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应用的“微观察”

2019-11-15罗丽芳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卷筒纸圆柱长方体

罗丽芳

当下,微课作为新型的学习资源类型,开始被广大师生所使用。“微课”用时短,讲解精要,多媒体呈现,5分钟的享受,更加符合当下学生“速食口味”。将它应用于课堂教学,随之带来了教师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模式等诸多方面的改变,从而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课堂实录】

一、导入(用时4分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圆柱的体积》。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你知道了什么呢?生: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二、进一步理解推导过程。(用时8分钟)

1.师: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到底是怎么得到的呢?拿起来我们的学习任务单,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学习收获。

2.学生展示学习收获。

(1)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将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另一个介绍推导过程;(2)演示操作。

3.教师追问: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如果分割的份数越多,你会有什么发现?

4.观察比较,推导圆柱公式。

5.师:他说的和你的想法一样吗?把圆柱推导的过程再和同桌交流一遍。

6.师:回顾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7.追问: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小结:不论是已知半径和高,还是已知直径和高,甚至是周长和高,虽然条件各不相同,但是最终都要通过计算,计算出底面积,通过底面积×高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三、练习巩固。(用时18分钟)

1. 反馈课前学习任务单——计算圆柱的体积(单位:cm)

2.填写表格。

3.解决实际问题。(4题)

①已知半径和高求体积;②已知直径和高,求容积;③已知半径和高求体积;④求卷筒纸体积。

四、全课总结,学生完成补充习题1页。(用时10分钟)

【思考】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在上述的课例中,课堂虽然看似有序,学生回答流畅,作业反馈也不错。但深究回味,会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面不广,推导过程缺乏体验,解决问题套用公式等问题。如何应用微课,让学生想看乐用、爱思善学,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微课应用离不开精心的问题设计

在5~10分钟的微课学习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强有弱,因而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建构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有针对性、指向性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提升学习的能力。

在《圆柱的体积》一课中,教师第二次教学时,重新调整教案,圆柱的推导过程环节,在第一次反馈交流之后,追问学生: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还有疑问吗?……你怎么想到要将圆柱平均分,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呢?帮助学生沟通了转化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当学生通过展示交流,流畅表达出圆柱推导过程之后,教师又抛出: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底面积不变,高不变,体积不变,那什么有改变的吗?通过变与不变的对比,又唤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发现转化并不是一成不变,帮助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通过观察讨论,不仅拓展了知识的广度,也增强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了素养。通过这样的系列提问,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当教师最后问道:回顾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学生的回答水到渠成,而这一切正是来源于问题的设计,在一个个不经意间,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也使学生再次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可见,微课学习,并不是放羊吃草,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必要的。有效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微课中已学知识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进而实现了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

二、微课应用离不开动手的实践操作

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虽然微課视频也会有详细的操作演示,但是“看懂”和“理解”之间是有台阶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跨越。进程脱节就容易造成上述案例中出现的情况。

面对学生已经知晓圆柱体积推导的现实情境,现学现用,就地取材,将类似圆柱的萝卜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既检查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又丰富了转化的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课堂上,交流展示,从模糊到精准,从切拼萝卜的实验过渡到标准圆柱体积的转化,引导学生逐步抽象、概括、想象、对比,进而真正理解掌握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甚至其中蕴含的变化情况,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可见,不论微课使用是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要给予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以动促思,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微课应用需要精简的作业设计

在上述案例中,应用微课,课前先学,出现了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引起的学情差异大的情况,这时,由教师主导的递进式的练习就开始显示弊端了。应当思考如何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新知,促进学生认识结构的“融会贯通”和“精确分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对于《圆柱的体积》的练习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整合在同一个问题情境中。设计了两次数学学习活动。活动一:从一卷没有撕开包装的卷筒纸入手:要求这个卷筒纸所占空间的大小,你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如何解答?最后,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测量直径和高。由此可见,给学生搭建一个实践操作的舞台,他们会还教师一个精彩。学生放弃了测量半径,测量周长,折中选了测量直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辨析、有选择、有思考,全面调动了学生综合能力。

活动二:教师撕掉了包装纸,抛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说测量、计算卷筒纸的体积是加深了学习的深度,那么计算纸的体积则是拓宽了学习的广度。将V=Sh这个通用的计算公式推广到底面是三角形,梯形、六边形等……诸如此类,像这样子上下一样粗,直直的立体图形。通过这样的设计,学以致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新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意识、探究意识、问题意识。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江苏】

猜你喜欢

卷筒纸圆柱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圆柱的体积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声音“吹”蜡烛
圆柱壳的声辐射特性分析
会摇耳朵的小白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