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

2019-11-14肖琳哈尔滨华德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新生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目标专业课程

肖琳 哈尔滨华德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2015年11月16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转型思路,引导地方高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开启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新征程。2018年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开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总结评估,加快构建配套制度体系,推动高校转型改革迈向纵深。指导高校转型发展朝着系统化、特色化、科学化方向迈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适应转型发展需求,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管理人才已迫在眉睫。

一、高校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主要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一线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其课程目标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体现应用性特色。然而,当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目标定位存在偏差,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盲目向研究型、综合型大学靠扰,应用性特色缺失,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

目前,多数高校管理类专业在课程结构设计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主要体现为课时比例分配不恰当。例如,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专业课程占比大,综合素质培养的素质类课程少;理论课程比例大,实践课程比例小;选修课程比例少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3.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其“应用性”特色,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重视实践课程,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目前,一些高校管理类专业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偏向学科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理论知识比例过大,弱化了实践知识,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课程目标定位体现完整性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课程目标定位,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考虑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与个性化需求,兼顾学生的理论基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课程结构兼顾灵活与平衡

管理类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设计方面,可以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安排方式,根据需要灵活处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开课顺序。但也要处理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兼顾各类课程在空间上布局、课时分配上的平衡。

3.课程内容选择上突出应用性

管理类专业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基础,保证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注重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实践导向,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凸显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

三、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1.明确课程目标定位

高校管理类专业在转型发展背景下进行应用型课程体系设计,首先应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目标定位。定位时应综合考虑社会需求、专业特色,同时体现应用型特色,确保所培养的管理类人才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解决问题能力突出。第一,在通识课程方面,要担当起“通识教育”的角色,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支撑应用能力培养。第二,在专业课程方面,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围绕社会需求、职业要求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确定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进而明确其课程目标。

2.合理进行课程类别设置

管理类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设计中,应设置合理的课程类别,主要可以从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两方面考虑。第一,通识课程方面,可以具体分为专业服务类、工具类和素质类课程。专业服务类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工具类课程主要包括英语、计算机实用基础等;素质类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等。通识课程类别设置上,主要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第二,专业课程方面,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实践课和专业拓展程。专业课程类别设置上,主要考虑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其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3.科学设计课程结构

确定课程类别后,还应进行课程结构设计。课程结构指各种课程类别的组合形态,主要是各类课程的课时分配及各门课程的开展顺序。管理类专业应用型课程结构设计,在课时分配方面,需要兼顾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在课程开展顺序方面,需要符合学生学习方式及专业特色。第一,专业开课顺序方面。可以打破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模式,根据需要将专业课程前置开设,使通识课程贯穿大学四年教育。第二,课时比例分配方面。合理确定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时分配。结合管理类专业实际,可以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也要注意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将学科知识融入实践项目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目标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专业认证视域下高师院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