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词人物 黄庭坚: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上)

2019-11-15木匠

北广人物 2019年30期
关键词:诗派乡试黄庭坚

□木匠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这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的第二十二首,诗中提到的“苏黄”,就是苏轼与黄庭坚。

苏轼,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说他是有宋一代的第一大才子,想来不会有人反对,而黄庭坚则可能是当时唯一能与苏轼比肩的才子。不然,也不会世称“苏黄”了。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生于1045 年8 月9 日(比苏轼小8 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江西诗派向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即杜甫,因这一派诗人都是学杜甫的,于是,就把杜甫当作是他们这派的祖师爷了。“三宗”,即黄庭坚、陈师道与陈与义,而黄在诗上的成就,远比二陈要高得多的多。比如元好问虽整体上对江西诗派的诗人在作诗时,追求字字有出处的所谓“以故为新”,所谓“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并不十分感冒,但他对黄个人的诗作还是非常推崇的。他在《论诗三十首》中,还有首单论江西诗派的诗: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就表明了他的态度。

又,黄庭坚虽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但他和他们三个又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三个都可以说是苏实实在在的学生,而苏和他的关系,则只能说是半师半友,而且偏朋友的地方还要更多一点。

并于黄的拜苏为师,史书上是这样说的:1077 年4 月,苏轼知徐州。一天,他忽然收到了一封来自江西的信,这个寄信的人,就是黄庭坚。苏轼之前并没有听说过这个人,黄在信中,说自己非常想拜苏轼为师。

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这种信,苏轼应该接到过不少了。他扫了一眼,正准备把信丢掉,忽然从信封里滑出了一张纸,他拿起来一看,原来是两首诗。看完,不由大吃一惊,当即就给这个叫黄庭坚的年轻人写了一封回信,他在信中说道:“你才华出众,在我之上,我没有资格当你的老师,我们还是做朋友吧。”

黄庭坚接到苏轼的回信,自然十分开心。于是,以后每有新作,都会寄给苏,而苏也是每信必回,一来二去,两人虽未谋面,却已成为了知己。

一年后,黄庭坚在进京赴考时,特意绕道徐州,与苏轼见了面,又再次提出要拜师的要求。苏开始还是不答应,但架不住他一再的恳请。只好同意了。但他亦对黄说:“虽然我答应了你拜师,但我真的没资格做你的老师,今后,我们见面,还是以朋友相交吧。”

黄庭坚考完试后,又回到徐州,在苏家小住了几日。那些天,他们每天从早到晚谈诗论书,越聊越觉气味相投,都有相识恨晚之感。

据说一次,两人在一起谈论书法,苏的书法纯熟苍劲,充满个性,而黄却开玩笑说苏的字像是压石头下的虾,不够灵动;黄的书法清奇俊逸,恣意潇洒,而苏就说他的字像挂在树梢上的蛇,虎头蛇尾。两人互相“埋汰”完对方,又相视大笑,心里知道这才是真朋友,不虚伪,不客套,说真话,用真心。

和古代很多大才子一样,黄庭坚也是神童出身,而且还是一个非常不一般的神童。

分宁黄氏本就是一个诗书世家,黄庭坚的祖父同族兄弟一共13 人,其中10 人都考中了进士,时人谓之“十龙及第”。他的父亲黄庶也是进士,初幕长安(好像是跟着晏殊),后又随宋祁(也就是曾与欧阳修一起修过《新唐书》,又因写出过“红杏技头春意闹”句,而被世人称为“红杏尚书”的那位)幕许州。他的母亲李氏,出自建昌(今江西永修)李家,据说不仅通诗文,还写得一笔好字、画得一手好画。建昌李氏也是一个世代读书做官人家,家中藏书甚丰,苏轼还写过一篇《李氏山房藏书记》。他的几个舅舅也都颇有文名,并做过很大的官。

据传黄庭坚满周岁时,家人让他“抓周”。他在满床的弓、矢、纸、笔、金元宝等物件当中,一把抓起一支毛笔,就不肯松手了。他五岁入塾,先生教“五经”,只一年工夫,他就读完了《诗经》、《尚书》、《礼记》和《周易》,并已弄懂了大半,因老师迟迟不讲《春秋》,就问老师何时开讲《春秋》,老师可能是不太喜欢《春秋》,就说:“《春秋》不值得一读。”黄庭坚听了,立刻反驳道:“怎么会呢?《春秋》能被世人奉为经典,怎么可能不值一读呢?”后来,黄庭坚便自己找来《春秋》,看了十来天,就把它背了下来。《宋史》说他:“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即会背诵)。”

他的一个做大官的舅舅(李常,曾经做过御史中丞,吏部和兵部尚书,与苏轼也是至交)听说自己有一个这样牛的外甥,就想找机会亲自试试他的才学。这天,他来到黄家,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问小庭坚读过没有,小庭坚则说:“这架上的书,没有我不能背诵的。”舅舅不信,就随手翻开一页,读出上句,要他接下句,果如其言,舅舅感到十分惊奇,又一连试了数册,莫不如此。被惊着了的舅舅,当即夸他有“千里之功”,日后前途未可限量。并嘱其妹,也就是黄庭坚的母亲,一定要好好培养他。

又,黄庭坚7 岁时,曾作过一首题为《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说实话,这首诗不像是一个7 岁的孩童能写得出来的,但所有书上,都说是他7 岁时写的。如果是真,那他也太少年老成了。

嘉佑三年(1058 年),时在康州做官的黄庭坚的父亲因染时疾,药石无功,年方40,就一命呜呼了。父亲的去世,使这个家庭失去了顶梁柱,刚满14 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时任宣州观察推官的舅舅李常来到了淮南。在扬州,舅舅的朋友孙觉(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也是一个有名的诗人)对小庭坚的才华极为欣赏,不久干脆把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在这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黄庭坚后来还说过“长我教我,实惟舅氏”的话。

嘉佑八年(公元1063 年),黄庭坚参加乡试,考了第一名。但翌年,他信心满满地赴京参加礼部省试,却意外地落了榜(据说他落榜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宰相富弼,在看了他7岁时写的那首诗后,不喜他太过少年老成所致)。十一年,他再赴乡试(之前,我们讲过,宋朝的科举制度,没有秀才这一级的考试,举人也和明清时的举人不一样,不是终身制的,乡试过了,即获得了参加礼部考试的资格,考过即为进士,但只管三年,若是没有考过,三年后再考,还需重新参加乡试),又考了个第一。那年的考题为《野无遗贤》。考官李询在阅卷时,读了他的考卷,不禁大为激赏,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于是,他又考了个第一。翌年春天,23 岁的黄庭坚再次进京参加省试,终以第30 名,登上了皇榜。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诗派乡试黄庭坚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明代乡试副榜及其成效研究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略论江湖诗派产生、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