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植物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运用

2019-11-14蒋浩宇桂林理工大学广西自治区桂林市541006

新生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乡土物种植物

蒋浩宇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自治区 桂林市 541006

1 乡土植物概况

1.1 乡土植物简述

对于乡土文化,孙卫邦将其定义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1]”。由此可看出,乡土文化具有相关地域特征(显现当地气候环境特征)、本土适生性(高度适应此地区气候环境)、历史记忆(作为此地区乡愁记忆的文化承载)等特性。

由于我国的疆界跨域较大,由北至南从寒带、温带及热带气候环境多变复杂,不同地区也因为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得以孕育了与气候环境相应的乡土物种,形成了丰富的本土植物资源,如岭南的热带风情、陕北的边漠风光等。此类植物资源,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营造、生态系统安全的构建以及城市风貌建设和地域文化突出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乡土植物的运用,还是一个地区、一个文化的真善美的表现。

1.2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现状

1.2.1 本土文化日渐缺失

由于国外城市美化运动的兴起,国内各城市也掀起化妆运动思潮,导致“千城一面”现象得以滋生并发展。除因本土建筑特色的荡然无存外,大量乡土植物的消失共同造成了这个局面的发生。不考虑生境适生问题,大量进行大树迁植、园林观赏物种引进以及对本土植物的破坏与缺失,都无一避免地导致了城市风貌千篇一律的现象,并加重了城市风貌建设的成本。本土文化的缺失与城市化妆运动阶段的停留,是大部分城镇现存的城市风貌建设问题,其根源是对本土文化的不认可、对外来文化的推崇以及浮夸的社会意识形态。

1.2.2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特定环境内原有生态生境遭受大肆破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开发与建设压力,大部分地区的自然植被未能保留,并覆以地表铺装或大片外来物种,使原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二是大量引进未经确认的外来物种,其对本土环境极强的侵略性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如1979年潮间带物种互花米草的引进,尽管互花米草具有促淤固滩、抵御台风、消浪护堤等作用,但其易生性及易繁殖等特征,导致原生自然植被消失、破坏潮间带各生物生境、阻塞航通通行并影响水质安全,给中国南部沿海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安全带来巨大危害。部分经实践检验并遭受巨大损失的外来物种已被限制引进并种植,但部分至今未引起大灾难事件而未被确认真正危害的物种,却在不断发酵与酝酿。如1985年从孟加拉国引进的无瓣海桑,本因促淤固滩及抵风消浪的目的引入,但事实上其相关效益并未达到预期,甚至还不如原有红树林物种,如桐花、秋茄、白骨壤等,其速生特性、易受虫害及压限制冠下植物的生长等等特征,也给广西南部沿海的原有自然红树林群落带来不可预计的负面影响;并且在此类物种的危害性未被正确认知之前,损失也正不断加剧。

1.2.3 乡土植物受到重视

生态学特别是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以及几十年来城市发展与建设经验的总结,特别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所存问题的问题总结,乡土植物在现代园林造景中逐渐受到重视。在整体城市环境背景下,乡土植物的重要性得到重新认识。这不仅体现在园林设计中本土物种与外来物种的比例大小、本土植物生境的原貌留存,也同样体现在对地域文化突出和乡愁文化表征等方面。在不断的园林建设过程中,开始认识到乡土植物的独特性、多样性,以及乡土植物在生态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乡土植物的相关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入并加强认识。

1.3 乡土植物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重要性

乡土植物具有物种多样性维持、本土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后期养护管理成本低以及其他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和净化空气等优点,并在乡愁地域文化的营造中,起着重要作用,富含生态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功能。另外,乡土植物本身所蕴含的观赏特性、文化象征、医用药用等功能,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作用被不断发掘,利用前景广泛。

1.4 乡土植物的应用前景

1.4.1 与海绵城市的结合

海绵城市,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和绿地资源,并对路面铺装、屋面绿化等统一协调,“优先通过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并结合灰色雨水基础设施,统筹应用“滞、蓄、渗、净、用、排”等手段,实现多重径流雨水控制目标,恢复城市良性水文循环[2]”,是吸水、滞水、蓄水、渗水、净水各方面的统一。而乡土植物在这个城市设计部分所扮演的角色,是在水体及绿地部分,同时也包括屋面绿化等:1)包括溪流、江河、湖泊、池沼等书体资源的驳岸、护岸及水体内部的水生植物与湿生植物,包括沉水、浮水、浮叶、挺水、湿生、沼生、阴湿等植物,此类植物由于对本土的适生性强,易在相应环境内生长并繁衍,可起到水体净化、防洪护坡、蓄养水源、减缓冲蚀等作用;2)城市各下沉式凹地、公园、等绿地部分(不包括屋面绿化),需要有耐浸、消纳雨水等特性,可减缓地表径流、涵养水源并减少水土流失。3)乡土植物在屋面绿化中,物种株丛密集可作为吸附尘土、延长雨水峰值、减少雨水径流量等用。

在对各水体、绿地进行海绵城市植物配置的同时,不仅可完成生态方面要求,同时在美学和人文方面,也可以得到相应满足。如多配植以彩叶植物和花卉,“足下野草”同时也是对乡土文化的体现。另外,还需要防止植物物种单一化问题的出现。

1.4.2 在城市双修中与生态修复结合

“城市双修”即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旨在对城市在形态上及生态上两方面进行城市设计和改造。“城市双修”的试点建设,以期“到2020年,“城市双修”工作初见成效,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提升,风貌特色初步显现[3]”。如何在“城市双修”的背景下,通过乡土植物的合理运用与配置,来完成对山体环境与水体环境的修复和规划,以提升城市总体形象,全尺度规划地将山水环境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统一,这是亟待关注的问题。

乡土植物在山体环境与水体环境的修复中,占据了很大成分的比重。前者如根系发达、叶丛繁茂、抗性较强的乡土适生物种,并辅与乔灌木草丛相结合,有利用防止水土流失与固坡安全,并对山体坡面进行生态整修与重建;后者如净化水质、适生性强的乡土水生、湿生与陆生物种相结合,有利用净化水体水质与防洪安全。在特殊或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乡土植物更能体现其作用所在。只有在整体环境背景下,将乡土植物与周边生态空间相统一,并结合景观层次,无论是乔灌木草丛、还是水、湿、陆相结合,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以及根据不同目的、不同手法而种植不同的乡土物种,考虑到气候、水文、坡向、土壤等条件的差异,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植物配置,才真正有助于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2 对策与运用

2.1 乡土植物与城市风貌建设

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特征及历史文化内涵等,选取相应乡土植物品种,并确认骨干树种和基础树种,有助于城市整体风貌以及地域文化的展现,还可以杜绝千城一面现象的演进。

乡土植物易管理、经济性等特点,对于城市建设而言,乡土植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并且,其适生性特征,可在城市本土环境内部长势良好,很少会出现营养不良、虫病等影响市容问题,可长期维持同一城市风貌。其他外来物种由于对本土气候环境的适应性不强而生长不良、成活率低、易遭受虫害等原因,会影响城市整体形象并拉低市民对城市整体满意度。故此,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应根据具体需要确定外来物种与本土物种的比例,以期突显城市整体印象。

2.2 乡土植物与地域文化维持

乡土植物作为景观元素的一种,是乡土记忆的精神承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地居民在此类地区长期生存的历史记忆和乡土情感。此类记忆与情感,常表现于具有历史特征和乡土记忆的“风水树”“佛树”等具有深厚历史和记忆承载的乡土植物,或市花市树等特色物种本体,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追求与文化推崇;另外,还有某一地区的标志性植物或富含某一文化寓意植物等,包括传统文化中的植物寓意,也同样能体现相应的感性特征。另外,乡土植物还蕴含着丰富的药用文化。如防城港东兴市的万尾、巫头、山心三岛,为该地主要红树林分布地,在长期生活与利用中,当地的京族居民发展了一套属于该民族自身的红树林植物民族学,并在医用方面所用甚多,这同样是地域文化的体现。如能充分利用此类植物中蕴藏的地域文化,将有助于乡土植物的发展与应用。

通常而言,一个城市乡土物种的选取与利用,总是能极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良好的地域文化把握,此类乡土植物在体现此地区空间精神及文化记忆的同时,还能普遍增强当地居民的归属感与荣耀感。也就是说,乡土植物不仅能帮助显扬此地的气候环境和地域文化特征,亦能确定一种地域文化氛围,而让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分别的感受不同。

2.3 乡土植物与生态系统构建

2.3.1 野生乡土物种发掘

我国野生植物物种资源丰富,还有较大一部分的野生物种尚待发掘及利用。野生物种对本土的适应性极强,常自身得到发育的同时,极大程度上一并维持其他物种或生物的生境生存。现代园林建设中,应大力发掘本土野生植物,并在此基础上优先选取或栽培观赏性较强的植物品种并合理配置,达到充分开发利用其有限资源目的的同时兼顾到种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如广西现已发掘的、本土特有的秋海棠属植物品种共44种,大部分观赏特性较优并极能适应喀斯特地貌。其他如苦苣苔属、凤仙花属等,同样作为广西特有种并属于石灰岩地区观赏性植物,开发与利用较少。在南部沿海红树林这块,如能发掘并栽培出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的红树林物种,将对整个沿海红树林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此类植物作为本土景观文化的特殊一支,如能大力发掘并栽培各地特有植物,不仅对生态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有显著帮助,对城市风貌的建设、本土地域文化的彰显以及当地居民归属感的唤起,同样具有深刻意义。

2.3.2 生态环境建设

乡土植物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适应了当地独特的气候环境条件,加上其易管理与经济性等特征,能够利用自身的生长优势更为有效地形成适生群落,从而达到改善当地气候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及小气候生境营造等目的。另外,乡土植物经过长期地生长于演进,能适应当地独特而恶劣的环境特征。诸如秋海棠属、苦苣苔属等石灰岩地貌物种,能够适应当地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并发挥相关观赏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是其他物种所不能及的。桐花等红树林植物、胡杨等耐寒植物、沙蓬草等耐盐碱植物等,能够在相应恶劣环境下维存自身发展的同时,形成生态群落,起到抵御台风或风沙等生态屏障作用。

另外,在进行植物配置的同时,应注意乡土物种与外来物种的有机结合,以及乔灌草群落等景观层次的构建,考虑到物种生态位,以期形成结构良好、功能完善、景观稳定的生态群落,尽可能丰富物种多样性,这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以及生态系统安全,能起到重要作用。

2.4 乡土植物与真善美

真善美,作为原始的本质的真实的真诚的社会意识形态本质,是一种自然的美好。一直以来,乡土植物作为城市园林建设的后备资源及生态腹地,为整个城市环境提供了生态防护和生活栖息功能,富含野性与自然之美。乡土植物也因其自身独特的优点,历经时间的检验与历史的证明,其在生态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只是乡土植物由于其普遍存在于特定地区,其适生性与已存活让大众无法看出其真善美的本质。早先国内一直提倡的“野草之美”,便是对乡土植物真善美的最高诠释。对于乡土植物的正确理解,则是对自然的真正理解,一种对世界本质的追求,这对于现代园林如何融入传统古典园林的“师法自然”、如何真正在园林造景中,将人类的真实需求考虑在内,有着真正的影响。

3 结论

乡土植物在现代园林造景中具有独特优势并不可替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由于乡土植物自身的优势,在“海绵城市”及“城市双修”的生态修复方面,将扮演重要角色。但仍存在对乡土植物认识不清晰、利用不合理等问题,造成植物生境破坏。在现代园林造景与城市建设过程中,乡土物种的应用前景较为广泛,如何合理确定外来物种与乡土物种的比例及层次,如何打理发掘具观赏特性的野生乡土物种,如何将乡土物种与地域文化、与生态系统构建相统一,如何将城市环境内的真与善与美的追求,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与探讨。

猜你喜欢

乡土物种植物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江澜新潮
丽水发现新物种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乡土分外妖娆
植物罢工啦?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