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生态变迁视角下的新闻业转型

2019-11-15王慧

中州学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新闻业

王慧

摘 要:数字互联网技术改变了新闻业的生态结构,传统实体传媒的受众被动接受模式逐渐让位于数字虚拟传媒的参与互动模式。新闻生产由中心发布转向移动分享,新闻内容由客观权威转向主观碎片,新闻传输由单向等待接受转向即时互动扩散,新闻消费由成本泛化转向成本精准,新闻媒介由有限实体转向无限虚拟。传媒生态的变迁意味着新闻业的调适转型需要着眼于本体存在层面,以新闻产品质量为核心,转变新闻理念,优化新闻制度,提升新闻数字素养,重塑良好新闻生态。

关键词:新闻业;传媒生态;新闻业转型;技术变迁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9-0168-05

技术变迁冲击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新闻领域也概莫能外。伴随数字互联网的升级与普及,新闻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震荡,全球报业巨头呈现倒闭浪潮,传统新闻业处于危机之中。罗伯特·皮卡德(Robert G. Picard)开始反思这是新闻业的黄昏还是黎明,德斯·弗里德曼(Des Freedman)则质问这种危机是否暗示着新闻业的终结。可以说,数字时代进一步改变着新闻业的文化理念、组织结构及行业实践,这就意味着新闻生态在快速更迭的技术变迁中已经发生了转变,新闻业的转型势在必行。面对数字互联网带来的革命性技术变迁,我们亟须反思新闻业本身及其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而对其转型前景有所认知与判断。

一、传统媒介下受众被动接受的新闻生产模式

尽管从规范层面讲,新闻承载着特定的价值信念,并以真实客观为其宗旨理念,但作为一个行业,它具有相当浓厚的经验实践色彩。事实上,对新闻的理解与认识也多是基于社会行业层面,因为自其诞生起,新闻业(journalism)就承担着信息资讯的采集、记录、传递并将之公之于众的使命,其价值也就在于为社会公众的良好生活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资讯。正因为如此,新闻社会学者迈克尔·施德森(Michael Schudson)强调,新闻是当代事务的资讯和评论,是公之于众的重要内容。

就新闻内容而言,信息既是新闻业的原材料,也是其最终产品。然而无论是就获取采集而言,还是从加工编辑乃至传递接受來说,信息本身都需要媒体技术的承载与发展支撑,以形成信息的聚合容器与通道。所以,新闻业的面貌就基本以传媒技术为表征,每一次传媒技术的变迁都会影响到新闻的呈现样态。从历史发展来看,纸媒印刷技术使得新闻以报刊的样态呈现出来,无线电技术则让新闻呈现为一种电磁波样态,广播电视技术又让新闻呈现为一种荧屏视听样态。可以说,上述传媒技术的变迁,带动了信息的传递与普及,提升了信息的丰富度与广泛度,但作为一种实体技术,它们更多的是在形塑一种稳定的新闻生态,并维持一种固定的新闻生产模式与关系框架。这就意味着传统新闻业存在着特定的运作结构,可以借助生态学的思维加以认知。生态学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诸多领域,“该方法的核心要旨是,认知不会独立于其广阔的文化情境而单独发生”①。因此,生态学能够以系统性的思维方式认知研究对象,不仅可以把握对象自身的内在联系,也能够将其与外在环境的互动影响揭示出来,从而避免认知的孤立与偏颇。显然,对新闻业而言,可以明晰这样一种理念,那就是理解新闻业转型及其变迁规律的前提是借助生态思维理清其内部要素关联与外部环境关联,即把握传统新闻业的生态结构。

从内部生态要素来看,传统的新闻业有着稳定的线性程序化模式。在基础架构方面表现为实体化的新闻组织体系与科层管理体制,通常与国家管控的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以及大型报业出版商相关联。这种架构平台可以为新闻工作者提供稳定的组织环境与资源,同时也意味着记者、编辑、作家、播音员等工作人员都存在着相对确定的关系与作业流程。依托专业的新闻工作室,新闻机制的内部运作方式是单向信息传递。也就是说,从记者的资讯采集,到编辑的过滤加工,再到复制与最终呈现,遵循了稳定的单向信息生产与传递模式。上述过程也表明新闻内部生态的专业化倾向。即信息之所以能够变成新闻,就在于经过了传统媒体的专业流水线工程,由专业的记者、编辑进行“守门”过滤②,从而保证信息的筛选与甄别并确保内容的真实权威性。与此同时,权威性又赋予了传统新闻生态以专家精英色彩,自上而下的线性路径方向十分显著,从选择、生产与审查,再到传递与呈现,新闻始终掌控在职业新闻人手中。

从外部环境要素来看,受众是承载新闻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新闻必须有信度和价值才能够生存,受众的订阅量和收听收视率十分重要。传统新闻业的排他性优势明显,在媒体技术、作业流程方面保持了系统集中与专业化的姿态,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维护着自身清晰的边界。与此相对应的,流动在社会公众间的坊间信息未经新闻业的专门过滤加工,只能被视为小道消息或传言。

由此看来,在传统新闻生态结构中,新闻媒体与社会公众之间存在着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新闻生产的中心化。在整个新闻生态中最为中心的部分就是专业系统化的新闻机构,作为新闻资讯的唯一可靠性来源,新闻媒体机构具有中心发布的权限与优先性。二是新闻内容的权威化。当信息转化为新闻资讯,中间经过的是专业性的甄别过滤以保证内容的权威性。三是新闻传输的单向扩散化。从媒体到公众存在着“采集编辑传递接受”的单向被动接受模式,因此,传统新闻业的新闻对公众而言是单向的。四是新闻使用的成本扩大化。传统新闻生态中的消费者,需要作为个体来支付完整费用。无论定期订阅还是收听收看何种内容,都需要分担并支付全部内容的费用。五是新闻媒体的介质实体化。传统媒介都明显地受到现实时空的限制,需要以实体性的介质为信息载体。因此,对作为受众的消费者而言,也只能借助固定的传媒介质,以定时定点的方式接收资讯。总之,传统新闻业是一种典型的受众被动接受的生产模式。

二、数字互联网时代受众参与互动的新闻生产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伴随成本更为低廉、性能更为先进、服务更为友好的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生态已经变得越来越数字虚拟化。“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和接收的方式,使得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③可以说,数字技术通过“二进制代码0和1为载体,把信息、文字、图像等作为自己形式的知识表达与传播方式”④,极大提升了信息资讯容量的丰富性、传递的时效性以及生产与接受的便捷性。与此同时,互联网也逐渐转向移动智能,从而为数字技术提供了更为流畅灵活的联系框架与交流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信息可以更快的发现、生产与传递,传统的聚合媒体介质逐渐被互联网媒体所运用,新闻业也进入自生产与自传播的状态。

数字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是革命性的结构变迁,典型特征就是“数字优先”策略,也即在新闻输出形式上,数字化超越印刷品,时效与速度越来越成为重点,从而凸显了数字媒体的动态即时性。这不仅改变了新闻媒体本身,也消解了传统新闻业的框架格局,培育了数字公众群体,改变了新闻业的主客体关系和权力对比关系,从而将新闻生态推向无限虚拟的数字环境,并直接威胁到报业新闻的存续。

其一,数字互联网技术颠覆了传统新闻业的框架格局,打破了新闻生产的线性程序化模式。对数字时代的新闻业而言,成本与门槛得以降低,这就使得个人或小团体得以摆脱生产与销售所需要的大量投资,形成长尾法则⑤。另外,门户网站、在线检索与应用终端都在实时免费分类与聚合记者采集的新闻内容。因此,数字化影响下的新闻模式更多地转化为在线实时更新的数据库,而非定期安排的节目或出版的报刊。换言之,新闻媒体本应该是信息的传送端,但由于不再适用于流动性极大的虚拟环境,从而显得被动与滞后。反之,新兴媒体大有主宰信息传送端的态势,它们更加趋向于借助移动互联网自下而上的分享扩散,这就使得无论信息流向还是信息内容都更为便捷丰富,甚至可以为传统媒体提供更为多元的信息资料来源,实现两者关系的互动合作,为新闻工作者减轻截稿压力。当然,新兴媒体在现实中更多的是打破传统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垄断地位,成为传统媒体的竞争对手。传统新闻工作者在采集与生产新闻产品时,报酬是相对固定的,并不受信息受众扩散的影响,而数字互联网则实现了动态即时转化,每一条资讯都对应着实时受众流量,并由此产生相对正比例的费用。

其二,数字互联网提升了社会公众的信息自主性,并形成自媒体等小我新兴媒体。虚拟时空的无限性是数字互联网技术的特性,人们猎奇分享的欲望得以在此空间中释放,“受众不再沉默”⑥。长期处于单向接受资讯的公众,更容易实现角色转换与个性张扬,从而得以在宽松自由的创造空间中把握自我实现的机会。对于伴随数字时代成长的数字信息用户而言,他们能够灵活地创造信息资讯;对于先于数字时代的用户而言,他们则在此环境中快速成长,逐渐由被动接受进阶为参与互动,主体性与能动性大增,能够主动获取资讯、积极制作资讯;而具备特定影响力的用户则能够主导和影响社会公众的生活。与此同时,介入媒体生态的这些群体自发形成自媒体,展开新闻资讯的自创造与自传播,出现用户自创内容(UGC)等模式。

其三,数字互联网技术改变了新闻业的主客体关系,传统边界正趋于模糊。新兴媒体如自媒体和独立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主客体间的界限,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编辑与播音员等新闻工作者角色。由此,信息资讯的消费使用者,同时也是生产参与者,这改变了信息流传递的单一方向。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与社会公众的力量对比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技术的赋权性⑦使得数字时代的个体用户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维基解密与斯诺登事件都表明主流媒体已经无法完全主导新闻生态的大事件,互联网本身成为生成并主导大事件的媒体平台。边界模糊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媒体与公众的互动,数字新闻生态中的实时互动与表达打破了传统的时间边界。

总体而言,传媒生态变迁对新闻业的影响可以进一步归结为几个方面:一是新闻中心权威的塌陷。在传统的新闻生态中,存在一个权威信息生产与聚合的发布中心,也即專业的新闻机构,但数字互联网造成了去中心化的影响,资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公众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动力去仔细甄别每一条新闻。二是新闻内容的主观碎片化。技术门槛较低增加了融入人群的数量,即使是最小单位的个体用户的声音,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放大,信息资讯的多样性增加,私人生活化事实也在网络碎片呈现。⑧换言之,缺少了客观专业新闻工作者的加工过滤,用户自创新闻的内容质量存在下降风险,虚假新闻与谣言、碎片生活和私人信息的生成与传播更为容易。三是新闻传输的互动扩散化。相较于传统新闻生态中固定有限的单向性传递及等待,数字时代的新闻摆脱了这种局限,并提供了一个无限联系与透明的互动扩散模式,可以让信息任意流动与碰撞。四是新闻消费的精准化。对消费使用新闻的用户而言,借助在线检索、新闻聚合等方式可以更好地获取想要的信息,从而减少边际成本,成本消费的减少带来的是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催生出新的消费模式。五是新闻媒体介质的虚拟无限化。数字互联网就像一个深洞,具有资讯生产传播的无限性。从资讯稀缺到极大丰富,人人都能发言的同时也在减少倾听与理解。当然,无限的另一个表现就是透明,原本可能存在的暗箱边界逐渐被打破和透明化,资讯逐渐公开化。

三、新闻业转型需回应的三个核心问题

在一个急速变迁的传媒生态中,新闻业要想更好的生存就必须实现有效转型,这意味着新闻生态场域需要重塑。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说,回应与转型的思维都应当立足新闻存在本身,即从本质不变的层面来回应并找寻生机。因此,目前需要聚焦于新闻本身,并回应几个核心问题。新闻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为社会提供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精准可靠的信息资讯,这就意味着对新闻业而言,信息资讯既是其原材料,也是其最终产品。新闻产品的最大特点是公共性,由此“决定了新闻不是一种可在市场上进行等价交换的商品”⑨。从事实层面讲,一条资讯即使承载了诸多私人信息,但一旦传递到社会与公共生活中就成为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任何人都可以接受与使用;从价值层面讲,这种产品必然秉持着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宗旨。

要回应的第一个问题就在于产品质量上。在新闻规范层面,专业水准的下降消解了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新闻业一直保持着对信息资讯的核心信念,即真实客观公益。“在传统传媒时代,传统媒体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守门员,它们采集信息,并且有选择的传递给受众,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⑩然而,数字互联网带来了容量和速度的压力,部分新闻媒体为了参与竞争,疏于对事实的深耕与查证,甚至采取博取流量的方式进行资讯竞赛,为了影响公共舆论,诸多未受规范的新兴媒体无视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价值判断,走向过度消费化和娱乐化。“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多元价值观念、各种‘主义和社会思潮的侵扰”B11,这背离了新闻业的存在宗旨,忽视了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既丧失了传统新闻业的专业权威优势,也弱化了数字新闻业的专业水准。事实上,在数字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无论是采取传统的采访报导程序,还是自媒体的即时分享互动,都会对公共生活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力意味着新闻本身的规范性并不会因数字虚拟化而瓦解。特别是在市场化机制下,如何在数字环境中保持新闻水准与新闻利润的平衡是重点回应的问题。

猜你喜欢

新闻业
后新闻业时代新闻报道角度的重构
新闻业的决定性角色:编辑
互联网为新闻业带来了什么?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
论新闻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报业集团应对策略
为新闻业创造一个“自我维持的”市场——区块链新闻平台Civil的“理想国”
新闻业如何玩转“数据”——国内外数据新闻实践研究与差异分析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18世纪以来西方新闻业的文学性与政论性传统
“大数据”时代给新闻业带来了机遇还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