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的境界

2019-11-13刘恺

北极光 2019年5期
关键词:庶人孝经论语

⊙刘恺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基础,是伦理道德的重要方面。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内容丰富,从家庭延伸到社会,拓展到社会和国家。孝道从修身和和睦家庭开始,延伸到服务社会,上升到报效国家,这是孝最高境界。

孔子认为“仁爱”不能停留在只爱自己的亲人,而应该由“亲亲”扩大到“仁民”。所以《郭店竹简·五行》中说:“亲而笃之,爱也。爱父继之爱人,仁也。”如果把爱自己的亲人扩大到爱他人,那么社会不就和谐了吗?“孝之放爱天下之民”,孝,必须扩大到爱天下老百姓。

曾子继承了孔子孝的思想,著了《孝经》。在孝经中什么算孝呢?不但对父母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以孝子之心为事,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的道理一样。把百姓视为自己的父母一样,要有孝天下之心,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点。“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孝道来讲,素有“忠孝传家”的标榜,家族的孝道,把范围缩小了,但精神是一致的,是人情世故的扩充,是由每个人孝敬父母,扩而充之爱天下人,是孝的精神。

孔子答复孟懿子。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第二》)只说不要违背,不要违背什么呢?就是不违背天下人的意思,必须大孝于天下,就是这个道理。既然对天下的人负公道责任,视天下的人如父母,那才是真正的孝。所以“无违”就是不要违反人心,同时也不要违背礼法之意。

在封建社会,孝是根据个人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及所面对的情况不同,其要求也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

孔孟关于孝道的内涵在《孝经》中说得很明确:“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这是儒家对孝道的内涵的全部解释,他十分明确地将“孝”与“事君”结合在一起,把“事君”、“事亲”一体化,成为孝道不可或缺的内容。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个人的修身养性、对和睦家庭、和谐社会、报国敬业、弘扬中华文化有积极作用。

孝道是一种美德,移孝道于社会,这是孝道的延伸。大爱在国家,这是孝道的升华,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孝经》讲了五种人群的孝道:在封建社会,天子的孝、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是根据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实际情况来要求的。如士人的孝:“故以孝事君,则忠。以孝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孝经·士章第五》)为国忠诚,敬重兄长。

对上级服从,维护祖先祭祀,尽忠职守,尊敬长上,这是士人的孝。“用人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庶人章第六》)各尽所宜以养父母,这是庶人的孝道。“故天子以至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孝经·庶人章第六》)孝道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无始无终。孝道是人人能做到的。如果有人做不来,那是根本不会的事。“先王有至德要道,一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把孝作为至德,“无忘尔祖,聿修厥德。”传统孝道,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个人修身养性,对和睦家庭、和谐社会、爱国敬业起着积极的作用。

孝以礼为规范。“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孝经·圣治章第九》)孝以礼为规范,用违背道德和礼法去教化人民,社会是非就会颠倒。“敢问子,从父之命,可谓孝乎?”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做儿子的,听从父亲的命令,称不称做孝呢?孔子说:“这是什么话!父母的行为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一个人难免有错误,子女并非父母说什么,是什么,‘愚孝、’不是‘孝’,而是不孝。应以社会规范和礼作为是非标准。要进行劝诫,“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孝不是一味地顺从,孝是建立在正途的前提下,父母有过失,就应力行谏诤,以免陷亲于不义。

南怀瑾先生认为后世儒者错解孝道,持“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认为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其实早在周秦以前,在(《周易·蛊》)中就有“干父之蛊,干母之蛊”的观念。所以孔子也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论语·里仁》)“礼之用,和为贵。”(《论语·为政》)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是礼的哲学,礼是中和作用,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与事之间会有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是礼。法律也是礼的作用。没有礼,社会就没有秩序。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礼,事与事之间要礼,孝也要用礼做准则,而礼的作用是“和为贵”则是调整均衡,孝的目的是“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经·开宗明义第一》)孝道是道德教化的根本问题。

同时,做父母的要了解中国文化 “孝道”思想,并非只是单方面的要求,它是互相亲爱,做父母的要关怀子女,做子女的要尊重父母,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孔子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道理,就是说,做父亲的,要以社会规范和做父亲的要求规范自己,做儿子的也同样,互相体贴、互相照顾、才能产生真正的爱,才能和谐。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天子以至庶人在《孝经》中对五种层次的人群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了“孝”的扩展。曾子说:“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从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孝经·曾子本孝》)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天下父母百姓谋取更大幸福,是大孝于天下。“立功”、“立德”、“立言”是大孝于天下的最高形式。孝行,是顺应人心,顺应人情的德行。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不出人头地?哪一位父母不希望子女事业有成?子女的成就才是父母的成功。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对师长处处尊敬,受到社会的称赞和认同,就容易取得成功。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把名誉当成自己的第二生命。因此,古人教育人们首先要立德、爱护荣誉、然后把忠孝大道推行到极点。名誉就是德行,德是“名之实”。君子视无实之名而为耻,德是根本,名是果实。父母最关心的事、最高兴的事是子女事业有成。家庭发展了,事业成功了,为人民做出了成绩,这才是孝。儿女永远是父母在这个世界上最关心的人。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与子女有关,为人子女者应该懂得让父母安心。孟子提出了五不孝:第一个就是“惰其四肢”(《孟子·离娄下》),这就要求我们要勤奋、走正道,但前提是能平安快乐,管好自己,让父母少操心,这是孝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孝应该以知恩图报之心报答父母的恩情,必须尊师重道,尊师是孝道的延伸,是我国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要以报恩之心报答老师的恩情。

有人说,一个人有三个母亲,一个是祖国、一个是老师、一个是自己的母亲。古时讲,君、亲、师,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祖国的关怀、老师的培养。老师的培养和母亲的关怀一样重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父母。我们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像尊重父母一样尊重老师,“事师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勤求》)尊师是孝的升华,是孝道的延伸,是人类知识的传承,也是我国民族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知恩图报,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第一》)是完满理想的孝行,儒家认为让父母有面子,不辱家门,作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博施于民”才是孝。

《千字文》中讲“孝当竭力”。子夏说:“事父母竭其力。”(《论语·学而第一》)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认为事父母竭其力是讲孝道,子夏为什么说竭其力呢?重点在这个“竭”字上,真正的孝,必须掌握合理的“度”,孝到合理的程度,敬到合理的地步。务求合理为度,才是孝心。曾仕强教授在《论语的生活智慧》中说:“侍奉父母,为什么不统一规定标准,便是各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各自尽心尽力就好,不设统一的衡量标准来加以严格要求。”

南怀瑾先生引用过去一副对联,将上联抄录于后:“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家贫无孝子。”如果一定要在事实上表现一致,那穷人家就没有孝子了。这个道理非常清楚,“孝当竭力”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心力,做到了就是孝。在社会上正直的做事、待人,就是孝敬父母,扩而充之就是孝天下。

孝道,有人用“孝顺”引起了很多争论,到底要不要“顺”,各有不同的看法,只要顺到合理的程度,才是孝顺。实际应用“孝敬”,“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孝经·广要孝道章第十二》)教育人民没有比孝更好的了,建立社会道德标准,提倡孝道,事父母不违礼,这是儒家之孝,必须以礼进行规范,所以礼教归根到底,就是一个“敬”字而已。“虽日用三牲之养,尤为不孝也”。(《孝经·纪孝行章第十》)尊重父母,顺着行为准则去做,让父母放心,如果做不到,虽然天天用猪、牛、羊三牲的美味佳肴奉养双亲,那也不算孝。

“今日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孔子进一步说明了“敬”的重要及孝的重点。孔子认为,孝道以敬为基本条件,孔子所说的“敬”实际上是“诚意”的意思,有诚意的孝,而不是形式的顺,凡事以诚意就好。精神上的孝敬和物质上的孝敬缺一不可。“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第二》)孔子进一步说明了“敬”的重要及孝的要点。有衣服、有酒食、有钱让父母花用,便是孝吗?因为缺乏尊敬的心态,奉养父母要紧的是恭敬,才是孝的要点。“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孝经·纪孝行章第十》)对父母的日常生活、对父母的恭敬、饮食起居表达出照顾父母的快乐。

孝以诚心、尽力、孝敬,敬是孝的重点。孔子的孝道是道德教化的根本问题。曾子把孝分三个层次,可以把孝称为孝之三境界。最高境界是把孝扩而充之为大孝天下,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家国一体。孝行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庶人孝经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秦汉“庶人”考
如何读懂《论语》?
《孝经丛书》与《孝经总类》异同考
——从明代朱鸿《孝经》类编著来看
《孝经郑注》辑本三种平议
花椒树
蒙古文《孝经》及其词语释义研究
《论语·为政第二》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正解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