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喜福会》检索分析

2019-11-14唐玉芹秦静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7期
关键词:喜福会语料库

唐玉芹 秦静

项目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曹文轩语料库叙事学译介研究(18YJC740076)。

摘  要:语料库检索工具为更加理性清晰的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方式方法。本文运用语料库软件AntConc 对谭恩美小说《喜福会》进行检索以及统计,基于数据分析该部小说的语言特点,人物塑造以及文本主题。

关键词:《喜福会》;语料库;检索分析

作者简介:唐玉芹(1994-),女,汉,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3

一、引言

作为一种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语料库在文学批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语料库工具的使用为分析文本提供数据支撑,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为作品语言特点分析和主题表达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据。有不少学者运用语料库工具分析文学作品,吴琦和李文中借助索引软件WordSmith Tools 分析作品《真诚最重要》的主题和语言风格,用数据证明作品的文学价值也为前人研究成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1]。宋艳秋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辅助分析《傲慢与偏见》,以Keyword和Concordance为检索工具对文本特征,主题和人物性格进行直观分析,以新的视角解读文本[2]。张海云和谢群芳基于语料库方法对南高的中篇小说《志飘》检索分析,为更直观了解文本特征、故事情节和写作特色提供量化依据[3]。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经典作品《喜福会》是华裔美国文学代表,对小说的相关研究中多是从文化差异以及母女关系角度进行的解读,

基于语料库对文本的分析较少,对文本具体分析有待细化。本文使用Antconc 软件对《喜福会》进行检索,细致分析作品的语言特征和小说要素,以发现小说写作特色。

二、《喜福会》语料库检索分析

(一)文本特征分析

通过检索统计出小说形符数(tokens)为96822,类符数(types)为8290,类符形符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本中用词的变化特点,一般来说比值越高,用词变化度越高。通过统计得知文本类符形符比为8.56,可以看出该语篇用词浅显,整体词汇变化不大,易于理解。

语料库分析方法的核心是词频分析,它是所有语料库分析的基础[4]。在语料库语言学领域,词表指的是词频表(frequency list),词频是所有词形在一个给定的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能够帮助研究者建立起对于整个文本的初步解读[5]。Word lists工具可以对语篇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自动生成词表,提供文本中出现的高频词及频次,为了解文本基本信息提供数据辅助。

表1为通过Word lists 功能提取的语篇词频表。

由表1可知文中I(3461次),her(1064次), she(1044次),you(676次),通过观察人称代词出现的频次,第一人称出现的频次远高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可以推断出故事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my(1714次),可知文章多是讲述自我的经历,was(1390次),出现频次较高可知故事的叙述多是过去时态,也证实了前人研究表明文章叙事视角是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其中表示第三人称her(1064次),she(1044次),阅读文本可知第三人称的出现多是文中第一人称叙事时所表述的对象,小说的整体叙事视角为第一人称。Mother(739次),文中Mother的出现多是女儿在叙述母亲的故事,或是母亲以自己的口吻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Mother一词使母女三代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通过高频词可推知小说是围绕 “I”, “she”, “mother”来展开叙事。

(二)人物刻画分析

文中I既指母亲的口吻,也包括女儿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单词“I”为检索词,借助BFSU Collocator软件,计算出“I”左右各5个词的跨距范围内的强搭配词。按Log-log值得搭配指标排序如表3。与“I”紧密共现词语的相关索引行如表4。

通过表3可知与“I”高频搭配的词语多为心里类动词或情态类动词如remember, realized, felt, knew, wondered, wanted, thought等。觀察其相关索引行如“I realized I did not miss”, “I realized I did not know what the”, “ I wondered if it were true”, “that I wondered if perhaps my mother”等可以看出与“I”向搭配的词语或者语句总体呈现出一种不确定或模糊的立场态度,也体现出小说中的母女共有的一些犹豫的性格特征。

(三)小说主题分析

关键词表(Keyword list)是指某篇或某一批语篇中与其他参照语料库相比明显高频的词汇列表。关键词表可以用来揭示语篇的内容大意,文体风格、关键词之间的语法和语义联系,也可以揭示主话题的情节发展。关键词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关键性(Keyness),常见的被提取的关键词有专有名词、表示某种语体风格的语法词和显示文本内容的词语[6]。

通过Wordlist可以初步分析有关文本的内容,要进一步了解文本信息需要选择关键词以确定关键信息。在词表的基础上,以谭恩美另一部作品《接骨师之女》为参照,Keyword list所列词语是观察文本相对于另一参照文本具有显著差别的词,有助于突出所观察文本的特征及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之处。根据Keyword list功能提取文章的关键词表,按照关键性大小排列,取前50位,结果见表2。

通过表3部分结果可以看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多为人名如mei, Waverly, Lindo, Ying, Lena, Jong等,称呼语如mother, wife, Taitai, Popo, Amah, Aiyi等。表明文中讲述的是多个人物的故事,而my出现频次较高可知多个故事的叙述视角多以第一人称来讲述。称呼语的高频出现可以推断文中涉及的不仅只有母女两代人,也包括母亲们小时候与上一辈的故事。小说描写了四对中国母亲和美国女儿之间微妙而又复杂的母女关系,包含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情感交流障碍以及对对方身份的认同问题。表2中Taitai, Popo, Amah, Aiyi, Chou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称呼与出现频率较高,反映出故事中特有的中国文化。在当时以美国文化为主流的环境下,反映中国文化主题的作品显得独具特色。后面出现的一些关键词如sisters, chess, moon, piano, babies, sand等词表明多个故事中融合了各种因素,印证前人研究小说由母亲一代或女儿一代叙述自己与母亲(母亲再与女儿)在情感上的挣脱与凝合,然后在这种“成长与背离”的日常生活的生动描述中延展出东西文化的碰撞、交融及嬗变的主题[7]。Chinese作为高频关键词体现出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们面临的身份认同问题,她们需要在“美国式”与“中国式”之间做出选择,这种对立的模式表明谭恩美关注到了中美两种文化的差异,打破了长期以来“边缘”和“中心”的对立,注重实现文化认同。根据Concordance功能检索表3中相关词汇,以分析故事情节。以“wife”为检索词,得到所有含检索词“wife”的语境共现行,计121处。从语境共现行中可以看到关于“wife”一词的相关描述,如a man could choose his own wife; with his parents' permission, my promise to my parents to be an obedient wife; no one to greet you! Second Wife; a fourth wife is less than a fifth wife; you will be a good wife, mother, and daughter-in-law等。从相关的索引行可以看出小说中描写的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里婚姻对女性的约束,小说中描写了三位中国母亲不幸的婚姻经历,体现出旧中国包办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使得女性处于弱势。母亲们一辈的经历也影响她们教育女儿的方式。以“Chinese”为检索词,得到含检索词“Chinese”的语境共现行,共191处。通过索引行可以得到其出现的相关语境,如my mother began, speaking Chines; story was anything but a Chinese fairy tale; But what's the Chinese word that means indifferent; Too many Chinese meals cooked in a too small kitchen; I imagined Joy Luck was a shameful Chinese custom; half in broken English, half in their own Chinese dialect; “Ma, what is Chinese torture?”; I found some old Chinese silk dresses; That's the way Chinese mothers show they love their children; It's hard to keep your Chinese face in America等。文中母亲一代对中国文化的保留与继承与女儿一代对中国文化的不解与漠视形成对比,代表中美两种文化的母女冲突是文中显著的特点。从相关索引行可知“I”以女儿的角度讲述故事时,代表的是美国式思维。她们不理解母亲们用中文讲话,认为英语中根本不存在“Joy Luck”这个词,在《喜福会》Jing mei所讲的故事中,她一直把母亲在桂林的故事当作中国的神话故事。“喜福会”不过是中国的民间陋习,如同“3K党”的秘密聚会,或者是像电视里印第安人在打仗前举行的手鼓舞会一类的宗教仪式[8]。母女之间的种种矛盾归根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在女儿们的生长环境里她们崇尚西方文明中的自由和个性,否认母亲们给她们带来的中国式的思维与行动。而随着女儿们经历的各种事情,她们尝试接受母亲的劝告,开始逐渐理解母亲,对母亲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有了重新的认识。中国母亲以她们特有的含蓄方式爱着孩子,在母亲们的影响下,女儿们找到了自我,母女关系从对立走向融合。

三、结论

本文运用语料库软件检索《喜福会》小说以分析文本特征、人物特点及主题,结果表明小说语言词汇易于理解,文中对女性人物的刻画是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方法娓娓道来,显示文中女性犹豫的性格特征。中美文化和母女关系的冲突是小说显著的主题,女儿与母亲的关系从对立走向理解与融合也表明不同文化之间互相理解才能不断融合与发展。语料库分析文本为研究者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撑,使得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鉴赏更具说服力,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视角。

参考文献:

[1]吴琦, 李文中. 名与实的悖论——《真诚最重要》的语料库检索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7(3):13-16.

[2]宋艳秋. 基于语料库方法检索分析《傲慢与偏见》[J].文学教育,2019(05):136-137.

[3]张海云, 谢群芳.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检索分析——以越南中篇小说《志飘》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33(3):57-61.

[4]桂诗春,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语言学语体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25.

[5]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语料库应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6]何安平.语料库辅助英语教学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44.

[7]徐键. 论《喜福会》的多重主题[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305-307.

[8]彭桃英. 中美文化的隔阂、冲突与融合--解读《喜福会》[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8(1).

猜你喜欢

喜福会语料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基于网络语料库的“给力”研究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