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主题报道也能做出“绵柔味”——以《京江晚报》“那些年的心头好”系列报道为例

2019-11-18

记者观察 2019年32期
关键词:中山装早茶系列报道

“那些年的心头好”系列报道是《京江晚报》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精心策划推出的一组报道,这组报道先后获得2018年度镇江市报纸好新闻一等奖、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三等奖。江苏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印发的《舆情要报·阅评专刊》、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江苏报刊审读与管理》均对这组系列报道给予充分肯定。《舆情要报·阅评专刊》2018年12期对这组系列报道做了大篇幅点评,阅评指出,该组系列报道视角新颖,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进步,向受众传递出全社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正能量;《江苏报刊审读与管理》2019年第1期撰文称赞这组报道生动鲜活,“烟火气”“泥土味”十足,报道样本丰富,角度多元,文笔细腻,既反映了重大主题,又体现了晚报特色,可读悦读,可圈可点……这些都反映了对参与此组报道的采编人员工作的肯定。

回顾这组报道的采编过程,我们深深感到,重大主题报道如何精做细做、增强感染力,大有文章可做;采编如何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同样大有文章可做。

特别在重大主题报道如何创新表达形式上,更是深有体会。

一、从小切口怀旧又不止步于怀旧

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牢牢占据舆论引导传播制高点的重要抓手,也是彰显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新闻实践中,重大主题报道往往容易落入“高大上”的窠臼,记者不愿写,读者不爱看,有的甚至被诟病为“写谁谁看”“谁写谁看”。有鉴于此,我们在策划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相关报道时,就一直在琢磨:能不能从小处着眼,把重大主题和百姓关切结合起来,推出一组既弘扬主旋律,又反映市民生活变迁的报道?经过反复商量、酝酿,策划推出了“那些年的心头好”系列报道。这组报道从当年人们喜好的搪瓷用品、磁带、回力鞋、手工月饼、老冰棒、炸炒米、中山装、自行车等切入作深度报道,以此展现改革开放40周年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重大主题。

“那些年的心头好”系列报道从怀旧入手,但并不止步于“怀旧”,而是通过新旧交织、强烈对比,真实地记录时代的进步。系列报道自2018年9月3日起,先后刊出将近20篇,内容涉及市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在采写这组报道时,报道组的记者先期采访了近百人,聆听了上百件往事,一一记录下来。这些受访者中,有50后、60后、70后,也有80后、90后甚至00后、10后,但最多的是改革开放之前出生、经历过改革开放全过程的50后、60后、70后,他们讲述的亲身经历拉长了报道的时代纵深感,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退休高级教师孙建平告诉记者:“《京江晚报》推出的‘那些年的心头好’系列文章我很是喜欢,每篇都看。”他说,读这些故事,重温那些激情往事,会让人们对这个时代充满感激之情。人们既会感谢往日的艰苦和纯粹,更感恩今天的美好生活。

二、宏大主题需要微观叙事

每一个宏大主题的采访,都需要落实到微观叙事上,只有这样,报道才会更有感染力。拿“那些年的心头好”这组系列报道来说,就是讲了一个个小故事,并由它们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串联成故事群,或者并列关系,或者递进关系,或者转折关系等,通过这些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也给读者留下无限感慨:往昔时光固然值得回味,今天的美好生活着实来之不易。

诸如《镇江早茶里的家乡味道》一文,记者从75岁的张文良老人和他6名老朋友每周六的“宴春早茶”开篇,从镇江人吃早茶有传统、早茶店从一家到遍地开花、镇江早茶越吃越有味道、广式早茶进镇江大多“水土不服”说起,采访了张良国、董洪林、吴荣生、邵应江、邵锡华、袁旭光等多名50后、60后市民。60多岁的镇江市民张良国、董洪林、吴荣生先后给记者讲述他们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往事。张良国给记者说起了他的爷爷吃早茶的故事,那时,住在镇江南门虎踞桥附近家中的爷爷特别喜欢做调解员,而且在南门大街南段特别有名气,经常被张家、李家、王家叫去喝早茶,于是张良国也有了关于喝早茶的浓浓记忆;董洪林说起了镇江早茶中的“四大金刚”和其中的镇江锅盖面,还分析了为什么广式早茶进镇江“水土不服”的原因,对餐饮颇有研究的他建议湾仔码头早茶设立老人专席,并给老年人一定的优惠。镇江餐饮老字号宴春酒楼当家人、镇江市餐饮协会会长吴荣生则给记者说起了这三四年间,陆续有餐饮企业寻求开设早茶店,前后有四五十家餐饮企业开了早茶店,这其中还不包括遍布大街小巷的镇江锅盖面店,而且,不仅镇江有锅盖面店,有的还在外地开了不少家加盟店。

在采写《中山装里满满的青春故事》一文时,记者来到鼎大祥镇江梦溪路店,看到了72岁的周志荣老人,听他说起了三套中山装的故事,后来又采访了66岁的王礼刚,了解他的三套中山装的故事。随后,在鼎大祥大西路店,记者也听取了从业近40年的高级技师祁德萍说起当学徒时学做中山装的往事,以及学做中山装的一些具体技巧。继而,联系到现在流行的改良版的中山装,采访了60岁的魏先生,听他讲述在鼎大祥大西路店花了1000多元先后定制了两套改良版中山装的故事,“现在家庭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也希望自己过得越来越快乐”。

三、釆编通力合作,实现1+1>2

“那些年的心头好”系列报道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宣传报道效果,跟采编通力合作也是分不开的。《京江晚报》在策划“那些年的心头好”系列报道时,编辑与记者一起商量、策划选题,一起寻找采访线索,一起联系采访对象,同时还对报道版面的版式进行了先期策划,整个系列报道版面保持一致风格,报眉以“那些年的心头好”标注,题目设置成单行题,版面中间配以实物照片,在版面的右下方,有专门设置的“改革开饭40年之那些年的心头好”题花。不少配图是老照片,容易勾起人们对心头往事的回忆,加上报道的标题精练准确,生动传神,进一步增强了报道的阅读和传播效果。此外,报道以集束式推出,氛围浓烈,反响良好,有力地配合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活动的开展。

比如,《镇江早茶里的家乡味道》一文,编辑组版时就在版面中间一长条摆放了5幅图片,都是早点图片,有小蒸笼里的千层糕,有圆盘里的肴肉,有一份蒸笼装的蟹黄汤包,还有烧麦和包子。这组图片都是圆形为主,从上至下次第排开,既美观,又有层次感,也让市民倍感亲切。

事实说明,编辑其实很有必要更多地介入到新闻产品的前期生产环节之中,这不仅有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还有助于加深同事之间的了解,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也有助于重大主题报道改进、创新表现形式,尤其是报道角度。采编通力合作,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中山装早茶系列报道
扬州早茶的烟火气
造型多变的中山装及派生服装
独爱早茶
全天候消费全国化发展 早茶品类的风口要来了吗
品早茶、吃火锅、撸串儿 大理至川渝150万人乘高铁“快旅漫游”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二 不平凡:从代表到委员都是“代言人”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一 不寻常:从时间到空间都创“新时代”
中山装团体标准首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