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19-11-14杨玉静

学理论·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农民

杨玉静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农民因生活条件、教育水平、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缺乏、践行力不强。在新时代下,研究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现实困境以及培育路径对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凝聚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推动乡村的全面发展有著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015-03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与凝聚力,农民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够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农民的素质、激发农民的能动性、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新时代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着力把握乡村发展规律,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新时代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就要着力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并成为重要的精神支撑。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集群力谋发展。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培育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认同感与实践性,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充分激发其投身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

(二)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精神领域不断丰富,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其一,农民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精神方面却相对贫瘠,农民对精神领域有着更高层次需要,但是乡村文化设施落后、文化活动缺乏实效性,为了化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必然要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其二,农民对于民主与法治的更高层次需求,对乡村治理的文明化、科学化的追求,需要提升农民参与意识与民主意识,维护农村的稳定。其三,农民对于美好乡村环境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化解矛盾,要在实践中不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农民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当前要着力化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突破乡村发展的桎梏,就要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乡村振兴。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其中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增强乡村文化建设,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增强文化的内生力与竞争力。乡村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分支点,培育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凝聚强大的精神合力,提升素质,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与创新精神,不断提高生产力,全面推动乡村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应对西方价值观渗透的必然选择

当前,全球信息化不断发展,发达国家掌握文化主导权,文化交流不平等性突显。同时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不断向我国渗透,其意识形态渗透力量强大、路径多样、方式隐蔽,企图瓦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为应对西方分化中国的图谋,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在乡村,必须要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维护农村的安定团结,集众人之力加强文化建设。

应对西方价值观渗透要加强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形成防御文化侵略的坚固堡垒,正面引导价值观念,使农民对是非得失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新时代,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增强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这是应对西方价值观渗透的必然选择。

二、新时代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困境

(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的践行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一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文化氛围浓厚。但是,城乡间、乡村间发展的不平衡矛盾明显。许多农村地区,因地形地势、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生产效益低,较为贫困,广大农民被迫选择进城务工,使得农村缺乏青壮年劳动力,许多农村成为只有儿童、老人等留守群体的村落,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发展缺乏建设性主体力量。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当物质文明没有得到一定满足时,精神文明建设就会面临挑战。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会影响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无法为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农民价值观培育也面临困境,所以要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才能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繁荣。

(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期,西方的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农民群体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更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迷失,很容易缺乏理性的判断与正确的选择。农民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如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滑坡,从而对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的效应[3]。

在现代社会,农民的素质在逐渐提升,但距离新时代对农民的要求差距还很明显。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思想侵入农民的生活,攀比之风与奢靡之风盛行。农民思想保守,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更容易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基层组织发挥作用不充分

基层组织对农民价值观培育自主意识不强,村干部主要注重日常村务的处理,着眼于村里经济的发展。对于文化发展、价值观培育方面缺乏重视,有时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走过场,实质上并未真正意识到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

基层组织文化队伍建设管理缺位,村里缺乏专业的文化建设队伍,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有些设施老化明显,文化展板内容更新慢,时代性不强。一些村民缺乏民主参与意识与监督意识,基层队伍的管理存在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基层组织对农民价值观培育作用的充分发挥,使文化建设面临困境。

乡村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农村中存在着丰富的民间艺术、乡贤文化、家风家训等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素材,但是这些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与运用,传统民间艺术与传统技艺濒临失传,乡贤文化、家风家训的育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四)教育活动缺乏实效性

教育活动内容针对性不强。基层教育活动往往为完成上级任务,未能充分考虑受教育对象的特点,使得教育实效性不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广大农村青年选择外出打工,在村里生活的老人、妇女、儿童居多,教育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增强灵活性。

教育活动形式创新性不强。价值观培育多采用会议形式与标语形式,方法单一,缺乏行之有效的多样方式,难以引起村民的共鸣。

教育活动管理体制性不强。教育活动能够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潜移默化地感染村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但是村中文化活动形式化明显,实效性较弱,这与管理体制有着重要关联。基层政府对于文化活动成效考核制度模糊,活动任务下达与管理有所缺位。村里活动策划与组织缺乏专业化人才,活动方案实施成效不足。

(五)宣传平台建设不完善

基层对于宣传平台建设意识缺乏时代性,平台建设单调古板,未能充分与电子信息化相融合,使得农民价值观培育缺乏良好的信息化宣传平台,不能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增强培育的实效性。

村里大多用展板、标语、传单等方式进行宣传,平台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化的手段。

三、新时代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夯实文化基础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紧密相连,只有农村经济强起来,农民真正富起来,才能增强获得感,才能夯实基础力,凝聚创造力。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国家给予了高度关注,实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国家惠农政策落地生根,为广大农村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在外务工的农村青年着眼良好的发展机遇又基于浓厚的乡土之情,一些青年会选择回乡发展,为农村的全面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主体力量,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新时代,紧抓发展机遇,依托政策优势,创新发展思路,实施惠农、强农的改革措施,发展现代化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使农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才能为农民价值观培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阐释丰富价值内涵,增强文化认同力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有共同的主流价值观念凝聚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成思想共识,从而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推动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新时代,要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深刻阐释其价值意蕴,增强农民的价值认同感。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价值观理解不透彻,很容易影响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效果,这就要求基层组织要努力引导农民正确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注意要与资本主义相关价值概念做出辨析。概念阐释与辨析不能泛泛而谈,而是要考虑到农民的实际情况,贴近农民的生活,加强话语转换,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内涵认识,运用本土化语言进行阐述。通过组织价值观阐释专题小组进行宣传教育、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漫画宣传册、举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小品比赛等活动强化农民对价值观的理解、把握、认同,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摈弃错误的价值观念,真正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在实践中积极践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准则。

(三)强化基层组织建設,提高组织战斗力

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健全能够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强化主人翁意识,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村民了解政治参与权利。在换届选举中要强化监督机制,让村民了解基本选举程序,杜绝出现贿赂村民、更改选票等行为,保证选举的公平、公正,增强村民的权利意识与法治意识。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等人员的积极作用,整合发展力量,构建完善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基层组织要增强培育农民价值观的自主意识,充分认识到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培育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5]。基层组织要配备专业的文化队伍,吸收优秀的文化建设人才,要重视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其主导性,加强思想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其组织领导下强化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

(四)创新教育方式内容,提升文化感染力

教育内容实际化。提升政策宣传的实际效果,要注重结合教育主体的特点,贴近现实情况进行理论性教育,转变形式主义作风,运用多种媒介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教育活动多样化。要将教育内容注入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之中,把内容与良好的家风家训、新时代的乡贤文化、丰富的民俗文化等乡土化的载体相结合,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教育。要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凝聚精神力量。文化下乡活动要注重节目质量与传播价值,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与内容,弘扬主流价值观,加强农民精神文化建设。要制作乡贤文化的宣传册与视频集,开展乡村文化主题摄影展,村中文字与图画相得益彰的墙上涂鸦也是良好的教育形式。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村地势复杂,村民多运用屋顶、阳台等地晾晒作物,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晒秋节。2014年,一面用500斤朝天椒晒出的国旗在网上引发关注,央视集中报道,并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农民
耕牛和农民
农民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