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林山水文学的美学特点及审美价值

2019-11-14刘又堂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7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桂林

摘  要:山水文学是一种描写自然景观和山水风光的文学体裁形式,它是在人们发现自然美并将其纳入文学表现范围之后才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详细介绍我国山水文学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桂林山水文学的美学特点,最后揭示出桂林山水文学的审美价值所在。通过研究,厘清了桂林山水文学的形成发展脉络,归纳总结出桂林山水文学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以期对桂林山水文学创作提供帮助。同时,亦能指导人们欣赏桂林自然山水美的审美实践活动。

关键词:山水文学;美学特点;审美价值;桂林

作者简介:刘又堂,男,湖南邵阳人, 研究方向:山水文学、文学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02

一、山水文学概述

山水文学就是将自然景观和山水风光作为审美对象,将其纳入文学表现范畴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形式,因此,山水文学是以描绘自然山水和地方风貌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品种。在我国文学界,一般按山水文学发展的时间脉络将其分为两大类:古代山水文学和现代山水文学。古代山水文学泛指民国以前所著的描写我国大好河山,并借以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文学作品。现代山水文学则是指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所出现的当代山水文学,其主要特点是运用道家艺术来展现大自然之美,通过对草木花卉、鸟兽虫鱼、山水田园、物候季相等的诗意描绘,达到“借物言志”、“以物抒情”之目的。无论是古代山水文学,还是现代山水文学,都是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逐渐丰富起来的。

由高建新教授编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诗心妙语自然——中国山水文学研究》一书,通过对我国历代山水文学的分析和解读给了人们诸多启示。全书深入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山水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在充分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全面客观地评价了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独特价值。高先生希望通过此书能给人们提供一种生活范式:亲近山水,关爱自然,在发掘并欣赏山水自然之美的同时,亦能使自己的心灵归于一片澄明,让生活变得宁静、恬淡、闲适与从容!

二、桂林山水文学的美学特点

自古以来,桂林山水就以“美甲天下”而著称。古代描写自然山水风光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壮丽景色,在桂林2.78万Km2的土地上随处可见。“山青、水秀、洞、石美”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因此,桂林山水文学的美学特点也主要体现在以上四个方面。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引用关于描写桂林山水的文学作品多为诗歌,其他文学体裁形式如散文、戏剧、寓言、神话传说等一般较少,这样也更有利于文章写作手法的前后一致性。

(一)描写山青之美

桂林的山一般拔地而起,突兀挺立,或单个成峰傲视群雄,或众多成丛抱团对外。其发育形状与其他地区明显不同,山上植被郁郁葱葱,一年四季常青常绿,“山青”之美由此而来。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中,将这种拔地而起、不以山体作依托的山峰称为“独峰”。最为典型、也最出名的就是桂林市靖江王城景区中的独秀峰,陡峭高峻,气势雄伟,素有“南天一柱”之称。徒步攀登306级石阶至峰顶,可将桂林城区景色尽收眼底。清代杜牧有诗云: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形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火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诗人借山形直抒胸臆,为历代咏独秀峰名篇之一。

(二)形容水秀之美

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形容过桂林的“水秀”之美。其中,最著名莫过于韩愈诗作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的形象描述,韩愈笔下的“江”肯定是指漓江。漓江在1982年就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漓江风景名胜区集中了桂林山水的所有精华。泛舟漓江,奇峰倒影与碧水青山会让人产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梦幻感觉!从古至今,大凡来过桂林的政客、文豪或其他名士,都会以文字形式记录游览漓江的感受,极尽褒扬漓江之美。比如,文学评论家林焕平在《漓江行》中这样描述:分明看倒影,船却巅上行。水转疑无路,峰回路更新。该诗把“漓江水清见底、群峰倒映江中、游船虽在水面,却误以为船行山巅之上”的生动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真有这么傻么?那是肯定不会的。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游览漓江过程中如梦如幻的神奇感觉!

(三)褒扬洞奇之美

桂林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由于地下流水的冲刷和二氧化碳的溶蚀,就形成了大量的地下暗河与岩溶洞穴。桂林市区96%以上的面积为喀斯特地貌分布区,是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据统计,目前桂林已经开发并接待游客的有芦笛、七星、莲花、丰鱼、穿山等20多座钟乳石溶洞。其中,以芦笛岩每年接待游客最多,且因其接待过众多外国元首及政要而被誉为“国宾洞”。芦笛岩中不仅自然景观鬼斧神工,而且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洞内保存自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以来的石刻和壁书77处。当代著名杂文家兼诗人邓拓在其诗作《题芦笛岩》中这样描述:举世无双芦笛岩,彩云宫阙久沉埋。元和题壁名犹在,嘉定留诗句亦佳。梦入太虚游幻境,神驰仙苑拥裙钗。天开洞府工奇巧,炼石何须问女娲。作者对芦笛岩的由衷赞美之情跃然纸上。

(四)咏叹怪石之美

桂林的怪石之美,也与其喀斯特地貌发育密不可分。如对桂林怪石进行简单分类,可分为地表山峦怪石和地下溶洞怪石。地表山峦怪石包括象鼻山、骆驼山、穿山以及漓江边上的望夫石、浪石人家、童子拜观音等著名景点。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象鼻山,因其状酷似巨像伸鼻豪饮漓江之水而得名,且象鼻与象腿间有一个水月洞,于是就形成著名的“象山水月”奇观。明代诗人孔镛在《象鼻山》中这样描述: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宋蓟北处士将象鼻山和水月洞合在一起,便完成脍炙人口的《和水月洞韵》佳作: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桂林地下溶洞怪石更令人叹为观止,洞中碳酸岩经流水长期溶蚀,形成千奇百态的钟乳石景观。邓拓先生《题芦笛岩》诗中有这样两句:天开洞府工奇巧,炼石何须问女娲。其意就是:真要补天的话,芦笛岩中五色彩石满地皆是,何需女娲那样费时费事呢?

三、桂林山水文学的审美价值

(一)桂林山水文学所体现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斗转星移,寒暑更替,还是朝代兴衰,人世沧桑,自然山水与人类命运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桂林山水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就是以文学体裁形式来展示桂林山水的自然美感。因此,正是不同时代的作者把桂林山水作为独立审美对象,将其纳入文学表现范围,才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桂林山水文学。比如,清代诗人袁牧在《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中就这样描述: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这首山水诗将漓江水、两岸山、船行江面、峰映水底的一幅自然山水画卷活脱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几乎不用发挥多大想象力就能感受到桂林山水的自然之美了。从美学角度讲,山水美即为自然美,自然美主要是通过山水美来体现的。

(二)桂林山水文学所颂扬的和谐美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天人合一思想,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和谐美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諧共生、平等相待及友好相处,从而达到大美天地、比善万物的至高境界。桂林山水的和谐美,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高度的有机统一性。“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表象特征源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比表象特征更为深刻和厚重的,是相亲、相融、相和的山水精神及其间接的“人化”关系。只有当桂林山水被“间接人化”,其审美价值才能被发掘,于是,山水文学很好地充当了这一角色。比如,南宋诗人刘克庄在《簪带亭》中这样描述:上到青林杪,凭栏尽桂州。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沙际分鱼艇,烟中见寺楼。不知垂钓客,更得几回游。诗中“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清晰勾勒出“山峰环伺、水绕城流、城景交融”的和谐美画面。

(三)桂林山水文学所表达的怡情美

纵观古往今来的桂林山水文学作品,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对自然山水景观的描述,真切地反映作者的情感、心态或境遇,因而带有浓厚的怡情色彩,这也是文学作品中借诗言志、以文抒情的惯用表现手法。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然桂林与中原地区交往频繁。但经济、交通等仍较落后,因此,古代桂林一般作为罢黜之地使用。反映在桂林山水文学作品中,贬谪心理、情绪、思想等或多或少存在,从作者身上折射出一种悲情美。当然,大部分作者还是带着积极心理去品读桂林山水的,在他们作品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欣喜之情。比如,清朝进士、桂林市人刘名誉在《过阳朔舟中作》中写道:桂林山水世争夸,阳朔奇峰另一家。我坐扁舟随意看,果然千朵碧莲花。作者把桂林山水、阳朔奇峰、一叶扁舟、碧莲峰美景等描述得活灵活现,充分表达了作者在欣赏山水时的怡情之美。

(四)桂林山水文学所反映的意象美

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诗歌创作中,经常采用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里的“景”和“物”就是客观之“象”,而“情”与“志”则为主观之“意”。将“意”和“象”完美地结合起来,就成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意象”。意象可以用来表达内心情感,塑造特定形象。如被喻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寓意着傲骨迎风,凌霜挺立、经冬不凋、迎风怒放的精神象征,这种精神象征能够给人以“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意象美。在桂林的山水文学作品中,类似诗歌创作也非常多。比如,诗人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中这样描述: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作者采用清新明快、婉转流畅的民歌体形式,以丰富的想象和奔放的激情,开篇就把读者引向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呈现出极富浪漫色彩的意象美。

四、结束语

自南宋诗人王正功写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名句后,历经千百年传颂与吟唱,“桂林山水”美名早已冠绝华夏,遍传宇宙。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官吏乡绅或其他名士以桂林山水为对象进行文学创作,将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自然风光完全展现在世人面前,于是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桂林山水文学。分析桂林山水文学的美学特点,挖掘桂林山水文学的审美价值,能够更好地引领人们品鉴、欣赏并爱护桂林山水,提高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也许有一天,你会约上三五个亲朋好友,摇一叶扁舟漂游漓江之上,突然灵感迸发,才思泉涌,留下千古绝唱也未可知。果真如此,桂林山水文学又该“添砖加瓦”了,则桂林山水幸甚,桂林人民幸甚,广大读者幸甚!

参考文献:

[1]陈景云.我国山水文学的特点及审美性研究[J].山花(下半月),2011(11):167-168.

[2]陈虹岩.山水娱情与刘宋山水文学的新境界[J].文艺评论,2017(6):89-98.

[3]高建新.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中国山水文学的美学价值[J].新视界,2019(7):78-81.

[4]李鹏.儒学与南朝山水文学的形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2):48-52.

[5]黄阳华.“桂林山水甲天下”之柳宗元典据说略论[J].北方文学(中),2017(12):54-55.

[6]朱莉莎.基于桂林山水文化的城市景观设计分析[J].城乡建筑,2016(8):222-225.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桂林
桂林,美
乐!乘动车,看桂林
桂林游记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桂林游
桂林:击浪现代理化技术
居住桂林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