019年31期
关键词:金玉纪念馆抗战

王端阳

馆园

从垣曲县城向东,沿新望公路驱车二三十公里,走进大山深处,有两处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纪念场馆。一处是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一处是中条山抗战纪念馆和中条山抗战纪念园及民兴烈士陵园。这两处场馆都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以山谷为邻,与绿树相伴,风景幽深秀美。每天都有客人蜂拥而至,浏览观瞻,络绎不绝。

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坐落在天盘山脚下的历山镇望仙村。纪念馆2005 年开建,2007 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6800 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 平方米,分5 个展区共36 个展室,集抗战、党建、民俗、农耕、舜文化为一体。展区收集各类珍贵历史资料和图片600 余幅,珍藏稀有文物实品1320 余件,绘制历史事件壁画500 平方米。开馆至今已接待参观者80 多万人次。中条山抗战纪念馆创建于2014 年,坐落于当年中条山战役主战场之一的民兴山地的民兴村,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反映中条山抗战的纪念馆。场馆占地4800 平方米,展馆1600 平方米,分罪恶如山、全民抗战、永远缅怀3 个部分共11 个展室。馆内以340 件历史图片、资料、实物,再现了中条山抗战的悲壮历史,用经历者、见证者、记忆者的回忆笔记,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中条山地区犯下的滔天罪行,用一幅幅画面,记录了中条山民众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纪念馆门前是抗战烈士纪念碑和纪念亭,其侧前是烈士陵园,对面山坡是抗战体验园。整个布局构成了一幅壮怀激烈、可歌可泣的战争年代的历史画面。建馆至今,先后为5000 多位抗战老兵后裔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礼,接待抗战老兵195 人,港、台同胞200 余人,日本友人35 人,累计参观人数已逾40 万人次。

两馆两园因其多年来所发挥出的巨大的红色教育的正能量和所产生的良好的社会效应,已先后被有关部门列为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国家科普教育基地、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运城市党史教育基地、垣曲县纪检委廉政教育基地。中条山抗战纪念馆已经进入山西省纪检委廉政教育网站。

初心

创建两处馆园的是多年来多次获得市、县优秀共产党员、山西省全民国防教育先进个人、运城市劳动模范的红色基因传承人杨金玉。2017 年他成为感动山西国防动员十大新闻人物之一。

杨金玉祖籍垣曲古城,今年61 岁。他年轻时在纸厂做过工,开过车,当过领导。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厂子破产,他成了下岗工人。凭着自己的努力,他从事旅游,成为垣曲县舜宝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杨金玉出生在革命军人家庭。父亲杨寿年15 岁出门当兵,在大西北参加了解放宝鸡和兰州的战役,跨过鸭绿江,在朝鲜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父亲出生入死的军旅生涯从小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打下深深的烙印。他的舅父也是军人,牺牲在解放战场上,是革命烈士。杨金玉以后又不断听到许许多多像他舅父一样的革命烈士悲壮牺牲的故事,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慢慢地,杨金玉懂得了是先烈们血肉之躯筑起了共和国的长城,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总觉得长大后应该做些对烈士们有益的事,才能对得起他们长眠地下的英灵。

杨金玉的旅游公司位于天盘山地带,这里是革命老区,又是当年中条山战役的主战场之一。在这里,他经常听到当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的人和事,更在开发景地的山坡上不断见到战争遗留下的遗址遗物。于是,在他的心底渐渐萌生出一种想法:这里不仅是山水秀美的风景胜地,更是一块红色教育的热土;这里的旅游资源远不止是秀山秀水,更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理想基地。

想法产生了,小时候萌发的心愿遇到了契机,杨金玉开始筹划新的事业。

建馆

2005 年,杨金玉决定创建革命老区纪念馆,馆址就定在历山镇的望仙村。这里是当年垣曲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曾有垣曲的小延安之称。他的想法得到运城市老促会会长董寿安和垣曲县老促会会长王建武等领导的支持,经过充分的设计策划和准备,他自投资金,于2007 年建成了场馆并免费向公众开放。馆内的展品不管是图片资料还是书籍实物,都是他数年间收集起来的,也有一部分是热心人士捐赠的。为了系统展现革命老区的历史轨迹和重大历史事件,无资料和实物可供观瞻的,便用文字和壁画补充。整个馆藏,再现了当年共产党领导老区人民走过的战斗历程,是一部红色革命的历史教科书。开馆后,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和赞誉,反响热烈。2012 年,杨金玉又开始在皋落乡民兴村筹建中条山抗战纪念馆。作为老区纪念馆的姊妹篇,这个场馆的创建却很不轻松。一是之前他几乎已经花光了他囊中所有,经济上捉襟见肘,再投资就要靠借贷;二是因为年代久远,当年中条山战役的许多史料和实物已经很难搜集,有的要远走他乡外地寻踪觅迹。但他没有退缩,在非公党组织的鼓励和支持下,在地方有关单位和社会贤达的帮助下,他一鼓作气建起了这个场馆,并赶在2014 年9 月3 日抗战胜利六十九周年纪念日向公众开放。

2015 年,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杨金玉在抗战纪念馆迎面南侧建起了民兴烈士陵园,把抗战中遗落在荒野的38 位烈士的遗骸重新装殓入棺,安葬到陵园,并一一立碑树名。

为了让公众感同身受地体验抗战时期的战争场面,杨金玉又在纪念馆对面的山上建起了中条山抗战体验园。山上有当年抗战遗留至今的伏击战壕和一个炮兵阵地,以及太岳军区57 团团部的遗址,他又设计建造了指挥部、碉堡、炮台、瞭望台、栈道、医院等战地场所,还有收集到的高射炮、军用三轮摩托、仿制坦克等战斗武器。游人穿上八路军军装攀山爬坡,仿佛就走进了当年战火纷飞的战场。

奔波

在创建红色教育馆园的日子里,杨金玉付出了怎样的心血?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又跑了多少腿,走了多少路,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

为收集各种类别的实物和有价值的图片资料,杨金玉想尽了办法,费尽了心机。他四处打听,一有线索讯息,不论多远,迅即出发。为节省开支,一路上吃的是方便面,喝的是矿泉水,坐的是公交车,住的是最廉价的旅舍。风尘仆仆,奔波劳碌,像个漂泊不定的流浪汉。为了得到实物,不惜抛掷重金。听说湖南资阳有一把与中条山战役有关的中正剑,他三次登门重金收取。在联系到河南平顶山的一个参加过中条山战役的抗战老兵之后,他两次往返,从老人手里取到了当年他所在部队的师长送给他的一件羊绒大衣和两根拐杖。为了寻求一枚日军炮弹,他和同伴在夏县的深山里整整跑了三天两夜,最终从满是一人多高的棘刺的深土层里挖出,如获至宝。为从日本复制日军在中条山战役期间的家书信函和有关战地资料,他想方设法寻找门路和关系,托人帮忙,终于如愿以偿。在抗战体验园施工期间,为了节省开支,减少工期,他不顾自己患有糖尿病的身体,整个夏天和工人们一起吃住,一起劳动,几次晕倒在山上。他最远跑到台湾,为的是从台湾历史博物馆复制一张华北军民反扫荡作战要图和有关资料。几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陕西,河南,河北,湖南,四川,云南……都留下了他匆匆忙忙的身影。

当然,创办红色教育馆园,杨金玉更多的是碰到了许多爱心人士和好心老人的理解和资助。在望仙村,有好几个老人把遗存在家的纺车、八仙桌、灯台亲自送到馆里,分文不取。在民兴村,一位龙钟老太将她男人留给她收藏了五十多年的军号亲自交到他的手里,吩咐他好好收藏。稷山县有一个老党员老八路叫洪超彦,抗战时期在闻喜、夏县参加过抗日斗争。听到杨金玉办红色馆园的事绩,专程从邮局寄来500 元现金。在杨金玉不忍心老人年高体弱而退回后,老人又二次从邮局寄来,坚决要求收下。夏县的文贯中老人,黄埔军校七分校十六期学员,从儿子嘴里听说了杨金玉的事情,马上同他取得联系,给他讲述中条山战役的经过,提供实物和资料,送上自己的简历,并表示开馆后一定要去看看。牺牲在垣曲的抗战将领张锡庆,其后人在纪念馆祭拜了先人的英灵之后,为纪念馆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和实物,并捐送5000 元现金……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都使他一次次满含感激。政府有关单位和社会某些团体,都给了他许多关爱和支持。

奉献

杨金玉自投资金创建他的红色馆园,竭尽了他的所有,还背上了巨额债款。尽管也曾得到社会各界的一部分扶持和资助,但毕竟杯水车薪,很难使他短时间从经济困境中摆脱出来。他不得不节衣缩食,和妻子过起了与他经理身份极不协调的紧巴清淡的日子,甚至有时连鸡蛋都舍不得多买。最困难的时候,老人有病要花钱,孩子上学要花钱,他连出门一件像样的衣服都不敢买。因为他的拖累,他的亲属弟妹也不敢放开手脚花钱,也过起了计划经济的日子,因为要考虑在他需要的时候为他分忧解难。但他并不畏缩,也不气馁,在馆园的建设和运作上,仍然不吝投资,以求完善和赢得公众的满意。他坚守馆园免费开放的承诺,再困难也不向游客索取,而且还免费为他们提供茶水和存放随行物品的方便,实行无偿服务。特别是对远道而来的抗战老兵和他们的后人,更给予了特别的优待。他规定:凡是来园祭奠的烈士后人用餐一律免费。他对工作人员说: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把宝贵的生命都献给了我们这块土地,我们报答都报答不过来呢!对他们的后人尽一份心意,是我们应该做的。

说到丈夫杨金玉的事业,妻子宁爱玲十分感慨:“我虽然抱怨他把日子过得这么紧迫,但我不反对他的事业。他做的是正事,是好事,是对社会有益的事。本该我们的日子过得很宽裕,很舒坦,现在困难了,但这是暂时的,慢慢就会好起来。我们的孩子都已经长大,他们都很优秀,可以帮我们渡过难关。”

十几年来,杨金玉一直在为他的馆园忙碌着。不管是昨天的创建还是今天的开放,他都在无偿地为别人做出奉献,他说:“我不求什么经济回报,但求坚守我的初心和承诺。”杨金玉没有假期,没有休息日,每天的事情都排得满满,稍有空闲,就去烈士陵园看看,做些洒扫之类的事。

杨金玉的事业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来参观瞻仰的各界人士越来越多。有革命先烈的后代,有部队现役的官兵,有机关团体的干部,有大中小学的学生,还有老干部老领导……特别是重大节假日,馆园里更是人流如潮,摩肩接踵,拥挤不动。杨金玉的馆园越来越发挥出巨大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正能量,他说,这才是我所需要的和要追求的。

猜你喜欢

金玉纪念馆抗战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掠影
萧军纪念馆
新四军统战纪念馆隆重开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探讨有机化学的增减碳链反应
你为什么不狡辩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