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雪莉自杀事件”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

2019-11-17梁红燕

新闻前哨 2019年11期
关键词:雪莉谣言网民

◎梁红燕 沈 智

一、网络暴力概述

1.网络暴力的定义

网络暴力是指互联网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暴力行为。 这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有害、煽动和侮辱性言论、图片和视频的行为现象。 互联网暴力可能会对相关各方造成声誉损害甚至身心伤害。 它往往是利用了一部分网民的认同感加以煽动,对某个人及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群起而攻之。网络暴力的很多做法都是比较偏激低俗的,比如咒骂的言论、无情的谴责、 对被害者彻头彻尾的否定……这种暴力虽然没有现实中的拳脚相加的肉体触碰,却像一把无形的利刃,对人们的精神和价值观进行摧残,对整个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2.网络暴力的特征

首先,网络暴力的传播是自发形成的。即使暴力背后的某个用户有主观的意图, 他通常也是在一个未被发现和隐藏的状态下进行的,这并不直接影响其他网民广泛参与,参与者基本上是自愿和自发的。

其次,话题的内容本质上是敏感的。网络暴力的内容往往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医患关系、第三者、道德底线等。这些话题非常敏感,在现实生活中会引发激烈的讨论。

第三,沟通渠道多元化。暴力传播的全过程是在高度开放的网络空间进行的,传播渠道多样化,BBS、微博、微信、贴吧……用户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只要你发布的信息有吸引力,还会转化为新的传播。

3.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

(1)非理性人肉搜索

非理性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人肉搜索活动中,一方面,网民谴责社会不规范现象,对自己的资源(包括信息渠道、社会关系、技术水平等)进行充分整合,带有较浓的个人感情色彩。

另一方面,人肉搜索一旦超越了道德所能承受的边界,就很容易演变为网民集体狂欢的舞台。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网络上的口诛笔伐,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遭受到人身攻击和骚扰。

从历次人肉搜索事件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极具影响力的人肉搜索事件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中都掀起了轩然大波。

(2)充斥谣言的网络暴力

谣言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旦发生,它变得像病毒一样扩散。那些容易上当的网民成了被利用者,谣言对群体间的信任造成极大的伤害。人们被谣言一次次愚弄,他们很容易变得多疑,使网络社会的信任度越来越低。

谣言引发的互联网暴力一开始可能是由利益相关者发起的,然后煽动不知情的网民参与。利益相关者等待事件继续发酵,坐收渔翁之利。 一些网络暴力并非始于谣言,但在它的传播过程中,真相越来越模糊,最后变成了谣言。

当网络暴力演变成一场狂欢, 网民们不再关心事件的真相,而是享受破坏的乐趣。互联网本身就包含着许多暴力游戏、暴力电影等。

无论网络暴力是什么类型, 它都不单一存在, 经常将几种类型结合在一起。

二、 网络暴力的案例韩国女艺人崔雪莉自杀及分析

在与经纪人失联近一日之后,10月14日,韩国艺人崔雪莉被发现在家里身亡,年仅25 岁。

童星出道,小小年纪就浸润在娱乐圈,独特的成长背景让雪莉因各种“放飞自我”的言行(比如发布不穿内衣的照片)而饱受网络暴力的折磨。

她退出女团被骂忘恩负义;

她录烤鳗鱼的视频,被骂是刽子手,太残暴;

她谈了一个男朋友,年龄比自己大十几岁,网友因为不看好这段感情,只要是她男朋友出镜,就冷嘲热讽,甚至她男朋友写的歌旋律不好,都要骂到雪莉头上。

不仅如此,雪莉的朋友也遭到恶评攻击。

更可怕的是,在雪莉死后,暴力并没有停止,网友们制造出了新的受害者。

雪莉自杀的消息公布后, 之前女团的队长宋茜由于没有在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做出回应,被网友骂上热搜:她(雪莉)走了,你为什么不发微博?

雪莉曾经试图平息网络暴力, 她准备起诉造谣的女学生, 但对方写了一封道歉信, 说如果自己被起诉就会有污点,自己是因为压力太大才会发布谣言。雪莉最终撤回了起诉,但网络暴力并未停止,雪莉甚至在节目中恳求大家不要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自己,但网友们根本不予理会。

崔雪莉自杀,网络暴力难辞其咎。 各大媒体都在发问,是谁杀死了雪莉?

我们从这件事上看到了新媒体所建立的群体关系下,网民非理性互动与参与的恶劣影响。 这些对个人私生活的干涉与骚扰实际上是一种不健康的公共传播, 与文明社会的宗旨相违背。

三、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

1.网民理性的缺失

网络暴力的根源是网民的不满。 这种不满的情绪在网络暴力传播的过程中一次次被强化,成为网民的主流情绪。当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之后,人们开始无意识。非理性的语言暴力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对当事人产生了不良影响。

由于大部分网民的局限性,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容易受到他人观念的影响,他们急于判断是非,却很少冷静下来客观地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最终变得不辨是非。网友被巨大的主流情绪推动着,无意识地盲从,掀起一场发泄个人不良情绪的狂欢。

2.网络的匿名性和规范缺失

匿名性是网络媒体与其他媒体的区别。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匿名网络不仅是表达意见的合法渠道,也是检测人类弱点的最佳试卷。根据匿名理论,一个人之所以会做出他在集体行为中很少或从未做过的不寻常行为, 是因为他是匿名的。 当人们是匿名的,没有明确的个人标记,他们就不必承担违反规则的后果。同时,匿名也降低了人们对团队的遵从性,使人们不受限制。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会减少人们的社会约束,使人们更容易做出不正常的行为。 另一方面,约束网络暴力的规范缺失也是肇事者之一。

3.媒体的推波助澜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由客观存在明文规定约束着, 虚假新闻与侵权行为缺少生存的土壤。 专业的记者受职业道德约束,编辑充当“守门人”,过滤掉一些假新闻。报纸有正式的登记和固定资产,发生了侵权可以追责。

然而,一旦谣言等侵权行为出现在网络上,在现阶段,原始的制约机制几乎消失。 促使新媒体平台做出行为选择的,很有可能是有利可图的卖点。

为了流量,很多新媒体用醒目的图片、夸张的标题、隐私的细节吸引人们的眼球。原本没什么价值的信息,被渲染得神乎其乎,个人隐私变成了网友大范围讨论的热点话题,网络暴力愈演愈烈。

四、网络暴力的影响

1.网络暴力树立了坏的样本

网络本身的虚拟性,现实中很多事情不敢说、不敢做的事情,在网络上变得肆无忌惮。网络暴力的参与者通常都是普通网民,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虚拟空间缺乏责任感、正直和道德感。网络暴力毫无疑问树立了坏的样本,对社会风气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传输效果容易失控

在狂热和非理性的控制下,人们匆匆散布谣言和谣言。加上网络通信结构的开放性, 很容易将伤害超出人们的想象,给有关各方带来影响,进而呈现出失控的趋势。

3.网络暴力会传染

一般的网友往往独立思考的过程,他们习惯了跟风。有人会认为,网友面对如此庞杂的信息,哪有能力去分辨信息的真假?但他们很多人已经成年,却从来不知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道德成为一种借口, 我们逐渐习惯了用看不见的利刃在别人的伤口上划下一刀又一刀。当一场暴力过去,我们又把刀对准了下一个受害者。

遭受网络暴力的人都是清白的吗,未必。 他们有错吗,可能有。 所以,我们就应该希望他们过得越差越好吗,他们就应该从社会消失吗?答案是否定的。

五、 应对网络暴力策略思考

1.网络实名制是当下反对网络暴力的呼声很高的一项措施。中国正在探索并逐步试行有限的网络实名制,这意味着在线行为可以监控。

2. 网络规范和标准的建立和完善也是一项有力的措施。我们将加快互联网立法,维护互联网秩序。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但总的来说,对网络舆论的指导和监督还不够,这对我国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

3.全社会共同关注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网络暴力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通过群众的道德谴责和网络舆论,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或促成话题被关注,被解决。 另一方面 ,当今社会有太多的群体促进着暴力,当青少年卷入到网络暴力中来,他们会纵容自己的不文明言行,削弱自己的法律意识,进而损害社会。因此,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重新审视网络暴力的危害。

4.在个人方面,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一员,要努力做一个遵守互联网规则、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保持乐观积极生活态度的合格公民。当需要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声音时,应该保持理性的头脑,共同创造更好的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雪莉谣言网民
雪莉桶(Sherry Cask)的种类都有哪些?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雪莉·桑德伯格:当之无愧的硅谷女王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谣言
谣言大揭秘
这不现实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