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光美
——读汪海林组诗《春天的样子》

2019-11-12北国之春

北极光 2019年3期
关键词:林先生诗句样子

⊙北国之春

《春天的样子》是汪海林先生创作的组诗。读这组诗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灿烂的阳光与美,能感觉到季节变换的微妙。全年的季节分别由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组成。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风景,各有特色,相互不可替代。提到春天就会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提到夏季就会感觉到炎热;提到秋天就会想到树叶飘落;提到冬季就会想到寒冷。不论哪个季节都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论哪个季节都有无限的美景,只是根据个人兴趣来选择喜欢的季节而已。汪海林先生喜欢春季,选择了春季为创作背景,创作了《春天的样子》。每首诗的创作都是以春天为背景。还没有读诗,就感觉到了春季的风景。我随汪海林先生的诗句进入了这个春季,感受着春季的美好。他在《春天的样子》中写:

春天已经来了很久

我端详一朵花

静水流深

爱在蕊里

脚印是光阴的镜子

照见昨日的容颜

如果你的笑

是幸福的样子

那么所有的春天

就是你的样子

汪海林先生把《春天的样子》这首诗放在了组诗的首篇,我想这是他对春季的观察与感觉比较细心,有所顿悟,想释放一种对春季的情怀。

这首诗的题目包括多方面,覆盖面较为广泛,含义深。诗的第一节写:春天已经来了很久/我端详一朵花/静水流深/爱在蕊里。诗句轻盈,易懂,前两行诗句是写春天到来很长时间了,作者在端详一朵花。春季是百花争艳的季节,鲜花是一片一片的,相互簇拥着,形成花的世界,很少独自绽放。汪海林先生为什么写端详一朵花呢?通常是写观赏花的,诗中却用了“端详”一词,端详比观赏更细心,更入情。

随后的“静水流深/爱在蕊里。”两行诗句写出了神情的状态与深度。诗中写的“静水流深”不是真的水,也不是时间,应该是当时的状态。而“爱在蕊里”这是指深度。“蕊”是花的中心,应该是爱到了最深处。

这节诗文写出了春天来到时的心情。

第二小节写:脚印是光阴的镜子/照见昨日的容颜。这节只有两行诗句。第一行写的“脚印”是比喻,是用来映衬光阴的。后一句“照见昨日的容颜”是在给前面诗句做补充,进一步说明前一行诗句的观点,也是对“照见”的阐释。照见昨日的容颜,这里是指昨天的生活,也可以理解为流失的岁月。

只从这节诗句看,是看不出来跟春天有关的痕迹,似乎与主题无关。如果联想到第一小节,就能感受到与主题有关,但只是感受到而已,浅议,不明显。

这节诗意是表达对岁月流连的心情。

第三小节写:如果你的笑/是幸福的样子/那么所有的春天/就是你的样子。这节诗句写出了人的心情,用心情反应春天的新鲜气象。也可以理解是用春天反衬出生活的美好。

诗中用了“如果”,如果你的笑是幸福的,春天就是你的样子。这是设想,有着不确定性,如果联想到第一小节的“端详”,二者是相关联的。

这节写出了春天是开心的季节,如同微笑的面容。

在《春天的样子》这首诗里,从第一节的端详花,到第二节照见昨日的容颜,再到第三节所有的春天就是你的样子,整首诗的语句都在忽远忽近围着春天转。虽然诗不长,但已经体现出了创作这首诗的心情。

如果说汪海林先生在《春天的样子》诗中写出了春天的面貌,把春天写得愉悦,生动,那么他在另外一首《在春天》里,又是表达了什么呢?

我阅读文学作品主要看文章的流畅性,体现的内容及语句组成的艺术结构,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文章风格。

读小说和散文是这样,阅读诗作品及其它体裁文学作品也是这样。

我在汪海林先生《春天的样子》诗中找到了这种感觉,那么他创作的《在春天》这首诗,读起来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这首《在春天》的诗中写:

我要赤足在泥土上舞蹈

端着春天的酒杯

畅饮时光的馈赠

不用刻意安顿明天

在春天

所有相遇的人

都面若桃花

隔着河流说再见

然后各奔前程

在春天

一些伤口来不及痛

就已经长出了花

诗的第一节写:我要赤足在泥土上舞蹈/端着春天的酒杯/畅饮时光的馈赠。从诗句中能感觉到作者的心情,场景如同欢庆某件大事,如同在答谢给过恩赐的人,如果是为春天到来狂欢庆祝,这是没有疑问的。如果答谢春天送来了美好时光,也是合乎情理的。

这节诗句写出了春天到来时人们想要做的事。

诗的第二节写:不用刻意安顿明天/在春天/所有相遇的人/都面若桃花。这节诗句有着理想观念,寄予了生活的美好。在春天里不用刻意考虑明天应该做的事。因为每个人的心情都很好,面色如同桃花那么温情,事情会事事如意。这是超现实主义描写,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所有人都没忧愁,都是满脸笑容,这是写春天这个季节的美好。

诗的第三节写:隔着河流说再见/然后各奔前程/在春天/一些伤口来不及痛/就已经长出了花。这节诗句表达的意境值得推敲,也必须推敲,不然难懂其意。

第一行“隔着河流说再见”,这是写谁与谁分别呢?分别时中间有河吗?如果没有河呢?我认为汪海林先生在创作时应该想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区别。诗中写的不是真河,而是假设有这么一条界线,用界线呈现分别时的场景与心情。

接着写“然后各奔前程”,“各奔前程”与“分道扬镳”的意思相近。诗中写的是结果,这样的结果有着中断和决裂性质。诗文不拖泥带水,干脆利落。虽然结束了一段感情,但没一丝伤感,心情很好。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友人的绝交,还是情人的分手,或是亲人的反目成仇,多少都会产生情感波动的,但在这首诗中没伤感,不只是没伤感,反而好像是激情的告别,那么应该思考的是在 “各奔前程”之前,是伤害过大了,才没了感情,而产生了冷漠呢?还是根本就没感情基础呢?我绞尽脑汁在这两行诗句中找,但没找到答案。那么只能往下读,看下面的诗句中有没有这种感情变化。

诗中接着写 “在春天/一些伤口来不及痛/就已经长出了花。”这几行诗句把前面的“隔着河流说再见/然后各奔前程”进行了分化,补充。证明分别时是有伤感的,是有悲恸的,但这种伤感与悲恸还没来得及发生作用,还没影响到情绪,就被春天的美好融化了,并且变成了对美好生活的展望。

第三节的诗意是春天不只是呈现美好时光,还能包容人们的不快与悲伤。如果有了不愉快与伤感,也会被春天的美好遮掩过去。春天如同精神良药,起到了疗伤作用。

这首《在春天》主要反映着人们的精神风貌。

汪海林先生把《在春天》和《春天的样子》两首诗写得很美,很动情,这种美,这种情,能看得见,能感觉到,即使不是在春天,不在这美丽的风景中,也如同身临其境似的。那么他在《春分》这首诗里又想表述什么呢?

汪海林先生在《春分》中写着:

我用身体里的闪电

来应一场春事

我用指尖的火焰

来燎原时间的动词

我不断修辞

让黄昏接近黄昏

让大地荡漾羞色

微笑着

为脚边的蚂蚁让出路

为路过的风

交出一条河

这首诗的第一节写:我用身体里的闪电/来应一场春事/我用指尖的火焰/来燎原时间的动词。这绝对是夸张性的表达。前两句是写春天来了,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激情。身体里是不可能出现闪电的,诗中写的闪电应该是感情的释放。这种感情应该是因春天来了,神采与别的季节不同,产生了如同闪电般的激情。

后两句写的也脱离了现实,带有理想性。指尖上是不可能有火焰的,时间也不是用火焰燎动运行的。那么诗句中写的又是什么意思呢?我推测指尖上的火焰应该是指来自内在的精神与气质,用精神与气质的神态来触动时间的指针。

第二节写:我不断修辞/让黄昏接近黄昏/让大地荡漾羞色。这节诗句有着强调性作用。比如“让黄昏接近黄昏”有意在同一行诗句中重复出现同一词组,重复的作用是强调,加重诗意。前一句“我不断修辞”是表达使用的方式。后一句“让大地荡漾羞色”是呈现。

这节诗意是表达对美的期盼。

第三节写:微笑着/为脚边的蚂蚁让出路/为路过的风/交出一条河。这节诗意较为简单,从直观就知道是写心情。前两行写微笑着给蚂蚁让路。微笑是表情,也是心情的流露。为蚂蚁让路是做法,也是行为,但这是假设的作法与行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这么做。因为不必要给蚂蚁让路,蚂蚁也不需要为其让路。

后两行诗句“为路过的风/交出一条河”写的远离生活,没实质性,如同幻想中发生的事。风是无处不在的流动气体,人不是高大的建筑物,没有遮挡风的能力,风不需要人给让路。风能肆无忌惮地穿过人体。

但诗中写的不只是让路,还得交出一条河流,显然这条河流是不存在的,是虚幻的,那么这条河流指的又是什么呢?我推测诗中写的河流应该是时光。

可以把这节诗文理解为在这么好的时光里,心情是那么好,可以不在意任何事物存在,而沉浸在幸福的生活中。

这首《春分》是在借助风景写人的精神面貌与心情,没过多隐含用意。诗的优点是情浓意真。

我在读过汪海林先生的《春天的样子》《在春天》《春分》三首诗后,整体感觉是诗句纯净,舒畅,好读,容易理解。

这样的诗风从古至今在诗界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比如唐朝诗人武元衡写的《春兴》这首诗: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也是写春天的诗。年代不同了,人类进步了,现代诗在古诗的基础上发展了,优点传承下来,形成了新的诗风。

汪海林先生的诗继承了传统诗的简洁,易懂,语句美,但空间更广了。

我读汪海林先生的诗时,不自觉的就想到了他的人,耳边响起了他说话的声音。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跟他只通过三次电话,并且每次通电话时间较短。他的声音有磁性,吸引着我,让我印象深。他话语中带着欢快和愉悦,跟他交流起来轻松而舒心。他的普通话中带有广东方言余音,但方言已经被愉悦遮掩住了,丝毫不影响交流。我感觉他性格是阳光的,如同他写的诗一样温馨。

有一次我跟他通电话,他父亲生病住院了,他在医院里照顾父亲。他不急不躁,没有悲伤与失落的情绪,心情还是那么好,与这么阳光的人交流心情能不好吗?

我认为正是因为有这么好的性格,他才能写出这么舒心的诗句。

诗的语言是由心情与灵感组成,加入了思想产生的。什么样的心情就容易创作出什么样风格的诗。

我读汪海林先生的诗,宛如静听流行歌曲那么入情。这让我想起了1986年香港歌星张德兰女士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春光美》那首歌。歌中唱着:

我们在回忆,说着那冬天/在冬天的山巅,露出春的生机/我们的故事,说着那春天,在春天的好时光,留在我们心里/我们慢慢说着过去,微风吹过冬的寒意/我们眼里的春天,有一种神奇。啊,啊,这就是春天的美丽……

这首歌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可美妙的歌声依然回绕在耳边,如同今天刚听见一样。那么汪海林先生创作的诗,再过三十年,或五十年,八十年……是否还能被人们记住呢?

艺术的价值在于生命力。

生命力是用时间验证的。

虽然我无法预测汪海林先生在文学创作方面以后的发展与高度,但我祝愿他走的顺心,在创作方面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林先生诗句样子
邻居林先生
邻居林先生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沉痛悼念周常林先生
邂逅西泠名家倪伟林先生
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子呢!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