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与文化:河南电影的创作与传播研究

2019-11-15朱晓娜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电影文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豫剧中原河南

朱晓娜(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河南电影在产业规模上有所扩大,为推进河南区域文化在现实基础上的形象提升进而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影片在创作中深挖中原传统文化,注重植入区域文化形象,对“河南形象”进行很好的包装和推广。“河南形象”作为河南省整体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河南软环境、软实力、无形资源的重要内容。她代表着河南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综合的外在反映,也代表着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地区文化形象作为地方‘软实力’的无形资产,媒介建构的‘地区文化形象’不仅影响受众与他者对该地区的社会认同和价值判断”[1],也能对现实社会中的区域交流产生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进行基于电影影像分析“河南形象”的形塑建构研究,对于影视媒介的河南区域文化形象的探索以及构建依据,影视媒介传播机制自身研究空间的拓展都无疑具有相应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河南电影的银幕呈现

研究“河南形象”基于对“河南电影”的定义,尚无定论,广义上指含有河南地域元素的电影。例如由非河南电影公司制作或非河南籍导演主创,只选择在河南取景、取材,其中并没有河南本土机构的制作参与,不以河南籍人员为主的创作团队所有出品的电影。而狭义上的“河南电影”是从河南籍、决定电影影像的人或力量与地域中管理者来界定,认为主创团队(导演、编剧、监制等)到制片集团、影视公司、电视台、曲艺团体都应是河南籍人员或长年在河南工作生活为主,比如2010年6月由河南导演卢卫国根据许昌农民自筹拍电影的原型故事创作了喜剧片《不是闹着玩的》,本课题研究基于第二种“河南电影”定义界定。

以2008—2018年为节点,从十年之间选取二十多部河南电影作为项目研究对象,根据电影主题出发大致分为六种类型,包括中原喜剧电影:《不是闹着玩儿的》(2010)、《就是闹着玩儿的》(2011)、《给你1000万》(2011)、《谁hold住谁》(2013)、《还是闹着玩儿的》(2017);豫剧戏曲电影:《程婴救孤》(2008)、《清风亭》(2010)、《新大祭桩》(2012);本土民情电影:《黑蛋,快跑》(2009)、《新年真好》(2010)、《幸福的白天鹅》(2011)、《念书的孩子》(2012)、《潘多拉的宝剑》(2012)、《自古英雄史出少年之岳飞》(2012)、《好好地活着》(2014)、《念书的孩子2》(2015)、《三个孬家伙》(2016);河南美食电影:《豫菜皇后》(2007)、《胡辣汤》(2010)、《洛阳水席》(2012);地域文化电影:《钧瓷蛤蟆砚》(2010)、《新年真好》(2010)、《道口烧鸡铺》(2011)、《甲天下》(2011);时代人物电影:《永远的焦裕禄》(2014)、《李学生》(2018)等。

这一时期电影多以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河南电影制片厂为制作出品主力军,又以河南籍导演韩万峰、朱赵伟、路振隆、卢卫国等人指导创作,作品内容丰富,贴近现实,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中原地域色彩,不仅征服了众多观众,并在国内外获得了多种影视创作的奖项。作为区域文化形象的构建者,河南电影人着眼于如何真实地认识河南,用不同时刻,各地理区域,以及电影叙事的文化身份等实践者影像创作。河南电影的生产者也从电影精神到影像塑造正在不断通过影像的形式输出着动态的、多元化的河南形象,对河南区域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河南形象的传播与文化输出

这一本时期内,河南电影叙事主题与审美内涵的发展与演变,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变化构成了密切的对应关系,从河南电影创作作品中透视“河南”区域形象树立轨迹,梳理河南电影叙事主题的多样性,可以深入了解河南意识形态的演变、民众关注热点的变化以及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美学观的发展,更可以透视电影与时代和社会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深化河南电影与河南形象、中原文化研究领域研究。

(一)影像艺术里的中原文化遗产

河南电影作为中原文化的一种载体,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把本土时空地域中的文化形态和人文景观传递他处,展现新时期的风土人情,历史风貌,反映出河南精神和中原文化的内在价值与现实意义。河南电影和电影人正在传播并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河南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成果,寻求文化共鸣。《钧瓷蛤蟆砚》正是以河南禹州钧瓷为背景,钧瓷文化彰显了中原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特征,具体可感知,有形有色,浓缩了整个宋代的精华,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文明程度,更能体现出中原古人的聪明才智和精神文化。“影视艺术具有故事性,擅长情感化和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同时具有文学叙事样式所没有的视听优势,因此影视艺术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观众去体验影像的魅力,领略艺术的美感”。[2]电影讲述了发现一宋代钧瓷珍品蛤蟆砚后产生的一系列矛盾与纠纷,刻画了各种人物在珍宝面前所呈现的品格和灵魂,展现了新一代河南青年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模样。作为器物文化,禹州钧瓷具有独特的审美创造精神,非凡的艺术感染力也成为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厚重素材,河南电影从而进一步弘扬了钧瓷文化。河南电影美食系列三部曲《豫菜皇后》《洛阳水席》《胡辣汤》,将中原地带的饮食风俗与当地山水、人文、情怀相结合,从饮食文化折射出地方历史变迁和社会心理流变,“不仅具有中原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更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时代变革精神;不仅关联着完整的家园梦想与乡土情怀,更表征着完整的社会伦理规范,成为对一个古朴醇厚的文化传统的深情守望”。[3]早已闻名于世的洛阳水席文化属于筵宴文化,源起唐代已有千年历史,二十道菜,章法有序。在漫长的发展中早已是中原地区民俗与民风的一种生动表达,融入了民间自发形成且广泛认同的社会政治观念、道德观念、文化艺术观念,河南电影从美食塑造上推广了中原饮食文化,提升了河南形象的影响力。

(二)视听盛宴里的中原戏曲文化

在河南,电影与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戏曲电影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通过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段而形成一种具有浓重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影形式。豫剧代表着河南独特的文化形态,豫剧电影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了戏曲独有的艺术表现,又通过银幕对民族历史以及中原文化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传承作用。20世纪80年代,豫剧电影绽放出多姿多彩的花朵,将豫剧的艺术精华融合于历史故事、民俗传说中,创作了大量弘扬中原文化的优秀豫剧电影作品。电影艺术的构思和题材的开掘,离不开豫剧扎根于民众的民间性,凝聚世世代代中原人民的智慧。新时期豫剧电影进入了探索与尝试阶段,大部分的豫剧电影在保留戏曲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影视听传播手段的创新,包括镜头、景别、构图、舞台美术和服装设计等,其中《程婴救孤》《清风亭》《新大祭桩》等塑造了性格鲜活的“忠孝义节”的传统故事,世代相传,“崇德尚仁尚义”成为民族精神背后的深层力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和性格特点。优秀的豫剧作品更是展现了中国戏曲文化的风采,名扬海外,实现戏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进一步扩大了豫剧的影响力。《程婴救孤》被誉为这一时期河南戏曲电影的成功之篇,把元杂剧流传的“赵氏孤儿”用豫剧的创作方式、加工、润色等形式获得了新的传播,“导演运用电影手法将戏曲表演程式进行整合、截取,在不破坏与客观环境统一的原则下展示戏曲程式,增强了戏曲电影‘戏’的属性”[4],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与美妙的视觉效果,在影像化的感知体验中潜移默化注入了中原地域文化价值,让作品充满极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三)空间叙事环境下的河南人形象

电影故事的发生必须依托一定的发生空间,使电影能最大限度自然而生动地呈现场景,赋予地域一定的个性与生命,受众在故事的讲述中和审美体验的愉悦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影像中的地域形象。区域文化形象就是特定区域文化普遍反映出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制度形态等文化因素和状态,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形成的综合表象或印象。[5]河南电影的拍摄地多选择省内:洛阳、开封、尧山、辉县、新政、嵩县、登封、商丘等历史文化名城,群山环抱,绿树掩映,古朴宁静。地域文化生活中的独特空间,培育着乡土真实的历史生活和普通的河南农民形象。农业文明对中华民族精神个性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民族的中和、仁爱、重功、勤俭、自强等优秀品质,几乎无一不与中原农业文明的影响有关。河南电影人有些出身于河南农村,有着浓郁的乡土意识,《黑蛋,快跑》《幸福的白天鹅》《念书的孩子》《好好地活着》等作品意在通过电影叙事来展示河南农民生存的境遇,洞悉生存困扰的深层成因,以生存理念重新确立和寻找河南人未来的文化身份。他们运用电影各种叙事技巧,构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故事和情感,令人深刻的地域形象或鲜活的人物形象代表着当地真实生活的风土人情,直接引发观众的生命情感共鸣。通过移情作用,激发了受众对故事发生城市的文化、风俗、历史、传统以及河南形象的内涵产生兴趣和欲望。

《不是闹着玩儿的》《就是闹着玩儿的》《还是闹着玩儿的》均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河南地域的方言也成为影视创作的重要素材,将方言参与并丰富着电影叙事的节奏,从视听上充满了浓厚的乡土地域气息,用电影语言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内涵,表达了一种纯粹的艺术风格,这在某种层面上增加了观众的欣赏欲望和故事的戏剧效果。中原文化的人格理想大都体现出一种对人的内在品格和外在行为一致性的认识。电影中的影像形塑与文学中形象叙事有着共通之处,都在立求通过人物语言让创建的“人物”活着,不仅是在叙事话语上,叙事空间、叙事节奏等方面导向叙事形象的生动性与完整性,形象本身进行深刻的思想情感交流。电影《李学生》由以“河南好人”“商丘好人”李学生的真人真事为原型创作,演绎与体现着中原地区良善的民风,质朴纯真,运用艺术逼真地呈现了“中原文化的献身精神”,用中原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塑造了河南人精神品格。

三、结 语

“河南形象”具有多指向、多维度、多领域、多关联的研究特点,与不同的学科之间有着交叉和结合点,中原区域文化既是地域性的,也是多元性的,河南电影人作为影像传播的第一行为主体,把客观世界的中原区域文化信息转化为电影文本,利用主题意蕴——受众接受的影像沟通过程,融合本土的文化倾向和价值认知体系,开拓题材,内涵诠释,解读加工,通过光影手段再把电影文本转化为运动的艺术形象,在这其中,一方面地域与文化决定着艺术创作的走向,而另一方面电影也成为文化的记忆,传承着文化发展与繁荣。

猜你喜欢

豫剧中原河南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沁园春·赞中原
出彩河南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