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校本原则下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

2019-11-15钟珉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0期
关键词:校本体育管理

钟珉

摘要:之所以要在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的高校教育阶段完善体育教育管理模式,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身体技能。可以说,完善体育教育管理模式不仅仅不会影响学生学习,反而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在校本原则下,如何完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发挥其积极意义十分重要。据此,文章立足于校本原则,对管理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现实有所裨益。

关键词:校本;体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0-0007-02

一、前言

在高校教学中,体育教育管理模式较为重要,尤其是在校本原则下,体育教育管理模式在高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渐渐为人所知。因此,对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的问题进行研究,既符合我国教育部门倡导的新型教育方式,又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而获得益处。

二、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的积极意义

1.能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能够对学生的抗压能力进行培养,而抗压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所谓抗压能力,主要就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的事件进行处理、对挫折进行承受的能力,也是个体学会做事、生存、与人共处的能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当代社会的高校生普遍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差、遇事容易逃避等特点,而体育教育管理模式的完善在这其中恰恰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

2.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愈加完善。通过体育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可以达到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提升的目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師、家长都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给学生造成了“只有分数最重要”的错觉,这使得他们不愿意投入到体育活动中,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进而导致其身体素质较差,无疑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而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的完善则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3.能加强学生校园适应的能力。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的作用在于能够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其校园适应能力,主要的特点是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在体育运动中的配合,使他们的关系更近,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来说,包含着多个步骤,如果能够合理对其进行应用,无疑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校本原则下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的完善

1.对模式指标进行合理设计。对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完善,面向的是所有学生,而不是部分“精英”学生,所以,这一工作的难点主要在于平时表现一般的、教师不够重视的学生群体。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要立足于现实,针对不同的性格个体,有目的性的对其模式指标进行分别设计。具体来说,可以按照高校生体育教育目标,由政教处制定学生个人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制度,其内容应该包括体育整体成绩、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程度、体育项目的达标程度、课堂纪律等几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分成若干细项,对应一定的分值,由导员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项检查记录和通报。

2.树立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完善的意识。对于高校来说,想要完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就必须要在学校内树立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完善的意识,只有树立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完善的意识,才能够更好地对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完善。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方法,例如,高校的教师可以深入调查学生,充分加强对学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对个人体育计划进行制定,并督促其定期进行自我检查,这是一种无形但却并不严格的约束,其整体约束的过程完全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进度。这种需要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监督的计划可以在现实情况下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间接地完善管理模式。除了参与课内体育运动之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类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中,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记录,完成自我评价。当高校的各个班级都具备了较为宽松的管理环境,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也就基本能够得到完善了[1]。

3.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从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完善的基本情况来看,各个高校的完善水平普遍不高,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缺失校园体育氛围。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在现实情况下不仅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性格,更能够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意识。然而,我国大多数高校都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所以高校教师一再地对学生进行约束管理,最终形成了压抑的校园体育氛围。此外,目前高校的师生关系也不够和谐,大多数高校教师都以管理者的形象立足于学生之间,这也就使得他们根本不懂如何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这不利于学生接受教育,更会影响对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完善的进程[2]。

4.加强学生观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本原则下,高校体育教育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个人观察能力。对于高校阶段的体育教育来说,能够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育是为学生的全方位能力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如果不能够高度重视,那么学生也就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体育教育管理模式的完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参与体育活动[3]。在校本原则下,高校体育教育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加强对体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对于教师来说,除了需要教会学生基础体育知识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要给予其更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强其身体素质。在现实情况下开展体育活动,由于课堂时间不过几十分钟,所以学生往往没有时间去探究体育相关问题,这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想法。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必须合理转变观念,尽量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观察、实践能力。

5.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在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中,想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就必须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具体来说,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体育教育管理模式中的运动偏好明显不同。在现实情况下,一些同学比较倾向于强度较大、具备刺激性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另外一些同学则比较倾向于技术性的运动项目,如羽毛球等。而根据高校生运动偏好的不同,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标准也不能够完全相同。建议教师能够对不同性格学生的教学评价进行分别处理。对于外向学生偏好的运动项目而言,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学习表现对其进行考核。而由内向学生进行的运动项目比较复杂,所以教师需要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可将内向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由其自主设计体育考核内容,然后再实施整体综合性考评。可以说,完善教學评价方式,是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完善的重要一步。

6.在管理过程中保证“人性化”。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保证人性化,切忌不能按照统一标准要求男学生和女学生。男学生、女学生在体育训练的强度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所以在体育教育管理模式课程的制定方面,教师必须要以高校生在身体素质上存在的差异为基础开展不同的体育活动。男学生普遍是偏好运动的,针对男学生这一特征,教师需要制定出适合男学生运动强度的体育活动,譬如篮球,这一运动既能够激发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在保证对抗性的基础上锻炼男学生的体能,提升其心理素质。而大部分的女学生都不喜欢高强度的体育活动,因此,女学生的体育锻炼应根据其个性设计课程训练内容,在保证基础运动强度的同时,尽量强化运动中的技术性,例如羽毛球、网球这两种运动,就十分适合在女学生群体中开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阶段的体育教育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育是为培养学生的全方位能力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如果不能够对其进行重视,那么学生也就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相关教师需要通过完善体育教育管理模式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具体的方式,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考虑。

参考文献:

[1]邹岩.特色体育课程教学联合自我健康管理模式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05):49-50.

[2]徐景文.高校体育教育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8):70-71.

[3]舒雁滨,吴雄文.素质教育改革下的高校体育管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4(14):188-189.

猜你喜欢

校本体育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