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2019-11-11田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2期
关键词:社会需求大学生就业

田芳

【摘 要】新时代下社会形势不断变化,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流量逐渐增加,就业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虽然我国建立了由高校、政府与社会服务部门为主的就业服务体系,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根据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对普遍存在的就业难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需求;服务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33-01

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毕业生队伍是国家发展建设的主体。高校扩招政策有效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是庞大的毕业生队伍带来的是巨大的就业压力。而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还不够完善,就业市场中普遍存在毕业生求职人数越来越多,企业人才需求旺盛,但大学生难找工作,企业难觅合适人才的现象。就业服务要以大学生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据,对相关管理、教育机制进行改善与调整,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良好就业提供保障。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多部门交叉管理降低就业机制有效性。

大学生就业工作主要会涉及三个部门的管理:学生所在的学校;教育局和下属就业指导单位等;人力资源保障单位,如社会保障厅、保障局等。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其他社会组织都包含在内[1]。正是由于管理大学生就业部门涉及较多,一些管理职权和服务岗位就会产生重复,在一定程度上会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机制有效性的发挥产生影响[1]。

2.就业市场供求不平衡。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多,但是就业市场中工作岗位有限,从而导致就业市场局面为供大于求,出现就业难问题。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导致部分企业不断盲目提高就业门槛,尤其是以学历与重点非重点院校划分毕业生,忽视学生实际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就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3.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在就业市场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企业更希望招聘到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员工。首先,高校教育培养,侧重于系统性的知识理论教育,但是对其专业技能的实践能力培养欠缺。其次,高校教育存在滞后性,尤其是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所学专业技能与市场需要存在不匹配情况。

4.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亟待。

部分大学生进入社会,对自身以及社会缺乏充分认识,主要表现在自身期望过高,倾向于大城市、高薪水、高回报的工作岗位,而忽视自身条件与其是否匹配。或者,对自己职业生涯没有规划,频繁更换工作,但却不知道自己未来发展方向。

二、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途径合理探究

1.完善政府就业管理机构,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

对于大学生就业管理机构的调整,政府部门为主体,正确指导管理机制的优化,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管理机制的完善,政府在指导过程中通过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制度内容的利用,明确划分大学生就业工作管理范围,杜绝出现重叠管理,实现教育部门、高校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关系统筹,提高互相之间信息的共享。第二,政府引导作用要在公共服务中有所体现。通过资助、培训奖励等方式,提高政府部门员工的公共服务意识,形成专业化信息资讯平台[3]。或建设开展众创空间、创业门槛降低、公共资源提高、各项针对性课程的开展以及多元信息平台的建设,有助于激励大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

2.完善就业市场,多途径发展。

就业市场的不平衡在于毕业生数量与工作岗位的不平衡,但事实上,存在部分岗位无人报,有的岗位千人争状况。首先,政府部门应发挥出调控功能,这些岗位大多为偏远地区与较为艰苦的工作,可以在工资、待遇等其它方面给予补贴,以鼓励毕业生到那些岗位就业,同时促进国家地区平衡发展。其次,政府与社会服务部门应积极对企业招聘进行要求与引导,转变其用人观念,要将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作为用人标准,同时对人才综合素质进行考察,然后根据企业招人需求聘用相关人才[4]。最后,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更能刺激经济发展。

3.专业教育理论联系实践,紧跟时代发展。

高校在专业教育中,应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育,紧跟时代发展脉络,打造高水平的实训基地。首先,积极调整学生培养方案,改变以理论为主实训为辅的专业教学,应让理论与实践双头并进。其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教学,将校企合作模式引入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企业参与教学,学习内容与专业技能更为贴合市场需求,尤其是随着“现代学徒制”开展,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解决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

4.高校强化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建设,通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就业意识,形成科学就业观念,在毕业前建立生涯规划。首先,应提高学校的就业指导团队的师资力量,定期对就业指导团队进行专业的培训与考核。其次,用课程与调研等方式收集学生发展方向、就业需求以及创业目标等信息,让大学生对社会就业形势具有正确的认知与了解。

三、结语

总之,现代高等教育模式正逐渐转向于大众化方向,不仅提高了我国社会人才的储备量,也为社会发展奠定充实且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基础,同时,传统就业管理和教育模式也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更要加快就业观念的转变,让大学毕业生能够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基于此,政府部门、高校以及社会服务机构要将自身作用充分发挥,以此提高公共服务机构职能,最终形成最完善、最科学、最合理的就业管理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明确的方向,促进其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牛冰非.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7(17):125+127.

[2]郭新越,袁雨田.关于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思路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7(16):77-78.

[3]许星.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6):100-101.

[4]孙莹莹.论“新常态”下大學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的建构[J].技术与市场,2017,24(07):444.

猜你喜欢

社会需求大学生就业
关于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及能力培养研究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