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陌生女人来信》的视听审美意蕴

2019-11-15邓若蕾

电影新作 2019年3期
关键词:陌生少女作家

邓若蕾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说,由徐静蕾自拍自导,并于2005年上映。在将文本影视化的过程中,导演并没有拘泥于原著,而是从电影的角度出发,对小说进行了大胆改编,从故事背景、音乐叙事、画面构图、主题位移四个方面呈现出与小说截然不同的电影文本,为这个典型的西方故事增加了东方文化的审美意蕴。

一、具有民国风情的故事背景

电影将这部西方小说的故事背景限定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那个时候的中国跟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非常相似,内忧外患,政局动荡,百姓生存不易。这给了改编提供了更多合理性,使得其能更好地进行情节移植。导演曾提及,如果将该故事设置在70年代到90年代间,未婚生子、女主角成为交际花,这其中必然要避讳一些东西,会改变电影拍摄的初衷。而将故事背景设置在30、40年代,一切情节便具有合理性。当时的北京在启蒙思潮推动下,涌动着自由平等的观念,女子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这为女主角和作家再次重逢制造了机会,当时婚恋自由观念兴起,也为少数奋不顾身的爱情提供了精神支撑。

在情感表达上,西方热烈东方委婉,与小说中激烈直白的爱情故事相比,电影中的整个叙事显得更加具备东方式审美。不论是在小说中还是电影中,女主角为了让孩子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都选择卖身求财。但在电影中,导演用画外音陈述了女人身份的转变,而且说得较为平淡和委婉,“我跟别人在一起了,跟那些可以为我提供那样生活的人”,这种表达弱化了女人已经成为妓女的事实所带来的冲击感,将这一身份转变为交际花,可以跟随空军男友出入于一些上流社会交际圈,看似氛围更加轻松一些,这兼顾了中国观众不接受妓女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女主角,因为在中国传统认知中,交际花兼有美貌和才情,也更为自由。

二、音乐推动下的氛围营造

电影音乐的运用主要是根据电影的风格、故事的情节来设定的,服务于电影的叙事主题。

首先,电影音乐深化了故事的主题。一般来说,电影会制作主题音乐来表达故事的主题,其也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在电影叙事过程中,主题音乐往往会反复出现,贯穿影片始终,起到渲染突出电影主题的作用。在电影中,一曲《琵琶语》将琵琶的圆润和钢琴的清冷结合在一起,如泣如诉,凸显了电影朦胧哀怨的基调,加上三、四十年代北平的时代设置,让电影的年代感十分强烈。在婉转哀怨的《琵琶语》中,剧情缓缓展开,将在四合院里发生的故事呈现给观众,而在电影结尾,同样以琵琶来了却这一段充满愁怨的感情,作家在悔悟中回忆那个曾经的少女,但最终是曲终人散,难以团圆。在电影中,《琵琶语》的音乐就如陌生女人对爱人的低声诉说,充满哀怨的情思。其次,电影音乐能够烘托人物的情绪。音乐是传达电影内容的一种手段,音乐与画面的结合,二者以共同的情绪来实现电影效果。一般来说,音乐能够进一步诠释电影画面,烘托气氛,起着表达人物情感、细致描画人物内心的作用。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电影出现了两次作家和女人交欢的画面,第一次少女还对作家充满幻想,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爱情里,因此女主角满含羞涩和甜蜜,画面的背景音乐是优雅婉转的钢琴,营造了一种浪漫氛围,突出了少女的幸福感。第二次时,女人已经更加成熟,也明白作家只不过是游戏人间,但她依然选择为作家献身,此时电影的音乐选择了大提琴,这一乐器的音色低沉,使得电影氛围更加压抑。两组镜头尽管画面相似,但使用的旋律却截然不同,女主人公的心境也已经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三、以画面构图深化意象

镜头画面是电影叙事中的最小表意单位,在画面支撑下电影才能动态发展。导演和摄影通过画面构图创作来实现表意的目的。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电影在画面上有明显的静物构图和景深构图特征。

静物构图会将镜头聚焦于人或物的细节,这类镜头会引导观众去审视这一细节,并联想和猜测这一细节设置的目的性,这使得电影画面出现了隐喻功能,让电影的表达更加深刻。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静物构图中较为典型的代表是玫瑰和苹果。电影中的玫瑰,在不同的情境下出现具有不同的意味。玫瑰第一次出现是在少女与作家的初夜情节中,作家将一支含苞待放的白玫瑰送给了少女,在画面构图上,白玫瑰位于画面的中间,少女与作家的面容被置于画面两端,这让人很难忽视白玫瑰这一意象,也联想到这只玫瑰正是此时少女的化身,她羞涩而甜蜜,将自己毫无保留地交给了作家。玫瑰的第二次出现,少女已经成长,成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为了生活而成为军官的情妇,再一次与作家相遇后,作家依然只将她当做一个过客,甚至向她的包里塞入一叠钱来定义了他们的关系,女人从梳妆镜里看到作家的动作,多年支撑在心中的爱恋瞬间倒塌。看着作家向她走来,她无法直视他的眼睛,而将目光聚焦在了桌子上摆的玫瑰花。创作者依然将玫瑰放在了画面的构图中心,这束玫瑰已经开始凋零衰败,在镜头中花朵耷拉下来,毫无生气,而且光影的斑驳使得花的颜色出现暗黄的质感。感情备受羞辱的女人已经在崩溃的边缘,她就像镜头中的白玫瑰那样,生的鲜活已然被抽离,一直支撑她的爱情也走向了枯萎。作家对于玫瑰的忽视,正如对女人的忽视,使得她们最终都消失殆尽,最终也都离他而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另一个突出的意象是苹果。这个苹果见证了少女被作家的遗忘。对于少女来说,作家给他的是梦幻般的初恋,从她的角度来看,自己对于作家而言是特殊的,他们是相互吸引的,并时刻期待作家的回归,认为他们将相守一生,少女倚着门框等待时,手里拿着一颗苹果啃着。但数日之后,女孩看到的是其他女人出入作家的房间,男人似乎已将她忘记。在长达两个月的心灵折磨后,女孩决定离开这个伤心之地,而导演用一个20秒左右的镜头拍摄了一个腐烂的苹果,这个苹果正是少女等待时所拿的那颗,在时间的洗礼下,它已经开始腐烂,电影先用一个推镜头让苹果入画,并将之定格在三分之二处,画面中的窗户纸已经破落,暴露在外的苹果任凭风水日晒,已经腐坏。在第二个苹果镜头中,前景被虚化,苹果出现在画面的左边,让人想到女人的前半生,因为作家给的这段虚妄的恋情,已经苦涩开场,整个画面的光源较为晦暗,也暗示了女人因为这段感情,人生陷入了混乱的漩涡。

除了白玫瑰和苹果之外,电影中还出现了信纸、廊檐等静态景物,这些事物在画面中定格和徘徊,让观众无限遐想,与电影的情节相互呼应,增加了叙事的层次,是一种东方式的含蓄表达,让电影的审美意境更加深沉。

除了静物构图,另外一个明显的构图特征就是景深构图。银幕属于平面空间,为了呈现出现实世界纵深的感觉,摄影师通过多层次构图来实现。电影创作者通过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突出画面想要表达的主题。从技术上来说,景深镜头多用广角镜头来拍摄,宽大的镜头让画面更有纵深感,利用前景或背景的虚化让主体在画面中更加凸出。需要区别的是,景深镜头并不是长镜头,而是在画面长度中利用不同变焦来展现被拍摄对象之间的变化和关系,因此可以说,一个景深镜头是包含复杂信息的,能够推动电影叙事。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也有很多景深镜头。母亲在新年时要求少女去给作家送饺子,但害羞的女孩拒绝了,母亲亲自送去时,有些后悔的少女便隔着窗子窥视作家的情况,在镜头里,人物有母亲、作家和他的管家,还有一群喜迎新年的人,画面空间中还可以看到地上燃着的烟火、贴在柱子上的春联、挂着的红灯笼等,一副新年气象,而画面的前景却与这些格格不入,少女家半掩的房门后,光线晦暗,也没有任何声响,显得安静阴沉。在这样一个景深镜头中,画面中喜气洋洋的人群和新年的置景,反衬出同一镜头中少女的孤单,也表达出她内心的羡慕,画面丰富的层次兼具了空间感和情感,在一个画面中展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气氛,突出了少女的心理。

四、电影主题的位移

音乐和画面是电影叙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语言能够渲染画面气氛,表达人物内心情绪,也起到推动情节发展和深化主题的作用,画面可以引导关注其所想突出的事物,使观众思考画面呈现之外的深层含义。无论是电影音乐还是画面构图,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电影的主题。《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跟原著相比,故事的主题产生位移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独立的女性爱情价值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一个女人为了爱情舍身忘我的一生,尽管她为这份爱情耗尽一生,她却并不觉得作家应该对自己愧疚,她的爱是独立的,体现出一种“我爱你,但与你无关”的爱情观。不论是小说中还是电影中,女主角的爱情都是纯洁无瑕的,从少年时期见到作家开始,她就掉入到爱情之中,为此,她的一生都时刻准备奉献给作家,为了与作家相会,她可以拒绝所有男性对她的示好和求爱,“一听到你的呼唤,就能应召而去”。她的这种热烈爱情并不求得作家的回应,直到死也不愿意让作家因为她的爱而受到束缚和牵累,女主角认为这种完全无负担的爱才是让自己获得慰藉的,“我不会使你若有所失,这使我感到安慰。”

第二,故事移植中的价值观差异。电影对小说中的爱情进行了阐释,但在爱的本体的认知、对人物命运的关怀、对于女人复杂情感的刻画等方面却有所遗失。

在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人对于自己的爱情有着清醒的认知,认为这份爱情给了自己激情,让自己把那些凌乱的感情紧缩成一颗热切的心,而这涌动着情感的心灵是要献给作家的。但同时,女人在奉献炽热情感的同时,也描述到自己在少女时期,第一眼看到作家时,便感到他身上除了光亮之外,也存在着黑暗,后来的接触更让她看清楚了作家浪荡的本性,但女人却依然对作家持有全身心的爱,并不奢望作家的回应。在小说中,让女人产生这般虔诚爱情的作家,其形象是较为立体的,从小说对作家的描画中,可以这一其角色有着全面的认知,让人感受到作家身上的一些特质和魅力,使得少女对作家的爱恋顺理成章。但在电影中,对作家形象的塑造较为平面,其只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让观影者有些难以理解为何女人为之默默奉献了一生。

在小说中,女人沦落为妓女是受到现实生活的深刻刺激,她在贫民区为作家生下孩子,在那里她遭受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羞辱,看到了人性的肮脏和贪婪,正是这种地狱般的经历促使女人发誓绝不让自己的孩子也过这样的生活,为此,她宁愿去卖身。但在电影中,个体生命所遭受的磨难被做了淡化处理,画外音讲述了女人在四川江边的一个小镇产子,而画面是女人走向了江边,江面上有摇曳的小船,整个过程带着一种朦胧的美感,少了对命运苦难及人性扭曲的呈现,原著中,作者对个体命运的悲悯也没有在电影中有所呈现。

另外,尽管小说和电影都刻画了女主角的爱情,但在她细微情感的体现上是有所不同的。在小说中,女主角的爱掺杂着一种无奈的命运感,她将爱看做是生命的信仰,认为爱作家就是自己的命运,为此她拒绝了他人的示爱,但与此同时,她并没有失去感受爱的能力,尽管小说中,她对于其他男人的激情已经无动于衷,但她却对这些人抱有敬意和同情,因为她知道这些男人的激情在自己这里得不到回应,就如同她在作家那里得不到回应一样,因此她对示爱者感同身受,并常常受到震动。而在电影中,陌生女人对于其他人的爱慕是冰冷拒绝的,她失去了感受别人爱情的能力,这使得女人的形象过于扁平化,失去了丰富性。

从小说到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用多样的视听语言手段,丰富了文本意蕴。从背景、音乐、画面、主题等多个方面重新诠释了小说的故事,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颇具东方审美意蕴的视觉文本。

猜你喜欢

陌生少女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跟陌生女人学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一击即中
承认吧,这就是暑假在家的你
当这届90后老了
什么?仅仅十年,你开玩笑,我的主!
我的少女心一击即中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