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创新研究

2019-11-14李亚琼郑州轻工业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0期
关键词:艺术类课程内容思政

■李亚琼/ 郑州轻工业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

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大学生群体面对着社会意识的多元流动,将会产生复杂的内心情绪和思想意识。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思想活跃、易受暗示、稳定性差等特点,更易在庞杂的社会意识流中处于被动地位,艺术类大学生德育工作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平台中,最为重要与关键的教育阵地便是思政课堂。于是,如何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了高校教育者们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如何创新教学设计,赢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每一位基层教学工作者思考与商榷。

一、挑战与机遇下的教学设计意识

笔者在进行艺术类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中发现,约有67% 的艺术类大学生在判断不同课程的有效性时表示,高校政治理论课相较于专业课,应用型与有效性略显不足,更易被忽略。可见,艺术类院校“两课”教师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究其原因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艺术类大学生与普通科大学生相比,更显活泼自由、个性鲜明,漠视规则。其二,社会和市场更倾向于通过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他们进行评价和选择,这就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专业学习和技能创作上,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三,一部分思政理论课任课教师不能够清晰认知美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们文化课基础薄弱,求知欲淡薄,课堂上疏于管理,教学教法陈旧刻板。问卷中,在被问及关于任课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时,约有半数以上的艺术类大学生看重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艺术,认为渊博的知识体系、生动的课堂组织和课堂吸引力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标准。挑战与机遇再次昭示了艺术类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较高的要求与期待,迫切需要教师从思维意识入手,做出改变。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意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旨在于培养大学生坚实的政治素养,牢固的思想立场,端正的道德与法律意识,完善其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如果教师只是注重于知识框架、基本定义的呈现和释义,则倾向归于应试教育的狭隘思路上来,忽视了思政课程的基本立意和课程精髓。反之,需要任课教师及时转化教学视角,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对较多的理论知识往往会产生排斥和漠视,他们更擅长用形象而具体地感受力来了解课程内容,进而升华为理性认知和课程概念。该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知识性,又具有较强的体悟性和思想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等内容不是刻板的说教,而是由大量的历史、时政、人物传记及哲学、社会学的知识来支撑和呼应的。所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不单是普遍意义上的教育技巧,还是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设计的捷径。

(二)树立 “全面资源” 的教学设计意识

大学生接受德育影响的环境以校园生活为主,而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思想成长又需要更广泛地开发新的德育载体。就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而言,要有效利用好更为全面的德育资源。这些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媒体条件以及德育材料与信息。同时,教师与学生也是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完善的学习环境。可以将“辩论会”、“模拟招聘会”、“时政解析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人生观大讨论”等内容搬进课堂,将更广泛的影响力深值于同学心中。

(三)树立 “感受与应用” 的教学设计意识

建立在“感受” 基础上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善于领会和发掘教材立意,要尽量体现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并与现有生活感受联系起来,在实践层面发挥指导作用。例如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时,需要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的视野出发,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角度来感受新时代下人们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在应用层面则需要结合“志愿服务”、“学雷锋活动”、“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具体实践,让学生们意识到良好道德的养成关键在于实践,重在行动,贵在坚持。

(四)树立 “可持续发展” 的教学设计意识

高校思政课程内容呈现出了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历史观、时代观与人生观,它与学生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契合紧密,在理论框架下透露出对发展理念的关照和价值总结,映射出时代对每个人的影响与定位。教师可以将每个教学关键词(例如人生、道德、改革、价值等)进行拓展,衍生出学生自身的感受,邀请学生带着个人感受参与到思考与讨论的情景中来。在大量案例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继而对每一次课程内容进行理论升华,令学生充分感受到课程内容的益处和对今后生活的指导,在这种可持续的教学效果中确保课程的应用性。

二、教学创新设计阐述

(一)“超市” 模式:体现课程的均衡性与综合性

“超市”模式的课堂设计即是将课程内容普遍呈现的同时,加强了理解性、实用性的成份,淡化学科界限,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呼应起来。根据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馈,侧重其中一部分内容的知识拓展。例如,在本课程的绪论部分,大多数学生对于新生的适应性调节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表现出浓厚兴致,教师就可以将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性特征作为切入点,继而总结出课本上阐述的知识点,显得水到渠成。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其思维特征更显生动、独立,教师可以创设话题,邀请学生参与对话,使课堂呈现出“琳琅满目”的信息量,从而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二)“生态园” 模式:密切课程内容与时代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基于自身的认知水平,生态园”教学模式要求任课教师要及时关注艺术类大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使课程的设计艺术跟得上时代要求。不再单纯以缜密的理论逻辑为中心,而是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现实生活感受的基础上,切实反映学生所能体会到的时代思潮和生活现状。此种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将当今政治经济形式与时事政治纳入课堂,并充分剖析,也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就业形势、思维特征,甚至是媒体中的热词、热点和高人气事例,将课堂知识放进大时代的恢弘走向和时代影响下的个人命运中去。

(三)“专业拓展” 模式:密切课程内容与专业学习的联系

“专业拓展”模式是指将思政课程内容与学生较为熟悉和感兴趣的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艺术教育的成果是艺术作品,而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认知带有强烈的时代特点,这就需要艺术类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充分意识到美育视野下的德育机会,充分了解艺术教育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增加思政课程与艺术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认识到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都是人们意识形态的表达载体,反映的皆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现象。例如,将具备强烈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鉴赏融入到近现代史、哲学思辨的讲授中来,以多元文化具象开拓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形象存储,从而对历史轨迹和世界多元意识产生更为清晰的主体认知。

(四)“小组研究” 模式:体现思辨认知与精神提升力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认知方式。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更加凸显其个性认知特点,这是一种待为开发的教学资源。在教师的带领下,可以尝试“分小组调研”的方法,创设思考题目和研究课题,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和撰写论文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学习全过程。最终,以“小组汇报”的方式呈现研究成果。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地赏识鼓励和点评,并适当体现在平时成绩的加分项上。这不仅充分提升同学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研究能力上将会有长足价值。

猜你喜欢

艺术类课程内容思政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思政课“需求侧”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