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年级阅读教学要注重“四结合”

2019-11-16吕东娟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四结合阅读教学

吕东娟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于篇章整体,引领学生去探寻其中表达的秘妙。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自上而下的视角,结合文本的题目、线索、逻辑、内容等,去分析和理解文本,了解文本的主题、线索、框架、思想内容。这样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结合题目;结合线索;结合逻辑;结合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0-0009-02

在文本阅读中,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阅读方法。自上而下的阅读方法是一种从主题、线索、框架、思想这一宏观的视角来理解文本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引领学生阅读文本,能够帮助学生从抽象的视角中理解文本的语言表达艺术。

一、结合题目,分析文本主题的含义

在运用自上而下的视角阅读文本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文本的题目,以题目为中心去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在学习《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题目与内容有什么关系?刚开始,学生看不出课文的题目与文本存在着什么关系。这时候,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给课文换个名字,比如叫《普罗米修斯》?学生经过思考,觉得不合适,因为课文并没有写普罗米修斯一生的故事,它仅仅写了普罗米修斯去盗火,然后被惩罚,又获得自由的始末。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那么,课文的题目与内容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题目只用几个字就概括了这篇课文所有的内容,文本的题目与文本的内容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

可见,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上而下阅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去发现文本题目有的概括了文本的内容,有的呈现出文本的线索,还有的反映出文本的中心思想。这样,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就会通过分析题目来初步理解文本的内容。

二、结合线索,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

线索就是贯穿文本始末的事物。作者在写文章时,一般会以人物、事物、时间、地点、感情、事件为线索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让学生找出文本的线索,并根据线索来理解文本内容。

例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是通过什么线索来描述内容的?有一个学生回答:这篇课文是以樟树为线索,即“周恩来同志劝宋庆龄同志种樟树—宋庆龄同志种下了樟树—樟树在宋庆龄的故居茁壮成长—宋庆龄死后人们来到她的故居看樟树”。另一个学生表示:这篇课文是以时间为线索的,因为这篇课文是以“建议种樟树—种下樟树—樟树成长—成为参天大树”这个时间来描述内容的。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学生说得对不对?大家觉得这两条叙事线索似乎都成立。此时,教师又继续引导:为什么这篇课文在描述的时候,要运用两条线索来描写呢?随着教师这一问题抛出,课堂上出现了一片寂静。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线索分为明、暗两条,那么文本的明线是什么?它要表达什么内容?暗线是什么?它要表达什么内容?明暗线的关系是什么?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发现这篇课文的明线是樟树的成长,暗线是宋庆龄革命的一生。通过明暗线交织,把樟树作为一种符号来描述宋慶龄。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意识到了写文章时可以运用线索来叙事,并且还可以运用多重线索来叙事。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抓文本的线索,了解文本是如何叙事的。当学生了解了文本线索以后,便能把它们串联起来,进而就能理解文本是如何表达主题思想的。

三、结合逻辑,确定文本的结构框架

文本的框架能够呈现出文本的逻辑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几种文本的写作框架,让学生能够从写作框架着手来理解文本内容,了解文本为什么能写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这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刚开始学生回答不出来。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以前学习过哪些文学体裁?这篇课文的体裁跟哪篇课文的体裁最相似?经过思考,学生排除了诗歌、说明文这两种文学体裁。一部分学生觉得这篇课文体裁像记叙文,另一部分学生觉得这篇课文像故事。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记叙文的特征是什么?它的描述侧重点是什么?故事呢?经过思考,学生认为记叙文的四要素为时间、地点、人物、情节,记叙文侧重于叙述一件事情;而故事则是描述一件事情的发展,侧重于一件事情的推进。通过这样分析,学生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故事。这时候,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有哪些框架结构?学生认为故事的框架结构就是起因、经过、结果,其中经过是故事描述的关键,故事必须把事情讲得有详有略、层次分明、主线清晰。教师引导学生应用这个框架结构去分析课文。学生认为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刘备两次去草庐都没有见到诸葛亮,所以决定第三次去找他;此时,关羽和张飞都已经没了耐心,然而刘备不顾两人的劝阻,一定要去再见诸葛亮。经过是刘备抱着很大的诚意第三次来访时,诸葛亮却在午睡;刘备不愿意打扰诸葛亮,一直等他睡醒才走进诸葛亮的草堂和诸葛亮交谈;通过谈话,刘备觉得诸葛亮是真正的人才,自己虽然拜访了三次,但是只要见到了本人,得到一次交谈的机会,就觉得自己的拜访是值得的。结果是刘备成功请诸葛亮出山,带着三兄弟一起打天下。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的行为特征分析文本的体裁,再根据文本的体裁分析文本的框架。经常进行这样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就能明白,不同体裁的文本有不同的写作框架,运用标准的、规范的写作框架展开描写,能够使文本的主题突出,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严谨。

四、结合内容,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

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中,学生已经理解了文本的主体、线索、框架,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分析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文本的中心思想。

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文本的主题是刘备第三次去看诸葛亮,线索是“顾”,文本以刘备第三次去看诸葛亮为线索,完成了整个故事。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刘备为什么要去“顾”诸葛亮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备“三顾”诸葛亮?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课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学生表示:作者要表达“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刘备“一顾”“二顾”“三顾”,只要他不放弃,总有“顾”到诸葛亮的那一天。还有的学生表示:这篇故事描述了与人相处要有诚意,只要自己对人有诚意,总能打动对方,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叫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通过学习,学生意识到了学习课文可以通过分析主题、线索、体裁来推理出作者的表达意图,这就是文本的中心思想。学生还从学习和实践中知道,每个人分析所得的中心思想可能存在差异,但不能主观地断定哪种中心思想是正确的、哪种是错误的。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上而下的视角,分析作者写作的动机,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印证自己的分析,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运用这样的方法展开教学,学生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好文本的中心思想。

总之,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刚开始让他们运用自上而下的模式来阅读文本,可能学生会觉得有些复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提问,给予学生启发;运用情感激励法,鼓励学生去探索学习。只要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便能掌握这样的阅读方法,从而就能运用宏观的视角来分析、理解文本。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四结合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体育教师培训需“四结合”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