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欣赏品评

2019-11-13刘旭

锋绘 2019年9期
关键词:品评欣赏书法

刘旭

摘 要:一幅书法作品,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品评结果,不仅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即使对历史上的名家名作,也会褒贬不一,各执一词。那么对书法艺术的评价到底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呢?回答是:应该有。但问题在于拿什么作为品评的依据,从什么角度欣赏,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书法;欣赏;品评

书法作品一旦问世,就成了一种客观存在。既然它的价值是客观存在,人们就能够对它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从主观方面说,书法欣赏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精神活动。总之,谈书法欣赏的品评标准,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这里仅就从什么角度去欣赏的问题,归纳几点书法欣赏的品评依据。

1 法备理通,变法创新

书法总要书而有法。用笔有笔法,用墨有墨法,集点画成字有结字法,组字成章有章法。初习书法,更要受到严格的法度训练。唐代欧阳询在《用笔论》中指出:“书法者,书面有法之谓。故落笔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文征明评怀素“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确实,怀素的草书继承张旭笔法,深悟草书艺理,其草法精熟,笔走龙蛇,杂有篆意,虽疾如旋风骤雨,但又出规入矩,无一失手。研习书法,之所以强调临摹前任碑帖,继承书法传统,原因就在于要从临摹中学“法”悟“理”。如果住笔为体,信墨成形,既无法度,又不通艺理,那么无论怎样自标创新,也终归是徒劳的。因此法备理通,应该是品评书法的依据之一。

当然,知法要守法,得法后又要变法。清代朱履贞《书法捷要》中说:“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所谓筌得鱼,得鱼忘筌。”“法”是艺术的法度、法规、法则,“法”又因时因地而可变、可创。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无不从古法中汲取新意,从自然物理中悟得艺理,从而融会贯通,变出新法。师古而不泥古,推陈必应出新。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上升到无法。法无定论,无法之法才是至法。因此,化古通变,力求创新,这才是古今书家共同追求的目标。实践早已证明:默守死法,拘于成理,是终究难成大家的。

2 富有力感,“笔中有物”

书法的形式,是力的形式;书法美的基本因素,是力的美。“力”在书法审美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书法最讲究有骨力,能给人以力感。书法艺术中所讲的“力”,绝非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那种物理或生理上的“力”,绝不是说谁的气力大,就一定能创作出富有力感的书法作品。书法作品中“力”,是一种艺术创造的“力”,它是生理和物理的力与高度集中的心理和精神力的审美创造上的综合运用,是以柔软面富有弹性的毛笔为工具,通过运用合乎艺术法度的表现手法,在笔画线条及其流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物质。鲁迅说:“用软笔画得有力,也算是中国画之一种本领。”这话同样适用于书法。

东汉蔡邕在《九势》中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有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科遏。”在这里,蔡邕提出了两种表现书法之力的手法。一种是“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这是静止的力;一种是“势来不可止,势去不科遏”,这是流动的力。静止的力,通常要通过笔画表现出来。藏头护尾,就是有往必收,有垂必缩;中锋运笔,笔画必能珠圆玉润,既得肌肤之丽,又感力蕴其中,点画富有质感和力度,方能给人以“笔中有物”之感。在具体的运笔过程中,可以通过笔画的弯曲向背,使人意会到有如曲木成弓、张弦而生力满之感。用笔时的起、行、收、转,常用提、按、顿挫之法,也是为了使人感到有如人之骨骼和肌肉饱满有力,草书的枯笔缠绕、虚实相生,又是为了让人意会到有如万岁枯藤的坚韧。流动之力,则要通过章法布白的整体感去获得。譬如草书,它利用流动的线条,通过用笔的控制,使人感到抑扬顿挫,时畅时阴,恰如高山流水,时而畅通无阻,一泻千里,时而急流险滩,回绕曲折,从而激发欣赏者产生飞动的联想,有如书家行笔时那种“势来不可止,势去不科遏”的气势。南朝书论家王僧虔说:“古今无异,无以辨其优劣,惟见其笔力惊绝耳。”笔力的高下,确实直接影响着书法作品的水准。因此,富有力感,使笔中有物,应该是品评书作的一个重要依据。

3 造型优美,仪态传神

书法是注重以形式为美的艺术,历来书家无不注重点画、结字和章法的造型。书家都在千方百计地通过种种不同的造型手法来表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点画的造型上,杨凝式的《韭花帖》,几乎找不到相同的点画,真可谓“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并列,为体互承”,表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相传王羲之书写点画是“万点异类”,发笔处都能极具深意。他的《兰亭序》中20多个“之”字,个个不同,神态毕具,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结字的造型上,王羲之说:作书先要“凝神静气,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此不是书,但得点画耳”。以象形符號为基础的汉子,本来就为书法造型带来了极大的可塑性。历代书家深悟其艺理,熔万象于一炉,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和辩证法则,使作品中汉字的书体或长或扁,或宽或窄,或大或小;或疏朗,或严密,或古朴,或华丽,或瘦挺,或丰腴,或拙中生巧,或正中有奇。穷尽造型之美,各自以仪态传神。在章法的造型上,书家懂得,章法造型的成功,在于新颖,奇特,富有整体和谐、统一的美感,它是反映书家创新意识和表现书家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实际上,章法造型直接关系着作品的成败。因此历来书家总要煞费苦心,惨淡经营,力求将字体的千姿百态统一在整篇的章法布局中,使章法造型有时整齐均称,有时参差错落,有时空旷疏朗,有时密不透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上顾下盼,左呼右应,形随笔生,字随势出,血脉相连,一气贯注,从而在通篇的和谐统一中显出万千气象,诸多风情。

4 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书法作品既要有“劲”以富有力感,又要有“味”以含有气韵。力感生“势”,气韵寓“意”,二者交融,方现境界。黄庭坚说“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这里讲的“韵”,就是指笔墨技巧以外的精神内涵,它是书家学识、气质的流露。“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人。”人雅,其书之气韵必雅;人俗,其书之气韵亦俗。东晋王珣的《伯远帖》能在书史上垂名千古,不只在于它是仅存的唯一的东晋名士的真迹,更主要的是由于该帖书法潇洒疏朗,表达了王珣这个东晋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从中可以窥出晋人的风流雅韵。书法作品显现出来的气韵是多种多样的,如有书院气、山云气、江湖气、市井气、风流气、颓废气、庙堂气、秀气、野气、匠气、村气等等。气韵的雅、俗,也是区分书法水准的重要依据。

书法作品的气韵以及由气韵寓含的风采、情趣、意境,是从作品的各种形式中表现出来的。譬如用笔的节奏,墨色的变化,都可以表现出气韵。用笔的节奏借着点画,结体、章法而存在,节奏感则靠欣赏者的丰富想象而产生。墨与水的兼施善用,也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韵律。墨色的浓淡相间,燥润相杂,墨借水化,水助墨融,从而使作品生机勃勃,或明快,或浑厚,或古苍,或秀雅,品赏起来也是余味无穷的。作书要达到气韵生动、意境深远,关键不只在于笔墨技巧的高低,主要在于书家学问见识和精神气质的高低。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话也适用于学书。

5 抒发性灵,表达感情

书法是借抽象线条抒发性灵和表达感情的艺术。书家的个性特征和感情波动总要反映到书法作品中来,书家也只有因情作书,即融进感情色彩,创作出富有“情意”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成功的。书法史上的《丧乱帖》、《祭侄稿》、《寒食诗帖》,书法随情而变,笔墨感情前后均不相同。王羲之书《兰亭序》,被后人推为天下第一行书,这自然与他的技艺高超有关,但悦心畅怀的感情色彩和他当时的心境性灵,却是这篇名作成功的关键。初学书者,临摹碑帖,要力求形神兼备,如果形似而神不似,那就说明书学者的书艺未臻娴熟,还不能借之笔墨以融进自己的感情和性灵。总之,性灵和感情在书法作品中是神采、气韵的血液,缺乏性灵的抒发和感情的表达,作品就会丧失气韵和神采。因此,这也应该是品评的一个重要依据。总之,人民群众是最具有权威的鉴赏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正的书法珍品,有时会被埋没一时,然而倘是真金,总会发放处耀眼的光芒。

6 小结

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评价,毕竟不能像科学判断那样准确,更不会像1+1=2那样简单。从客观方面说,书法审美的许多范畴,如豪放与粗野、朴拙与呆笨、宽博与松散、凝重与滞涩、剑拔弩张与雄强劲挺、潇洒飘逸与浮华浅薄、纵横奇倔与放肆狂怪等等,差别十分微茫,实在难以区分。只有承袭古制,多角度、全方位地去品评,才能得出更可靠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劉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包世臣.《艺舟双楫》,参看《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品评欣赏书法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书法欣赏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